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我国鼓励上山下乡活动,解决城市人口再就业,现在看真是明智之举

我国鼓励上山下乡活动,解决城市人口再就业,现在看真是明智之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866 更新时间:2023/12/12 17:15:10

解放初期,我国为要鼓励知识分子走到农村去?有些人认为,将有学历,有知识的年轻人放到农村是大材小用,流失人才的做法,而我国温铁军先生却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他的观点,上山下乡是当时中国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带动农村发展进步的唯一解药。那么,当初我国主席提出上山下乡的目的是什么呢?主席为何会提出这一想法呢?点个关注,点个赞,咱们接着往下看。

首先我们知道什么是上山下乡嘛?估计现在很多人都对这个词汇感到陌生,但是在五六十年代,这可是一个非流行的。之前有一档节目其实这个很像,但是这档节目是让两个家庭的孩子交换体验生活,就是富人的孩子到穷人家生活,穷人家的孩子到富人家生活。

而我们今天讲的上山下乡,就类似于富人的孩子去乡下体验生活,只不过当时下乡的是工人阶级的知青。那为什么要下乡呢?首先就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经济刚刚恢复发展,每个行业都百废待兴,许多的岗位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恢复发展,而人们也不需要再担惊受怕,整个中国都呈现出欣欣荣的景象。

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发展意识有些刹不住车,从而导致人口增长过快。我国当时正好也出现了灾荒,这些对于当时的村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所使用的落后工具以及缺少一些预防灾害的知识,使他们难以抵挡自然灾害的侵袭。

因此我国的粮食开始了大幅度的减产,因此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粮价就开始上涨。

当时一户人家一般都是五六口人,家中父母就更难养育了这些闲散在家中待业的孩子们。当时我国虽然在一点点向前进,但是在城市当中,我们的生产岗位呢,依然没有那么多,足以安置那么多的工人,这就让当时许多上过学的知识青年依旧没有事情可以做。

另外,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让伟人坚定了这一决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当时美国苏联呢正在争霸期间,他们看到我国的发展后,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并预言说共产主义将会从内部逐渐瓦解。

美国所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也高度地引起了伟人的重视。伟人为了阻止党内变质,我国做出了应对的战略,组织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我国如果要想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就要走城乡结合的道路。也就是说,让知识青年们上山下乡,去往农村,贴合实际的生活,让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放下优越的生活环境,奔赴到农村去实地体验老百姓的生活,让他们真正的摆脱舒适圈,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来,真正的做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为人民服务。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才能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让生活在新时代的年轻人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上山下乡的运动解决了哪些问题呢?第一个就是解决了我国城市就业的难题,从而减轻了国家对城市的供给压力。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时间,我国人口一下就增长到了八亿,并且全部都集中在城市,这让我国本来就不是很健全的城市增加了不小的压力。

在号召知青去往农村后,所说的这一情况立刻就得到了改善。第二个就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些知青到达农村后,他们为当地贡献了很多力量。比如知青们为当地的农民购置了拖拉机,还铺设了许多的柏油马路,还在当地建立了小型的发电厂和煤矿,这些对农村来说简直是帮助太大了。

在80年代的留学潮中,大多是当过下过乡的知青前往国外留学,他们在经历过这样的一种体验之后,许多学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他们的作品的感染力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描写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脚踏实地地将创作落到实处。

而他们的作品呢,也让许多人可以感同身受。之前有位知青曾说过,上山下乡这条路,让他们真正地理解了农民刻在骨子里的艰辛,这条道路让他们真正从一个骄傲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可以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

对于当时的农村来说,知青的到来不仅给当地带来了新鲜的协议,也让农村的生活重新焕发生机,并且他们带来的知识以及见识都极大地加快了农村的发展速度。

知青们利用他们的所学知识来改造农村,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农业生产也不再单纯使用人力,机器的生产效率得到了让劳动发生了质的改变。而且还有一些知青主动担起教书育人的任务,帮助当地的教育机构传播知识和文化。

这是继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敬仰伟人之后,第一次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处于偏远地区的村落呢,也改变了落后的风貌。这些改变不仅仅是外表上面的改变,更是从思想上彻底改变。这让许多渴望知识的孩子得到宝贵的知识,也让脚踏实地的知青们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知青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党的接班人,他们通过劳动锻炼,健康茁壮地成长着。在这次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全国将近500万的城市青年来到了农村和边疆支援,他们被分派在各个建设兵团里接受历练,成为了战备储备的力量。

这是我国伟人的良苦用心,更是为我国的建设做了很好的伏笔。大家知道第一个上山下乡的实验对象是谁吗?大家肯定不知道,第一位上山下乡的人就是我国伟人的儿子毛岸英

这场运动是从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大力开展的,但在40年代的时候呢,就已经有人做出了实验,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1945年年底,毛岸英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成归来,终于回到了那个日思夜想的祖国。但当伟人看到学生归来的儿子,内心却十分的复杂,有些说不出的感觉。当时毛岸英身穿一身苏军军服,穿着一双大头皮鞋,头发也精心收拾了一番,颇具威严,看起来就像一位意气风发的小将军。

看着这样的穿着打扮,很明显没有办法融入到群众中去,但是衣服可以换,习惯要怎么改呢?伟人经过一番思索后,便直接将孩子送到了农村,想让他好好地在乡下历练一番,去贴身体会一下基层群众的艰苦生活。

毛岸英此次不仅深切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此更加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为人,在看到儿子的成功改造后,更加相信上山下乡的重要性。

回顾一下我国,毛主席每次在战略抉择时,都会将中国的发展带动起来,让新中国往更加强大的道路上走。

首先,第一次是我国选择全面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当时要谋求站稳脚跟。

第二次是我国与苏联彻底决裂,全面导向独立自主的外交策略。这时我国谋求要扩大国际影响。

第三次便是同美国达成和解,从此解除了国际封锁,全面融入国际社会。

我国伟人毛主席十分善于驾驭复杂纷繁的局势,总是可以在事情的复杂中找到一些生机,并提前对事情本身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与正确的抉择。这种可以洞察先机的本领,让全世界都为之佩服。

而当我们认真梳理与思考历史时,就会发现,毛主席在做每一次决定的时候,都会先根据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决定。这种既没有局限于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束缚,也没有满足于现有成就,始终将目光聚焦在维护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上。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只遇到好事,也不会有永远适用的法则。自古以来,圣人都不会随便的附和别人,也不会一味的拒绝别人,不会什么都听。如果想要事情做成功,就要脚踏实地,让想法切合实际,处于主动的地位。

也就是说,伟人们在治国方面,会根据不同的事物做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具体的问题呢,要具体分析,只有在深入了解到具体的真实情况后,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的变化和动向,也就是大家讲的实事求是。

标签: 上山下乡知识分子

更多文章

  • 解放前夕,国民党在仓皇逃跑前,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重庆“11.27”大屠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国民党,蒋介石,重庆11.27大屠杀

    震惊中外的重庆“11.27”大屠杀,仅渣滓洞看守所就有180人牺牲,最小的有不满周岁的婴儿……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在仓皇逃跑前,蒋介石下令将关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里的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全部杀害!11月27日下午15时,大屠杀开始了

  • 唐山大地震后,毛主席含泪批阅生前最后一份文件:看到伤亡报告后,主席嚎啕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毛主席,唐山大地震

    1976年,83岁的毛主席身体大不如从前,不得不时常在中南海的住处养病。7月27日晚,毛主席和往常一样,在助理的照料下吃完药,便早早躺下休息。28日凌晨,当指针指向3点42分时,中南海的地面突然剧烈地震动起来,房内的书桌、橱柜摇摆晃动,住处的门窗玻璃发出很大的响声,一阵轰隆隆的嘈杂声从地下传来。毛主

  • 粟裕虽然没有被授勋为元帅,但是他过世后,悼词中的这句话是对他的极大肯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粟裕,十大大将

    说到粟裕,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84年,粟裕在北京去世,享年77岁。按照相关流程,中央要发布追悼词。粟裕的追悼词和其他大将没有什么区别,唯独这一句话是粟裕才有的,“尤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生前曾指挥百万大军作战”。这句话是对粟裕一生最大的肯定

  • “壬寅宫变”让明世宗朱厚熜更加信奉道教,直到临死才幡然悔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壬寅宫变,明世宗,朱厚熜,道教

    1542年,明世宗朱厚熜服下道士送来的“红铅丸”,来到曹端妃寝宫,一阵折腾后,心满意足地睡着了。半夜,一群宫女围上来,拿出准备好的绳子,套在朱厚熜的脖子上,要将他勒死。平日里,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宫女,此时个个面露凶相,将朱厚熜死死摁住。朱厚熜惊醒后,刚要喊出声,嘴巴被一团布堵上

  • 重庆谈判,蒋介石准备让毛主席去新疆当省长,毛主席什么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重庆谈判,蒋介石,毛主席,新疆

    1945年,中国对日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明白,日本侵略者被赶跑并不意味着中国就能立刻得到和平。在整个中国,仍有一股极其庞大的势力对共产党伺机而动,而这股势力,便是蒋介石的国民党。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签订,中英美三国联名对日本做出最终通告。8月8日,伴随着两天前名为

  •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1名警卫壮烈牺牲,到底谁如此大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周恩来

    西安事变后,为了商讨善后问题,党中央派周恩来前去和国民党谈判。车队经过崂山的时候,突然被一伙人伏击,枪声响彻黄土高原。这伙人显然有备而来,提前在路上挖好陷坑,卡车被卡在里面动弹不得。周恩来能文能武,遇到这种情况没有慌乱,立即躲开敌人的攻击,找到一处隐蔽位置,指挥战士们发起反击。周恩来的副官陈友才奋勇

  • 王娡和馆陶公主联姻,刘彻说了一句“金屋藏娇”立马就巩固了太子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娡,馆陶公主,刘彻,金屋藏娇

    公元前153年,馆陶公主抱起4岁的刘彻,指着100名宫女,问他喜欢哪一个。刘彻瞥了一眼,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随后,馆陶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问:“阿娇怎么样?”刘彻立马笑逐颜开地说:“如果阿娇肯嫁给我,我就建一座黄金屋给她住!”馆陶公主满意地点了点头,

  • 汉中之战曹操颇具优势,为何却主动放弃汉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汉中之战,曹操,汉中

    汉中之战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之战,据史料记载,这一战以刘备小胜结束,但是通过阅读史书后你就会发现,这一战其实是曹操主动放弃了汉中。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拿下来了荆州,以荆州为根据地,向益州进军,但是汉中还有张鲁等人。曹操也不是傻子,在刘备进攻益州后,曹操密谋拿下汉中。汉中是益州的屏障,一旦汉中在手

  •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魏国老臣都在干嘛?为什么不干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曹爽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魏文帝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 白登之围的始末是什么?刘邦为什么不派韩信率军讨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白登之围,韩信,刘邦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了争夺天下霸主之位打得你死我活,北方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游牧部族匈奴,正在悄然崛起,并在此后的岁月里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已经成为足以和秦朝硬碰硬一决雌雄的庞然大物,双方多次发生激烈军事冲突。即使强如秦始皇这样的雄主,对匈奴也不敢掉以轻心,不得不派大将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