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喜欢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却喜欢抬着头走?”一位尼克松的随行官员故意刁难周总理。
周总理不假思索地说了11个字,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佩服不已。
1972年,尼克松代表团首次访华,为了展现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礼节,周总理全程陪同。
一天,一位随行官员,莫名其妙地故意对周总理说:“总理阁下,我看到中国人走路,总是习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时,都会抬着头。您说这是为什么?”
一时间,空气显得十分凝重,在场的人都心照不宣,因而面面相觑,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了周总理,不知道他将会如何回答这个刁钻的嘲讽。
只见,周总理绅士地笑了笑,坚定地说:“因为中国人正在攀登高峰。”言外之意,就是中国正在走上坡路,所以喜欢低着头走路,而美国正在下山,走下坡路,当然要抬着头了。一句话,让美国官员哑口无言。
事实上,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周总理一生中,这样巧妙化解刁难的时候太多太多。
有一次周总理到国外访问,晚上对方给周总理设置了晚宴。双方坐定后,周总理看到面前的汤很是不错,看上去也没有蒸腾的热气,料定温度适中,打算先喝一口汤。于是,就端起汤喝了一口,当汤进入口腔的一瞬间,周总理就意识到这个汤有问题。与此同时,他用眼角余光,看到对方官员正在故作轻松地看着他的反应。周总理瞬间明白了。
可是,在这么重要的外交场合,他又不能迅速地将嘴里滚烫的汤吐出来。只能在口腔里多停留一会儿,再咽下去。结果整个口腔和舌头都被烫出了大水泡,好长时间都不能吃东西。
原来,这道汤是他们故意这样做的,他们在做好的汤上面特意倒上了一种漂亮的油。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不同,因为漂汤油是透明的,而实际上表面的一层油恰恰会将汤中滚烫的温度全部锁住。一不注意就会被烫伤。那些外国官员明明知道,却故意不说,而是暗中观察周总理的反应。可谓是居心叵测。
可是,周总理又是何等的聪明过人,尽管这次吃了个哑巴亏,但是还快就到了对方回访中国。周总理于是给他们来了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我们的经典小吃:油炸冰棒。其特点就是,外热内冷,当你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使外皮降温之时,殊不知,咬下去的那一口,就会瞬间刺痛牙根。这一次,对方终于知道周总理的厉害了。
还有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名西方记者刻意问了周总理一个刁难的问题,他问周总理是否见过世界上第一漂亮的女人?
周总理心知肚明这个记者的真实用意:他想嘲笑我国经济落后,不可能了解世界第一美女,并且暗示总理见识少,也间接地暗讽周总理夫人的容貌。
只见周总理面带微笑,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当然见过。显然那个记者十分惊讶,好奇地问周总理:那您说她是谁?在哪里?
周总理继续微笑地说:她就是我的夫人,在我的家里。现场响起一片掌声,那个记者只剩一脸尴尬。
要知道,周总理和邓颖超是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他们之间的爱情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总理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与其说是用技巧化解危机,不如说是总理的真情流露。中国有句古话: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或许是我们听过的最完美的情话,而周总理与夫人邓颖超之间的爱情就是对这句话最深刻的诠释。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恢复期,国家经济非常的薄弱、落后,因此在很多外交场合上都处于不被看好,甚至是故意刁难的处境。然而,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又不能关起门来搞孤立,我们需要迫切打开世界的大门,维护国家的尊严。
而看似彬彬有礼的外交场,实则是另一个战场。彼时,周总理的每一次出访,都不亚于去打一场硬仗,需要冲破重重磨难,方能凯旋归来。像开头这样被刁难的情况,在周总理的早期外交中屡见不鲜。而周总理总是能用他的高情商和过人的智慧以及非同寻常的语言技巧,一一化解那些不怀好意的刁难。
周总理每次出现在世界的舞台时,都会以他惯有的冷静、清晰、温和、以及广博的知识,令世界为之钦佩,难怪美国的外交官都曾不吝赞美地评价:周总理的头脑像钢针一样锐利。
5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曾评价他:周总理具有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魅力,他能够让所有与他接触的人都心悦诚服地接受他所代表的的共产党的立场和主张,并且与各个国家的大使馆密切保持联系。
周总理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他以其独具魅力的外交才能,睿智过人的应变能力,使贫穷的新中国一步一步走上世界历史舞台。
如今,敬爱的周总理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还时时回映在我们的眼前,他的身影也一直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外交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