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8日,美方特使基辛格抵达伊斯兰堡。在宴会上,他突然手捂肚子,声称肚子疼得厉害,按计划他接下来应该宣布去别墅休养,可正当他打算按计划行事时,手下的特工却差点坏了事。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美国总统尼克松想要重新建立中美关系。
于是,他在1969年访问巴基斯坦时,便对总统叶海亚·汗透露:“希望同中国有一条非官方来往渠道。”
叶海亚·汗接受到了美国的信号,立即去见了中国驻巴大使张彤,并转达了美国的想法。
同时他还对张彤说道:“请张大使汇报工作时,代我转达一下我的立场:首先,我只是转达信息,没有其他意图。”。
“其次,请中国政府回复我,是否需要我继续在中美之间传递消息。”张彤听后,表示会如实转达。
接着叶海亚·汗又对张彤说:“这件事情极为机密,如果中国政府有什么答复,请张大使直接找我即可。”
这次谈话过后,两人便一直都在等待中国的答复,可是直到11月份,中国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
这时的叶海亚·汗有些着急了,一方面美方多次请他帮助,另一方面他也觉得这对中巴双方都是有利无害的,于是他再次找到张彤,单独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这次他郑重地对张彤说:“其实尼克松总统已经与我单独谈话过两次了,他期望着我能从中周旋帮助建成关系。”
“不止如此,10月份的时候,他还通过我们的驻美大使向我传递信息,称美国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以示友好的诚意。”
可这时的张彤突然想起,前不久,尼泊尔驻华大使在北京时,也向周总理表示过美国的建议,可周恩来听后当即表示:“在目前情况下,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于是张彤“照葫芦画瓢”,表达了同样的否定意见,之后他便迅速地向外交部做了汇报,很快,周恩来批评了他的做法欠妥。
在张彤愁眉不展时,1970年3月,他接到了周恩来的指示:“请向叶海亚·汗总统说明,中国对美国的建议是感兴趣的。”
于是张彤立即去见了叶海亚·汗总统,张彤先对自己之前的行为向叶海亚·汗表示歉意,再代表国家致谢,并说明周恩来刚刚传来的指示。
得到这一消息的尼克松,赶紧通过叶海亚·汗给中国发来口信:“如果北京同意的话,准备开辟一条白宫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
1971年4月,张彤接收到了第1封由周恩来给尼克松的口信,同时张彤也接到了“保密”的指示,整件事情,除了他本人外,只有翻译和一名译电员知道此事。
而张彤传达“口信”时也是相当谨慎,由他当着叶海亚·汗的面朗读,叶海亚·汗在旁记录,并且叶海亚·汗需要再重复一遍,确保与原文一字不差。
口信中,中国表达了对叶叶海亚·汗的感谢,同时向美提出:“如果要使中美两国的关系从根本上恢复,美国必须把它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全部武装撤走。”
“只有通过两国高级领导人之间的直接讨论才能找到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的办法。因此,我国愿意在北京接待美国特使、甚至是总统。”
尼克松接到这个口信后很是高兴,这意味着中国通过正式外交途径向美国总统发出了邀请。
随后,尼克松通过这条“巴基斯坦渠道”表示同意中国的意见,而后又建议:“将由基辛格前往中国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谈。”
在叶海亚·汗与基辛格的筹谋下,计划是这样的:基辛格先到巴基斯坦,而后基辛格装作肚子疼,叶海亚·汗会顺势建议基辛格到自己的别墅中去休养。
这样其他人都会以为即将消失的基辛格是在别墅中修养,没有人会怀疑。可是基辛格手下的特工太负责了。
一听说基辛格要去别墅休养,先去打了个前战,可到了那里之后,这位特工便报告说:“这里的别墅不适合居住。”
无奈的基辛格只好请求巴方先把这位碍事的特工扣留,因为这次的肚子疼本就是基辛格与巴方共同导演的一场戏。
接下来,按照计划,基辛格确实没有去的别墅,而是在7月9日凌晨,偷偷地乘巴基斯坦的军用汽车去了机场。
而是4000公里外的北京,中国在准备着迎接基辛格的到来。这次秘密访问也十分成功,打开了中美两国政府直接对话的大门。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也终于来到了北京,两国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开启了新的篇章,“巴基斯坦渠道”也完成了使命。
在这次中美双方的沟通中,叶海亚·汗确实出了不少力,他为中美两国的关系积极的斡旋谋划,同时还做得十分缜密,事必躬亲,他的所作所为一直被中国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