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军为什么不放火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军为什么不放火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248 更新时间:2024/2/14 2:10:37

话说在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诸葛亮商讨御敌之策。周瑜问孔明:“水上交战应该以哪种武器最好。”孔明答到:“水上交战,应以弓箭为好。”周瑜想刁难孔明,便说到:“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

诸葛亮说:“既然是都督委托,那孔明当然照办。但就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问道:“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说:“既然我们与曹军跟快就要交战了,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接着问到:“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回答到:“只要三天即可。”

周瑜有点不屑地说:“军情紧急,先生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倘若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激动,于是便立刻叫诸葛亮当着众人的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继续说到∶“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后来的结果我们就知道了,孔明带着鲁肃,乘着早就布满草人的船,趁着大雾天去曹军营地叫阵,曹军不敢追击,只是让弓弩手放箭。最后孔明满载而归,所得箭十多万支,周瑜见到顿时称赞他为神人。

当然了,这只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的一段故事,并不能当作是正史来看。但我们暂且不论故事真假,我们就来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曹操为何不放火箭呢?如果放的是火箭,那射到孔明的船上不就能将其给点燃了吗?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在古代战争中用火攻的方式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事了,但是在运用得好的情况下,往往能改写整个战局,乃至天下的局势。但是,俗话说:“水火无情”,如果运用得不好,那必然是引火自焚。再者,想要运用好火,是极其不容易的。那么究竟有多难呢?

在《孙子兵法》中记载: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 四曰火库, 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我们从孙子的话中可以得出,火攻的主要对象有五个,分别为火人、火积、火辎、火库和火队。这里的“火人”实际上就是士兵和营盘,比如火烧赤壁就是典型。其他的四种,就烧掉敌军的辎重,武器准备等等。

从这里来看,曹操似乎也有放火箭的理由。但是放火也是要具备一定要求的。

孙子说过:“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如此看来,想要放火必须有这四个要求:

第一,天气要干燥;

第二,敌军的营房是竹子或者茅草等易燃物;

第三,敌军的物质相对集中;

第四,若敌人营房附近有草丛和灌木的话就顺风烧毁。

所以,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的话,首先是天气起雾,比较湿润,不利于火的扩散;所以,如果射出去,还不知道射中敌军战船的时候还有没有燃。再者,曹军只是听到敌军的战鼓和叫阵声,并未看到敌军战船,在这样不确定的情况下,曹军也自然不会射火箭。再者来看,古代的火箭,并不是像我们看影视剧中的那样,直接射一支箭头带有火的箭。古代的火箭,是“油箭”和“火箭”的配合。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使用火箭的时候要先射一支“油箭”,也就是要包一小瓢油在箭头上,射出去以后,油就洒在了墙上,然后再射一支火箭去将其点燃,最后再射油箭去给它实行“火上浇油”,这才是射火箭的步骤。曹军连敌军都看不到,怎么射火箭呢?

所以,总的来说,曹军选择射一般的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射火箭的要求太高,在当时很不适用。所以就有一些史学家说,曹操不是不放,是不能放!毕竟放出去也没多大用!你们怎么看呢?

标签: 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军队不用金属铠甲,为什么用看似简陋的棉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清朝之所以使用棉甲,主要是因为当时火器已经大量装备,逐渐成为战场的主角。而传统金属铠甲对火器的防护性能很差,铁片连接处的防御性为几乎零。在同明朝军队的交锋中,满族人逐渐发现看似柔软的棉花对以鸟枪为主的火器有很好的防御性。因为当时火器射程还不是很远,弹丸在远距离无法穿透层叠起来的棉花纤维。当然棉甲并不

  • 秦始皇陵是如何封顶的?那么大的面积为为什么不会坍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朝,秦始皇,历史解密

    秦始皇陵是如何封顶的?那么大的面积为为什么不会坍塌?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现在对于秦始皇陵感到好奇的人是非常多了,毕竟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墓,而且占地面积巨大,留下的传说也非常的多。不过作为一个陵墓,总是要封顶的,秦始皇陵那么大的面积,上面要如何封?地底下空间巨大,那上面要怎么

  • 既然曹操这么的爱惜人才 当初有没有去找过诸葛亮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乱世时期,人才都是非常主要的。毫无夸张的说,谁获得了人才,也就根基上获得了世界,由此可见人才的主要性。而在三国谁人人才辈出的时期,说合人才更是刻不容缓,多多益善。在三国中,北方的曹操爱才可是出了名的,而且他用人不看配景,只重能力,为了人才,能够低下身段去求都没什么问题,是以,曹营

  • “朝秦暮楚”成语典故到底来自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朝秦暮楚,历史解密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众所周知,但是知其典故源自千年古镇漫川关的人或许不多。今天,我来给诸位说道说道。所谓关者,关口要塞也。漫川关,昔疆秦楚之塞,今界陕鄂之边,“朝秦暮楚”的成语典故即源于此地。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互有胜负。而漫川关为秦楚咽喉,“北通秦晋,南联吴楚”,自古

  • 刘邦下令杀项羽者封万户侯,还出了一个千年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历史总是给人那么多的惊喜与意外。总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人以惊奇。我们今天来聊一聊,一个影响延续数个世纪的古老家族。这个家族的起源要从项羽之死说起。刘邦为了激励全军,发布命令道:“杀项羽者封万户侯”。如不是刘邦不能封王,否则我估计会改成:杀项羽者封王。毕竟项羽是刘邦最大的威胁。项羽这个终极大礼包

  • 斯摩棱斯克战争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关于它的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斯摩棱斯克战争,俄国,历史解密

    双方都从西方引入新战术,军队和装备,但是联邦军队被证实比俄罗斯人更适应这些。但是,让俄罗斯与胜利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未能将攻城炮兵准时运抵斯摩棱斯克,且波兰骑兵切断了俄军的补给线。尽管如此,俄罗斯仍然需要一个替罪羊为这次战败负责:米哈伊尔·沙因和他的第二指挥官阿尔泰梅·伊兹麦洛夫,与后者的儿子

  • 刘备建立的是汉朝,为什么三国却是称为魏蜀吴?而不是魏汉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备,三国,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刘备自称西汉皇族后裔,以恢复大汉为己任。东汉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废黜汉献帝刘协,称帝改元,代汉建魏。后世为了将曹丕建立的王朝与其他国号为“魏”的王朝区分,称这个王朝为曹魏,也就是加了皇族的姓。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当时已经自封为汉中王的刘备,听

  • 刘完素有着哪些著作理论?对哪些病症有独到的见解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完素,医学家,历史解密

    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

  • 张从正的代表作品有哪些?有着怎样的学术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从正,金代医学家,历史解密

    在学术上继承了《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典籍的理论与临床观点,并很推崇刘河间的学术思想。刘氏于临床上强调六气化火与五志化火的理论,治疗火热病应从表里分治以却散火热之邪。张氏私淑其谈,但并不侧重于火热病机,而对于刘氏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并结合前人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临床的体会,对汗、吐、下三法的

  • 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碰撞,哪个的智商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既生瑜,何生亮”,是《三国演义》中周瑜说过的一句名言,罗贯中用这6个字,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周瑜对诸葛亮既自叹弗如又嫉恨交加的复杂心态。其实真实历史中,诸葛亮与周瑜之间是合作关系,两人联手策划组织赤壁之战,一举奠定吴蜀联盟和三国鼎立局面,两人并无什么过节与争端。如果这句话改一个字,改成“既生亮,何生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