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2年,明世宗朱厚熜服下道士送来的“红铅丸”,来到曹端妃寝宫,一阵折腾后,心满意足地睡着了。半夜,一群宫女围上来,拿出准备好的绳子,套在朱厚熜的脖子上,要将他勒死。
平日里,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宫女,此时个个面露凶相,将朱厚熜死死摁住。朱厚熜惊醒后,刚要喊出声,嘴巴被一团布堵上了。他拼命挣扎,宫女太过紧张,手忙脚乱间将绳子打成了死结。
死结用不上力,朱厚熜有了喘息的机会。眼看勒不死,几个宫女急了,纷纷拔下头上的发簪,朝朱厚熜身上狠狠地扎去,满身都是血迹。
大家折腾一阵子,还是没能将朱厚熜弄死。一个名叫张金莲的宫女开始害怕,跑出门,直奔方皇后的寝宫自首。
方皇后听说后,大惊失色,连忙带人赶往端妃宫中。其他宫女见势不妙,四处奔逃,最后都被抓了回来。
参与这场谋杀的18人全被凌迟处死,尸体枭首示众,他们的族人也受到牵连致死,史称“壬寅宫变”。
宫女为何要对皇帝下毒手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朱厚熜的怪癖:服用“红铅丸”。
“红铅丸”是长生不老药,它是由少女的经血制作而成。为了保证经血的纯净,朱厚熜命令这些宫女,只能吃桑叶、喝露水,为了得到更多的经血,还逼迫宫女服用催经药物。
宫女们饱受摧残,她们因血流不止或者服用大量药物,患上重病,甚至死亡。
除此之外,宫女们还经常挨朱厚熜的鞭打。朱厚熜性格多疑暴戾,常因一点小事就对宫女用刑,被朱厚熜打死的宫女至少有200人。
时间一长,宫女们忍受不了,开始反抗,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朱厚熜在这次宫变中侥幸存活下来,他把转危为安归功于修道。因为恐惧,他远离皇宫,搬到万寿宫居住,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修道事业中。
在此期间,朱厚熜对朝政不管不问,大建醮坛,国库空虚;朝政由权臣严嵩把持,专权长达二十多年;边关寇患四起,无以御敌,大明王朝危在旦夕。“壬寅宫变”成为大明朝由盛变弱的转折点。
说起来,朱厚熜能当上皇帝,有运气的成分在。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子嗣,驾崩后,太后和文武大臣商量后,决定让还是兴王的朱厚熜继位。
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与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是兄弟俩,都是明宪宗的儿子,即朱厚熜与明武宗是堂兄弟关系。
14岁的朱厚熜少年老成,他从接受太后诏书的那一刻起,就暗下决心,要做一个不受人掣肘的帝王。
刚到达北京城外,双方就起了冲突。礼部官员让朱厚熜从东华门进皇城,也就是要认早已驾崩的明孝宗为父,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当个皇帝,还把自己爹妈当没了?还没当上皇帝,就要被别人拿捏,朱厚熜自然不愿意。他坚定地表示:
“诏书上不是这么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给别人当儿子的。若是不让我从正门进,我马上打道回府,回去继续当王爷!”
举国上下都知道朱厚熜要当皇帝,若是出尔反尔,大明朝岂不沦为笑柄?太后听闻,赶紧妥协,于是朱厚熜从正门入宫,登基称帝。
朱厚熜当上皇帝后,想要为父母争取称号和头衔。于是,他与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皇考,以及朱厚熜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礼仪之争,史称“大礼仪”。
按照祖制,朱厚熜必须过继给明孝宗,称明孝宗为父亲,称自己生父为叔父。但朱厚熜死活都不肯,坚持称明孝宗为皇伯父,并且想把生父兴献王追封为皇帝。
1924年,朱厚熜降旨礼部,追封生父“皇考恭穆献皇帝”。内阁首辅杨廷和请辞以示抗议,结果,朱厚熜批准了。杨廷和被罢免,旧臣们自然不愿意,继续与朱厚熜进行抗争。
7月14日,在杨廷和儿子杨慎的鼓动和带领下,两百多位名官员长跪在左顺门前,哭天喊地,请求朱厚熜改变旨意。
朱厚熜派太监驱散不成,勃然大怒,于是命锦衣卫将这些官员抓捕起来,一时间左顺门前血迹斑斑。
参与左顺门事件的大臣们都受到了重罚,受刑杖的有180多人,其中17人被打死,杨慎被打得半死不活,最后被充军。朱厚熜用雷霆手段为父母争到了名分,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平心而论,除了“大礼仪”外,朱厚熜在位早期,还称得上是明君。他改革弊政,平反之前的冤案,减轻赋税,严惩贪赃枉法,整肃科举制度等,史称“嘉靖新政”。
但到了中期,朱厚熜日益腐化,滥用民力大肆修建。与此同时,他开始借助道教神化自己,梦想长生不老。道士小人为迎合朱厚熜,搞些骗局蒙蔽他,于是就有了对宫女的暴虐。
“壬寅宫变”之变中,宫女们没能将朱厚熜杀死,却让他对道教变得更加热衷。
直到临死前,他才幡然醒悟,下诏赦免了以海瑞为代表的谏官,驱赶道士,然而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