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整,三十万军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仪式,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激昂奋进的旋律,毛泽东主席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威严、雄壮的声音也通过电波传到了全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彻底的站立起来。
多年以后,每每回味这样的经典时刻,都令无数国人感动、难忘、泪目。
不过,开国大典也有一个细节令人不解,原本定于上午十点举行的大典,为什么最终改成了下午三点呢?
之所以如此,与一个人的建议有着直接关系,这便是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元帅。
为了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新中国的成立,中共中央对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非常重视。早在当年7月1日,党的第二十八个生日后,就成立了专为大典而准备的筹备委员会,其中周总理是筹委会的主任,而聂帅、彭真、林伯渠等人是副主任。
接下来的工作非常繁忙,要确定大典的议程,更要做好最严密的保卫措施,防止贼心不死的国民党反动派搞破坏,这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经过多次商议和讨论,最终确定了开国大典主要程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宣布新中国的成立典礼,其二是举行新中国的第一次阅兵式,最后是盛大的群众游行活动。
举行阅兵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意义重大,这既是对外展示肌肉与力量,震慑国民党留下的敌顽匪特,也是安定人心、民心,显示人民军队有绝对的能力去捍卫人民政权、保卫人民的安全。
在确定阅兵总指挥的人选时,包括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在内的中央领导都一致推举了聂帅。这是因为聂帅除了熟悉军务外,还具有一种不寻常的将帅风范,他率领下的解放军指战员,都具有很良好的军人素质。
他本人更是一丝不苟的注意自己的仪表军貌,即使在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里,也保持了军服的整洁、干净,将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正因为如此,部队进城后,中南海的警卫战士一听见聂荣臻咳嗽,就会赶紧下意识地整理军装。
担任了阅兵总指挥的重任后,聂帅感到责任重大,尤其是毛主席还专门下了指示,说道我们的军队素来主张首战要慎重,首战必胜,阅兵是新中国的第一次,也要将其看成是首战,只能搞好,不能搞砸。
在这样的情况下,聂帅一面进行最严密的部署和动员工作,对方队领导进行千咛万嘱,鼓励大家下最大的决心搞好,展现出新中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聂帅亲自参与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预演,他径直的站在天安门城楼看完了两次受阅部队的全部预演,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在进行预演的过程中,聂帅还想起了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国民党的飞机比较先进,可能对开国大典进行空袭破坏。
为此,聂帅甚至下了一道死命令,要求受阅部队在发生空袭的情况下也要不动如山,就算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动。
尽管如此,细心的聂帅也在尽量寻找破解敌人空袭的方法,这也就有了将开国大典的时间从上午十点改成下午三点的原因。
在人们的印象中,包括阅兵式在内的重大活动一般都是在上午举行,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阅兵式却在下午,这主要是考虑到防空的问题。
当时的成都、广州乃至重庆都还没有完全解放,尚有国民党的飞机残留,尤其是集中在舟山群岛的美制B-24轰炸机,这款飞机在当时时速488公里,最大航程为3380公里,能装载4吨炸弹,对北京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与相关人员讨论防空话题时,聂帅发现我军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防空能力,最多就是一些高射炮可以起到安慰的作用。
为了防止国民党的飞机突袭,聂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功课,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国民党的飞机从来没有在夜间执行过任务。
这是因为国民党的飞机有续航短板,受到加油的限制,续航距离有限,而且夜航能力差,国民党的飞机非常不善于在夜间作战。
找到这个短板后,聂帅就找到了开国大典的防空方法,他向中央建议了将大典改到下午举行,而且时间越晚越安全。
比如舟山群岛距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不到一千三百公里,国民党的飞机在上午执行完任务后还能顺利返航,但如果将时间改到下午甚至更晚,因为其夜航能力差,即使国民党的飞机能够飞来北京,但很可能就回不去了。
最终,中央采取了聂帅的意见,将开国大典的时间定在了下午三点举行。不仅如此,为了大典的顺利进行,北京也在周边早已布置好了高射炮群,严阵以待,为开国大典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