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颉利可汗率20万大军直逼长安,长安城却兵力空虚,危如累卵。为保国祚,李世民与突厥签约“渭水之盟”。当突厥满载而归后,李世民恨恨地说:“预先取之,必先予之!”
李世民作为马背上的天子,在领兵打仗上不输任何皇帝。如今,他登基还不到一个月,却要向一个游牧民族俯首称臣,渭水之盟可谓是奇耻大辱。
大唐和东突厥的渊源颇深,早在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进军长安过程中,突厥曾一度出兵援助。
不过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随着李渊建立唐朝,突厥时不时骚扰大唐边境,李世民曾多次率兵征讨。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控制整个长安城,逼迫李渊禅位给自己。
突厥得知唐朝权力变更,遂发兵入侵中原。
李世民派猛将尉迟敬德,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虽然尉迟敬德在此战中取得小胜,但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前进步伐。
颉利20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而长安兵力不过数万,不堪一击,整个长安城人心惶惶。
刚经历一场动乱,朝中根基未稳,人心尚未全部归附,长安兵力也不足以抵挡。
经过一番思考,李世民决定将城中百姓混到军中,向突厥展示兵力强盛,让颉利不战而退。
李世民亲自率领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到渭水河当面训斥颉利违背契约,侵犯大唐疆土。
颉利一下子懵了,在他看来,如果长安城真的空虚,李世民怎么敢如此有底气与自己对峙?这时,李世民背后出现大量唐军,军容极盛,颉利内心发惧。
李世民见已经达到目的,主动给予大量金帛财物,颉利见好就收。然后双方杀白马以歃血为盟!
危机解除了,但李世民却很不悦,恨恨地说:“奇耻大辱!这笔账,我记下了!”
渭水之盟给了李世民重重一击,但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强大。
之后,李世民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人口,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商业等产业。整个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军备,厉兵秣马。突厥退兵不久,就颁布了《备北寇诏》,而后又颁布了《阅武诏》,加强军队训练。
李世民对训练士兵十分上心,他经常亲自带兵操练。大臣们吓得不轻,纷纷劝阻,恐有人犯上作乱。
李世民却说:“大唐都是朕的臣民,我与每个人推心置腹,为何要对将士胡乱猜忌?”从此,人人自强自立,逐渐成为精锐之士。
东突厥除了颉利可汗外,还有个小可汗,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是颉利的侄子,叔侄二人一直貌合神离。不久,东突厥发生内乱,叔侄二人的矛盾加剧。
虽然这是北伐东突厥的好时机,但李世民不能背负撕毁渭水之盟的骂名,所以没有贸然出兵。不过,他利用这个间隙,扫除讨伐突厥的障碍梁师都。
梁师都所在的朔方,正好在唐朝和东突厥之间。李世民先是派兵不断骚扰,消耗梁师都的兵力。
时机成熟后,李世民命刘旻、司马刘兰对梁师都发起进攻,最后梁师都困守孤城,被手下杀死,唐军顺利平定朔方。
障碍已经扫除,北伐东突厥指日可待。不久,一封来自突利可汗的求助信,让李世民出师有名。既然大可汗是好兄弟,那么小可汗也是好兄弟,好兄弟有难,自当两肋插刀。
629年,东突厥下起大雪,很多牲畜都冻死了。李世民认为这是征讨东突厥的最好时机,于是调集10万大军,以李靖与李世勣为主力,兵分六路向东突厥进攻。
茫茫暴雪中,年届六旬的李靖,老当益壮,率领三千精骑以神奇的速度,直插突厥王庭定襄。颉利面对从天而降的李靖,以为唐军是倾国前来,吓得在侍卫的掩护下,连夜逃跑。
可他没想到的是,李世勣已在他北逃的途中布下了天罗地网。两军在白道大战一场,颉利元气大伤,逃窜到阴山,向大唐求和,李世民派使者与他谈判。
求和只是缓兵之计,颉利想趁机逃回漠北,养精蓄锐后再战。不承想,他的计谋被李靖识破。
李靖趁颉利放松警惕时,带兵偷袭突厥大营,击溃突厥军队,俘虏十万余人。
颉利狼狈逃窜,投奔亲叔叔,结果被亲叔叔捆绑交给唐军。
后来,颉利被李世民封为虢州刺史,但颉利不愿意去,又被封为右卫大将军,直到去世。
630年,东突厥彻底灭亡,李世民也被西域诸国尊称为“天可汗”,一个强大的帝国冉冉升起。
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帝王之一,他知人善任,不杀功臣,励精图治,开创的“贞观之治”成为历史佳话。
从忍辱负重到一雪前耻的过程中,李世民表现出能屈能伸,坚韧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