1362年,明玉珍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建元大统,都重庆。明玉珍立妻彭氏为皇后,子明升为太子。效周制,设六卿,以刘桢为宗伯,分蜀地为共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
1366年,明玉珍病故,享年38岁。遗嘱臣下固守渝川地区,勿进取中原。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同年九月,葬于重庆江北区宝盖山陵。子明升继位,改元开熙。
老蒋说:明玉珍审时度势,率众归顺徐寿辉,从此与徐寿辉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对天完政权忠心耿耿,始终不渝。
徐寿辉被害后,重庆父老见明玉珍将离开四川,纷纷出面挽留,部将也竭力拥戴他为陇蜀王。
明玉珍推辞再三,于重庆即王位,但“不易国号,,不改元”,仍尊奉宋政权及其纪年,并为徐寿辉上谥号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如同虞舜宗奉唐尧一样,表明了自己与陈友谅篡逆行为的根本区别。
以后刘桢进一步劝明玉珍称帝以笼络人心,他分析说:
“西蜀形胜虽小,沃野千里,北有剑门可以窥陇西,东有夔塘可以达江左,今民遭青巾之苦(指李喜喜青巾军扰害四川),幸获扶养,颇得苏息,人心之归,天命可知,他日大事可举也。
“此时若不称大号以系人心,军士俱四方之人,思其乡土而去,明君虽自保全蜀尚难,况欲天下乎!”
这番话与历史上耿纯劝刘秀、诸葛亮劝刘备所考虑的利害关系相同,更有部将戴寿、张文炳等极力赞画,明玉珍不得已而从之,于1363年正式即皇帝位,国号大夏。
称帝后,改革官制,更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改冢宰戴寿、司马万胜为左、右丞相,司寇向大亨、司空张文炳知枢密院事。
大夏政权立国后,为了开疆拓土,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此后明玉珍逐步收缩战线,以保境安民为宗旨,很少再主动出击。
总之,大夏政权“礼乐刑政,纪纲法度,卓然有绪”,粗具立国规模,使四川在天下大乱、连遭兵燹的条件下还能保持一分难得的安宁,对于稳定地方局势、恢复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史家称明玉珍“昧于远略”,但“为人颇尚节俭,好文学,蜀人经李喜喜残暴之后,赖以粗安。”这些评价都是比较公允的,客观地估计了明玉珍及其大夏国在元明之际这个特定时代、特殊环境下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