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登之围的始末是什么?刘邦为什么不派韩信率军讨伐?

白登之围的始末是什么?刘邦为什么不派韩信率军讨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483 更新时间:2023/12/12 19:28:50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了争夺天下霸主之位打得你死我活,北方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游牧部族匈奴,正在悄然崛起,并在此后的岁月里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已经成为足以和秦朝硬碰硬一决雌雄的庞然大物,双方多次发生激烈军事冲突。

即使强如秦始皇这样的雄主,对匈奴也不敢掉以轻心,不得不派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长年驻守北疆抵御匈奴,还兴师动众修筑了规模浩大的万里长城。然而秦始皇还未来得及实现击灭匈奴的宏图,秦朝就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轰然崩塌,被新兴的汉朝取代。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同样面临着匈奴的巨大威胁。

一、白登之围的起因

西汉初期,冒顿单于成为新一任匈奴王。冒顿单于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枭雄,他首先统一匈奴各部落,把一盘散沙的匈奴人团结起来,又四处出击,先后征服周边的东胡、楼兰、乌孙、大月氏、呼揭等国,势力范围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疆域万里,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庞大帝国。

冒顿单于的野心,也随着实力的增长日益膨胀,屡次出兵南下侵扰中原,给汉朝北疆边防造成巨大压力。

公元前201年,汉朝大将韩王信驻守马邑,负责防御匈奴。因刘邦当时屠戮功臣,韩王信畏惧不已,于是把马邑献给匈奴。汉朝北疆边防顿时出现了一个巨大缺口。冒顿单于大喜过望,立即发兵南下,深入汉地千里,一直打到太原郡。汉匈之间第一次大决战正式拉开帷幕。

二、白登之围始末

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陈平樊哙周勃夏侯婴等谋臣猛将随行,浩浩荡荡进军山西,开赴前线。刘邦此时刚刚经历了汉朝开国大战,推翻秦朝击灭强敌项羽,部下将士也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因此刘邦对此战信心满满,满想着自己御驾亲征,三军用命,打败冒顿单于这样头脑简单的粗鲁武夫不在话下。

他大大低估了对手冒顿单于的军事才能。冒顿单于虽然没学过兵法,却在长期战争中锻炼成为一个运动战大师。他制定了一个精密的作战计划。第一步,先偃旗息鼓,步步后退,诱敌深入,一方面避敌锐气,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汉军远离中原,延缓其后方补给和援军的到来。

刘邦不知是计,所到之处,不见匈奴人的踪影,还以为匈奴已经不战而逃,于是胆气更足,大踏步挥师北上,一直来到大同附近的白登山。冒顿单于一看时机已经成熟,汉军已经远离后方,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于是实行第二步计划:分散隐蔽的四十万匈奴大军突然集结起来,从四面八方合围,把刘邦团团包围在白登山。

刘邦身陷重围,才知道上了当。急忙组织多次突围,都被匈奴人打了回来,眼看军粮耗尽,后援不济,大汉朝第一任皇帝就要在此丧命。危急时刻,幸亏谋士陈平想出了办法,派遣使者携带重金,贿赂冒顿单于最宠爱的姬妾。这个女子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好说歹说,说服冒顿单于,放了刘邦一条生路。刘邦这才狼狈不堪地逃回中原。

三、韩信与钟离昧

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卒于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说,白登之围时,韩信还在世。汉朝第一次出击匈奴,如此重大的战役,韩信为什么不去参加?刘邦为啥放着这样的战神不用,非要自己上?结果差点丢掉老命。

原来,不是韩信不去,而是他此时已经失去了刘邦的信任。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驻扎在楚国旧地。依旧手握重兵。刘邦眼看着这些拥兵一方的诸侯王,如同芒刺在背。

公元前201年,一个人的出现,使得韩信与刘邦的关系彻底恶化。此人就是项羽部下旧将钟离昧。项羽死后,钟离昧流落江湖,东躲西藏,无处容身。韩信当年在项羽帐下担任执戟郎中时,两人关系莫逆,于是走投无路的钟离昧,就来到楚国投奔韩信。韩信一时心软,就把旧日的老弟兄留在身边保护起来。

谁知隔墙有耳,韩信身边有刘邦的眼线,刘邦很快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认为韩信收留项羽部将,有图谋不轨之心。

四、刘韩交恶

刘邦思忖再三,决心趁此时机拿掉韩信,除去这个心腹之患,但又担心会激怒韩信起兵造反。谋士陈平献计,让刘邦不动声色,南巡云梦。到达云梦后,刘邦召集附近驻军的将帅前来聚会,韩信此时必定不会造反,而肯定会先来云梦窥探虚实,等他到来后即可一举成擒。

韩信接到通知后,左右为难。他精准判断出刘邦此次南巡,绝对是针对他而来,而且很可能与钟离昧有关。但他又心存侥幸,非万不得已他也不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起兵造反。

韩信左思右想,最终决定还是采取妥协,主动坦白,以求得刘邦原谅,毕竟自己有错在先,被人家抓住了把柄。他逼迫钟离昧自尽,然后拿着钟离昧的首级去拜见刘邦,把事情经过和盘托出,再三声明自己只是一时糊涂,想拉老哥们一把,绝对没有造反之心。

韩信虽然诚意满满,但刘邦除掉掌兵大将的决心已经不可动摇,韩信此去正好自投罗网,身陷囹圄,被关押起来。不过韩信此举还是多少起到了作用,刘邦深思熟虑后,念及韩信毕竟为大汉立下盖世之功,仅仅因为小错就杀了他,确实难以服众,最后仅仅是剥夺了他的王爵和兵权,从楚王降为淮阴侯,把他滞留在京城。

白登之围时,韩信就在京城。但此时刘邦对他已经毫无信任之心,满腹猜疑防范,根本不可能再把兵权交到韩信手里,让他去统领数十万大军。一代战神韩信,就这样遗憾地缺席了这次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196年,汉朝大将陈豨谋反,韩信被莫名其妙卷入其中,在长乐宫钟室遇害。一代名将英雄梦至此成空。

标签: 白登之围韩信刘邦

更多文章

  • 李旦为什么对唐隆政变不知情?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瞒着他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旦,唐隆政变,李隆基,太平公主

    唐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在共同发起了一场宫廷政变,史称唐隆政变。这是大唐史上规模最大的宫廷政变,参与其中的人员与军队远超之前的玄武门之变与神龙政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当时负责皇宫安全的是飞骑与万骑两支精锐,合称为北衙禁军,约计三万人,全都被李隆基动员

  • 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巾帼宰相”上官婉儿?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上官婉儿,唐隆政变,李隆基

    上官婉儿,唐朝著名女官、诗人,有“巾帼宰相”之名。在唐隆政变时,她为什么会与韦后一起被杀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关于上官婉儿,有一个神奇传说:在上官婉儿出生前,她的母亲郑氏梦到一个仙人送给她一杆秤,说:“您的孩子将来可以称量天下!

  • 揭秘:“九一三”事件后对林彪驻地的清查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九一三事件,林彪

    1973年2月,由汪东兴、纪登奎提议,周总理批准,对林彪住处的物品进行清查。林家大院在北京黄城根北街的一条胡同院子里,整个院子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院子的西院是林彪和叶群的住宅,那是建国后改建的新式平房。西院共有9间房子,4间由林彪使用,一间做卧室,两间做会客室,还有一间专

  •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早有预谋的杀戮,这样丧心病狂只有一个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京大屠杀

    众所周知,1937年12月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中,至少有30万中国人被无辜杀害,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这个数字骇人听闻,但也常有人会心存疑虑,多处的万人坑中被日军集体枪杀的都是上百人,日军是怎么进行的?的确,这么大规模的屠杀活动日军是早有预谋,而且是有组织的。日军甚至进行了各种惨无人道的杀人竞赛。但日军

  • “九一三”事件相关将领中,江腾蛟只是少将,为何顶格判了18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九一三事件,江腾蛟

    1981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正式宣判,黄永胜作为“九一三”主犯之一被判有期徒刑18年,李作鹏和吴法宪获刑17年,邱会作被判了16年。而另一名主犯江腾蛟,虽然曾经的军衔仅为少将,却跟黄永胜上将一样都被判了18年徒刑,是这几人中刑期最长的。为什么区区一个少将却成了主犯,

  •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朱允炆首先任命老将耿炳文,战败后,又任命李景隆,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朱允炆,耿炳文,李景隆,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由于朱元璋晚年杀了许多大将,朱允炆已经没有将才可用了,随即只好命令年过六旬的老将长兴侯耿炳文率军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大军,结果在真定被朱棣击败,撤入城中坚守不出,后改为李景隆接任,并增兵至五十万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李景隆为何能接替老将耿炳文率五十万大军北伐朱棣?首

  • 长沙抢米风潮:1910年长沙一家4口惨死,引发抢米风潮,毛泽东:此事影响我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长沙抢米风潮,毛泽东

    众所周知,1911年,腐朽的清王朝覆灭,中国迎来新的时代。然而在清王朝末年的1910年,发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件大事,却鲜为人知。1910年4月的一天,住在长沙南门外做挑水工的黄贵荪一家,已经很久没吃过饱饭了。他妻子拿着仅有的80个大钱去买一升米。尽管可能米很少,但也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存问题。没想到米店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出,沈阳警察不投降不撤退,与日军血战三天三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沈阳警察

    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一夜之间,东北山河支离破碎,陷入危亡之中。然而,在此危急存亡之秋,驻守在东北的东北军却没有做出丝毫的抵抗,这支在国内曾经所向披靡的军队放弃了他们在东北的根据地,在几天之内先后撤离了东北。但是即便是失去了东北军这支最强

  • 皖南事变中的三个叛徒身负要职,他们是谁?他们的下场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皖南事变,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

    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出现了三名叛徒,而且还各个身负要职,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他们的最终下场又如何?1941年1月6日,当新四军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军8万兵力的围追堵截,这一切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其目的就是想让新四军投降。纵然敌众我寡,但新四军的全体指战员还是坚持浴血奋战了

  •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怎么发生的?他为什么要焚书呢?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焚书坑儒,秦始皇

    年轻时看历史故事书时,每当看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时,说实话,关于“焚书”这件事,过去我有几个问题一直都没搞明白:当初秦始皇创建了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制王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他为什么要下令在全国范围焚书烧书呢?焚书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