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6月12日夜里,朱棣率军包围了南京,建文帝的近臣解缙、胡广、王艮等,在翰林院里商讨起了自己和国家的未来。
这些聚在吴溥家中的才子们都各有来头,胡广是建文二年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王艮是第二名,李贯是第三名。
事实上,王艮才应该是第一名,当年考试的时候第一名是王艮,第二名是胡广,第三名是李贯。
然而,建文帝在进行最后审核的时候,觉得王艮的长相太丑,有失朝气,所以将他贬到了第二。
胡广相貌堂堂,才华也不逊于王艮,因此被建文帝提拔为状元,王艮就这样错失了状元的宝座。
后来朱棣起兵造反,王艮思考了整整好几个晚上最终写下了《平燕十策》,献给建文帝,但建文帝并没有采纳,结果可想而知。
如今朱棣的大军兵临城下,王艮即便遭遇建文帝的冷落,心中依旧想着国家大义。
而解缙19岁就考中了进士,才华横溢,就连明太祖朱元璋都对他十分赞赏,经常当面夸赞他。
朱元璋曾经对解缙说道:“说心底话,我很看重你的本事,对待你像对待我的儿子一样。希望将来你不要辜负我的期望,成为国家的顶梁柱。”
解缙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对他忠心耿耿,知无不言,对建文帝朱允炆这个继任者也是忠心耿耿。
此时解缙第一个站了出来,大声指责燕王是叛徒,并表示要为建文帝赴汤蹈火。胡广和李贯连忙附和,表示誓死支持建文帝,以身殉国。
这几人聚在一起,看似义愤填膺的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实则各怀鬼胎。
吴溥观察了一下这几人的表现,缓缓地说道:“陛下对你们恩重如山,你们自然是要提前做好准备。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臣子,想必朱棣也不会把我怎么样,只能静观其变!”
随后众人小酌了几杯,又谈论了一会,就都各自回家了。聚会结束之后,吴溥之子吴与弼问父亲:“胡叔愿意为国而死,实是一件幸事。”
吴溥可不这么认为,反而是教育儿子:“你还是太年轻了,你胡叔可没那么傻,倒是你王叔才肯为国而死。”
胡广和吴薄是邻居,一墙之隔。吴溥话音未落,就听见隔壁胡广对着下人喊道:“外面很吵,你看着点猪。”
吴薄听着胡广的声音,忍不住轻蔑地说道:“你看,一个连一只猪都舍不得的人,怎么可能会死?”
胡广让家人照顾好猪,便倒头呼呼大睡。
画面来到王艮的家里,与胡广不同,回到家后的王艮依旧十分伤心,还对自己的母亲说:“解缙和胡广一定会义无反顾的以身殉国,我也想这么做,但我舍不得母亲您。”母亲回答道:“在这生死关头,君臣之事才是最重要的!”
王艮闻言,当夜就以身殉国了。第二天,朱棣率兵入南京,谢缙马上前往朝觐,得到了朱棣的高度赞扬。
第二天,朱棣召来胡广,他当即登门向朱棣道谢,李贯见解缙和胡广都投靠了朱棣,连忙进宫朝觐。
有建文帝的近臣在前面带路,其他一众文臣也都争先前来朝觐,生怕自己来晚了惹得朱棣不愉快。
朝廷之上,朱棣突然心血来潮,命人带来了建文帝时期的上千份奏章,说到::“想必你们之前也写过不少要诛杀我的奏折吧?”
此时台下的解缙和胡广惊惶失措,不敢回答,因为他们的确写过这样的奏折。唯独李贯跪了下来,说道:“微臣没有这么做。”
朱棣听闻此言,不喜反怒说:“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不做为人臣子该做的事情。”
朱棣走下台,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吓得趴在地上的李贯:
“建文帝重用你,你却连一句忠告都没有。今天你居然还想着用这件事来讨好我,在我看来你才是最不忠的人了!依我看,朝廷之上的忠义之人唯有死去的王艮。”
想当初在京城即将被攻破的前夜,解缙和胡广等人是如何的豪情万丈,如何的讲义气,最后却选择了苟且偷生!
而一言不发,面容难看的王艮,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忠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