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充满杀气地冲到李渊身边,李渊大怒:“你来干什么?不怕灭九族吗?”尉迟敬德拔出宝剑说:“太子与齐王叛乱已被诛杀,请陛下将天下的兵马交给秦王!”李渊他好后悔当时为何没杀了他。
这是在公元626年发生的事,李世民正在发动玄武门政变,李建成被杀后,尉迟敬德带着70多名士兵去追赶李元吉。
李元吉被乱箭射落马下。李世民骑马跑进树林,却被树上的缰绳绊倒无法起身。李元吉看到这个机会,想要掐死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喊一声,李元吉吓得逃跑会武德殿,尉迟敬德冲过来一箭射死了他。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带兵赶来,尉迟敬德提着他们二人的头来给他们看,旧部都撤走了。此时,李渊还在海池上划船,李世民担心李渊的安危,就让尉迟敬德去保护他。
情况紧急,尉迟敬德穿着满身是血的盔甲,带着染血的剑就来到李渊的身边。因为尉迟敬德想要帮李世民拿下天下大权,所以他才会威逼李渊。
李渊虽然也经历过大风大浪,但是此时他的内心肯定还是紧张的。
如果他主动交出大权,那么大家都能平安;若是他不愿意交出大权,李世民也能登基,但他恐怕就无法保得平安了。
李渊很快就镇定下来,他亲自写下诏书“命令各路兵马都听从秦王指挥!”尉迟敬德拿到诏书,确认无误后,他也收回了手中的剑。
话说,尉迟敬德为何会没有任何搞顾忌得帮着李世民呢?这都是因为李世民救了他一命。
当时秦王李世民手下的人都建议杀了尉迟敬德。可是李世民亲自释放了尉迟敬德,还带着他进自己的卧室,亲自赏赐给他金银珠宝。若是他想走,还可以放他自由。
李世民的善举,彻底收服了尉迟敬德,他从此心甘情愿替李世民做任何事。
李世民因为李渊的诏书,和快就掌握了兵权平定了皇宫内外的战乱。太子和齐王的随从都被俘虏,但是很多李世民的部下都建议没收他们的家产,再杀了他们。
可是,此时尉迟敬德却不赞成。他觉得“既然两位罪魁祸首已经伏诛,就没有必要再牵连这么多无关的人。若是杀戮太过,只能造成人心惶惶,不利于尽快稳定住大局。”
尉迟敬德的想法和李世民不谋而合,他想要保证皇权的尽快交接。与其杀掉余下的太子和齐王党,不如趁机让他们归顺。一来能避免他们狗急跳墙;二来,也能收买人心。
宣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开始论功欣赏。尉迟敬德的功劳不小,李世民对他也很大方,把齐王府内的财宝都给了他,还多给了一万匹绢布,尉迟敬德的财富一下子可以算是富可敌国了。
说起赏赐这件事,其实在玄武门之变开始前,太子和齐王都曾经拉拢过尉迟敬德,他们给他送来了一马车的珠宝,但是当时尉迟敬德一分都没有要。
当太子想要请他相助时,他说:“当年李世民救了他一命,他发誓死效忠,所以便不能出尔反尔。而且如果他真是朝三暮四的人,太子估计也不屑于要他。”
事后,尉迟敬德将这件事全部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非常感动。李世民对他说:“若是太子下次再送宝贝给你,你不妨都收下,顺便还能打听敌情。不然的话,太子恐怕会对付你?”
但是尉迟敬德是他死脑筋,他不愿意做这样的事,他不愿意跟随就是不愿意。太子和齐王看他这么不识时务,就专门找来杀手刺杀他。
尉迟敬德听说有杀手要刺杀他,他反而一点都不怕,每天都打开门窗睡觉,他还夜夜都睡得打呼噜。刺客看到尉迟敬德如此坦然,肯定早就收到消息做出防范了,所以刺客反而被吓跑了。
太子看到一计不成,他又想到一计。他和齐王时不时就在李渊面前说尉迟敬德的坏话,李渊也没有真的去查证,就把尉迟敬德关入大牢,准备择日处斩。尉迟敬德有冤无处诉,李世民知道后,全力搭救,他才幸免于难。
从此之后,尉迟敬德心中对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唐太祖李渊都的心生怨恨,他们几个人的梁子这算是结下了。后来宣武门,他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甚至刀胁李渊,都是有根源的。
不过,尉迟敬德也有张狂的时候,有一次仅仅是因为座次的问题,他差点将一个大臣的眼睛打残废了,李世民当时非常生气,他对尉迟敬德说一段话,大意就是:
“《汉书》中说刘邦功成名就之后就诛杀大臣,朕当时觉得太过无情;可是如今自己当了皇上,才知道想要不杀大臣到底有多难?你好自为之。”
从这件事后,尉迟敬德就再也不敢张狂,每次做事都谨言慎行。
可是,还是有人想要找尉迟敬德的麻烦,七年后的一天,有人向李世民告密说“尉迟敬德想要谋反!”
李世民真的传来尉迟敬德询问,尉迟敬德没有过多的辩解,他先是脱掉衣裳,,他对李世民说:“陛下,微臣跟随您征战四方,身上也是伤痕累累,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如今您却要怀疑为?”
李世民这才非常惭愧,他让尉迟敬德先穿好衣裳,作为抱歉,他还想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尉迟敬德作为赔罪,但是尉迟敬德婉拒了。
后来,没多久,尉迟敬德就请求告老还乡。从此,他就在家研究音律,逍遥地活了十六年,直到七十四岁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