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能够李渊搬出来,李世民遣散了他宫里的3000多名宫女,可李渊就是不出来。
李渊顺利推翻隋朝,建立了唐王朝,接下来就是要如何稳定朝政和选定太子。李渊的膝下一共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中李渊比较喜欢的自然是长子李建成。
而小儿子李元吉和李建成关系很好,只有二儿子李世民自小就被孤立,一直不得李渊喜欢,更被其他兄弟排挤。
实际上,李渊能成功的推翻隋朝,与李世民的努力关系密切,即便其他儿子也都有功绩,唯有李世民的功劳最大,他也是兵权在手,在朝中、军中威信很高的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的李渊对李世民很忌惮,即便李世民成为天策上将,但是太子人选依然落到李建成的头上。
的确在政治上,如此可以平和各方面的势力。李世民有威望,但是其势力会受到限制,不会影响李渊政权。但是,李渊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或者说低估了李世民手下臣子的能力。
公元626年,暗地争斗多年的李建成和李世民矛盾日趋白日化,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灭掉李世民之心日渐显然出来。
这点李渊心中明了,只是他此时需要的就是如此局势,这样才能稳固政权。但是,他又没有更有效的办法降低矛盾,直接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李世民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更是为了自保而选择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迫使父亲李渊妥协。李渊被围,自然不得不答应李世民的要求。
他此时已经无力控制李世民,不仅不敢发泄自己对李世民杀兄弟的做法不满,还不得不表示:“自己糊涂,过于纵容受到建成的蒙蔽。”其主要用意就是,希望李世民不要怪自己不帮他。
李世民自然不敢真的杀掉自己的父亲,所以他直接说:“父皇就是父皇,儿子必定感念。”
看起来父子之间没有矛盾,李渊之后还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从正常的人类感情来说,一个忤逆且不被喜欢的儿子,杀掉自己的亲儿子们,这样的做法,任何人都不能接受。李渊心中也是如此,只是他不得不如此罢了。
成了太子的李世民已经赢得朝中的支持,掌控权越来越大,李渊此时已经年迈,他不得不选择退位,以求自保!
因为李渊的退位并不是自愿的,所以他不仅没有像其他退位太上皇一样想着颐享天年,反而想方设法地为难李世民,不过就是想为自己谋取利益,给李世民添堵,不让其从政顺利罢了。
在李渊退位后的所有做法中,最让李世民难堪的就是,李渊退位却没有退出皇帝所在的太极宫。
以至于李世民继位都是在太子宫完成,毕竟孝道很重要,皇帝要看重名声,他不能逼迫李渊搬出太极宫。
可是不能入住太极宫,便说明李世民的皇帝做的不正,又会被人诟病,这事让李世民深感难做。
恰好,贞观二年的时候唐朝全境出现较大的旱灾,古时候人认为旱灾都是人行为不当,需要做弥补才能解决。
此时的中书舍人李百药进言道:“如今天下大旱,多因宫中人多,浪费衣服粮食,阴气郁积,不如将人放出!”
李世民听到此话立刻同意,除了自己宫中,还遣散了李渊宫中三千多人。如此,给李渊的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可即便如此也没能让李渊妥协。
李世民无奈,他决定对李渊亲信大臣下手,先惩治的就是裴寂,不仅罢免其官职,还让其不得入京。
李世民的做法让朝中大臣看到了风向,大臣民都明白这是李世民要排除异己,所以很多曾经李渊心腹旧臣纷纷倒向李世民。
李渊此时彻底变成了一位没有了朝堂权力的老皇帝,他没了朝堂支持,更没有权力,只能选择向李世民示好。因此,不多久,李渊就主动提出搬离太极宫。
李世民自然同意李渊的意思,他将李渊挪到自己的旧所太弘宫中颐养天年。自此,李世民终于成为唐朝名正言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