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81年,胡乔木修改了对毛主席的称谓,黄克诚:我不习惯

1981年,胡乔木修改了对毛主席的称谓,黄克诚:我不习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81 更新时间:2024/1/28 18:50:00

黄克诚同志对主席有着极深的感情,恢复工作后,在当时人心浮动、思想浮躁的情况下,参加了一场重要会议,在会上阐述了对毛主席的态度问题。

此时的黄克诚虽然已经是中纪委务副书记,但身体并不算太好,还几乎双目失明。

黄老的讲话分为三个部分,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

发表在军报的是第三部分,毛主席曾经的秘书胡乔木还受邀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但黄老在看完之后说:“将毛主席的称呼改成了毛泽东同志,这不好,我不习惯”。

党内都是以同志相称,这是内部件中就明确多次强调过的。早在1921年建党时,“同志”一词就已经写入了文件中。1965年,中央也发出文件,明确要求所有担任职务的人员,统一以同志相称。

而且就在两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再次强调不要叫官职,党内都用同志来称呼对方。

既然如此。黄老又为什么会对胡乔木的这一改动有所微词呢?

经过特殊时期后,一些人在对毛主席的问题上有了态度变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去毛化”,认为这是中国想要快速发展的前提。

对此,黄老十分生气,他在大会上从大革命时期一直讲到了毛主席的去世,多次点出了毛主席的历史关键时期对党和革命的挽救作用,强调没有毛主席,中国的革命就不可能成功,更不可能成功的如此迅速,如此辉煌。

不仅如此,正确评价毛主席是直接关系到如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奋斗成就,也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以及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大问题。

黄老声情并茂,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看不了讲话稿,硬是凭借对毛主席的深刻了解和深厚感情,一口气讲了四个多小时,唤起了大家的共鸣和感触,令所有人都受益匪浅,重新回溯了我党创业维艰、发展坎坷、牺牲巨大、历经千难万阻才最终带领全国人民走上自立富强道路的历程,也明白了毛主席的伟大和高瞻远瞩,及其对革命、对历史独一无二的巨大贡献。

黄老的讲话很快就流传出去,《人民日报》最先发表了讲话内容,但因为当时时机并未完全成熟,发表的文章删去了对毛主席的评价内容。

1981年3月,黄老认为已经到了可以发表第三部分内容的时候,就让秘书去找总政治部的华楠副主任,看看能不能发表在军报上。

对于这样的重大话题,华副主任当即就在总政内部同时任韦国清主任和梁必业副主任进行了郑重的商讨,最终决定可以发表。

不过,黄克诚将军同样是一个很慎重的人,为了彻底放心,他又专门将文章报告给邓小平,希望他拿出最后的意见。

邓小平又将文章转给了长期担任过毛主席秘书的胡乔木,请这个公认的“党内第一支笔”进行修改,也就有了前面对毛主席称谓的变化。

实际上,胡乔木对毛主席也是感情极深,他参与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胡乔木和黄老两人不存在谁是谁非的争论,但也都坚持己见,之后这个问题又交到了邓小平手中。

实际上,对于毛主席的称呼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比如中苏两国交好时,互相以同志相称最高领导人。

但双方关系变质后,苏联人就不再称呼毛泽东同志,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也预示着两国关系已经差到了极点。

不过,苏联内部本身也有很多问题,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继任领导人也在这一问题上没有最完全明确和坚持斯大林对苏联的伟大功绩,最终在思想领域导致苏联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渗透成筛子,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灭亡。

黄老在讲话中明确说到,当前的很多国家都存在信仰危机,许多年轻人没有思想寄托,没有精神追求,而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斗争中树立了自己的伟大理想和信仰。并且以此团结和教育了广大群众,我们不能自毁长城,自己毁掉了我们的信仰和力量。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毛主席,正确树立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就会动摇我党的执政基础,在党和人民群众中造成思想混乱,使我们的国家在发展上迷失方,失去动力。

幸运的是,在黄老等一大批经历了历史沧桑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捍卫下,中国人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大旗,坚定维护毛主席的历史地位不动摇,继承并发扬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和传统,正确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不断取得胜利,跨步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标签: 胡乔木毛主席黄克诚

更多文章

  •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撒手人寰,邓小平立刻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蒋经国,邓小平,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上,邓小平痛心地说了9个字,言词诚恳,像是多年好友,痛惜蒋经国的离世呢?邓小平与蒋经国虽所属阵营不同,但彼此是老相识。1926年,22岁的邓小平与16岁的蒋经国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来到莫斯科前,邓小平已经有过丰富的留学经历,蒋经国没事就缠着邓小平,询问他在法国工作和生活的经历。邓小平把蒋经国当

  • 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总理看到照片:把地面部分截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总理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整个罗布泊都沸腾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喜讯迅速传遍华夏大地,也震动了国际朝野。就在原子弹爆炸现场,传奇记者孟昭瑞用镜头记录了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拍下了那张著名的《蘑菇云》照片。甚至这一次的爆炸云扩散后变成了和平鸽的形状,也

  • 东汉初年的“度田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度田事件,度田令,光武帝

    为了能够清楚的调查到百姓们的数量,在东汉时期光武帝颁布了“度田令”。但是这个条令颁布出来之后,许多百姓都反对这一条令。这不禁让光武帝感到好奇,为什么多数的百姓都反对度田令的实施呢?面对着天下多数的田地大多都与实际登记的史实不符这一局面,让光武帝刘秀认为大多数的土地都在豪强地主

  •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为什么废除农奴制度,农奴制对俄国有哪些负面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制

    1861年,俄国废除了数个世纪以来存在的农奴制度,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美国学者认为,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是一项解放农民的改革,但并在美国学者的研究中,俄国1861年农奴改革在农民的角度被广泛研究,因为这个改革在俄国农民的历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影响深远。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改

  • 中国对越南反击战中,许世友要求边贵祥放了越南俘虏。没想到他坚决不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对越南反击战,许世友,边贵祥

    越南反击战中,许世友要求边贵祥放了越南俘虏。没想到他坚决怒吼道:“罢官、坐牢,随便,俘虏坚决不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越南反击战中,我方许世友带领163师等作战部队,取得了反击战争的胜利。越南因为打败了美国,掠夺了他们国家许多先进武器,便开始膨胀了,他们总觉得自己可以替代美

  • 明朝嘉靖帝因何险些被宫女勒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嘉靖帝,壬寅宫变

    身为大明皇帝,一国之主的嘉靖帝,竟然会被宫女刺杀,还差点让一帮女人得手?按理来说,皇帝的寝宫,还有吃穿住行都是经过严格把关的。甚至不管他去哪里,周围都要跟着一群侍卫保卫他的安全。又因为什么,这些宫女即便冒着杀头的风险,也一定要杀死嘉靖皇帝?明世宗年号嘉靖,想要了解明朝的历史是一定绕不开他的。他是明朝

  • 1952年中葡边境冲突:葡萄牙疯狂挑衅我国,毛主席一句话,我国获赔4.4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葡边境冲突,葡萄牙,毛主席

    一九五二年,葡萄牙军队突然毫无理由地疯狂挑衅我国,并引发了两国之间的大规模交火。这件事儿被毛主席知道后,他只说了一句话,就立刻让葡萄牙服软,慌忙地向我国道歉,并且赔偿了中国四点四亿元人民币,保证永远不会再与中国为敌。那么,葡萄牙政府为何突然挑衅我国?毛主席说了一句,什么能让他们如此惶恐呢?来看看伟人

  • 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之后,张作霖被炸死,五夫人张寿懿是如何瞒过日本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姑屯事件,张作霖,张寿懿

    “三十袋炸药居然没有炸死他?”1928年6月的一个上午,日本总领事夫人心怀巨大的疑惑,登门拜访张作霖帅府。就在6月4日的清晨,张作霖迫于时局压力,乘上从北京返回奉天(今沈阳)的列车。在此之前,张作霖严辞拒绝了日本人强行要求的铁路权,以及在东北开采矿山、租用土地、移居民众等贪图

  • 刘备不顾一切发动夷陵之战,孙权是如何应对这场亡国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夷陵之战,孙权

    公元219年,东吴集团夺回了荆州,逞了一时之快。但是,这次娄子真是捅大了。孙权深知杀死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绝对是与刘备结下了血海深仇,这场孙刘之间灾难性的火拼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于是,刘备不顾一切地要发动进攻孙吴的战争,哪怕是在将帅乏人的情况下也要也要御驾亲征。这种要拼命的架势,

  • 王莽改制:带着美好的愿望开始,以失败收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莽改制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末年的时候,社会动乱不堪。当时的王莽为了能够改变社会的状况就提出推行改革的措施。本以为面对着以人民大众为出发点的改革,能够快速的接受到百姓们的支持,但现实却是,百姓们并不接受王莽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王莽究竟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呢?为什么王莽的改革措施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呢?王莽的姑姑是我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