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乃东周名将,不下于孙武、吴起,中原大战获胜,却籍籍无名

此人乃东周名将,不下于孙武、吴起,中原大战获胜,却籍籍无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547 更新时间:2024/1/22 14:53:14

[var1]

晋文公的大臣先轸说,扶困救难,立威称霸,就在此一举了。晋文公深表同意,于是决定救援宋国。 狐偃说,曹国和卫国都是楚国的附属国,我们只要讨伐曹卫,引诱楚国来救,就可以不战而解宋国之围。 狐偃的这条计策非常高明。因为楚国距离宋国近,而晋国离得远,如果直接救援宋国,在形势上对于晋国是不利的。狐偃的计策,是想把楚军引诱到对自己有利的地方来作战。《孙子兵法》有云: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意思是说用兵高手就要擅长调动敌人,化不利为有利。狐偃的计策可以称之为“以逸待劳”。而攻曹卫而解宋围,乃是是后世著名兵法家孙膑的“围魏救赵”。 狐偃之计,深得兵法精要。 公元前632年正月,晋文公率领大军进攻讨伐曹国。理由是:曹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重耳在未即位时曾经出逃到曹国避难,曹国的君主曹共公居然偷看晋文公沐浴。) 但要进攻曹国,就必须经过卫国,晋国顺理成章就向卫借路。很明显,此乃“假道伐虢”之计。 曹国和卫国都是楚国的附庸,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卫国当然是不肯借路的。 晋国找到借口,于是偷袭了卫国的五鹿,又攻占了敛盂。 敛盂是一个战略要地,四通八达,向东能够直接进入齐国。晋文公趁机与齐国在此会盟,形成了同盟。 卫国对此感到恐惧,于是就想背叛楚国转而投靠晋国。 晋文公当然不同意,因为他的意图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远在千里之外的楚国。 果然,卫国见到形势不妙就赶紧向楚国求救。这正是晋文公想要看到的。 令人意外的是,卫国的百姓居然起兵赶走了国君,向晋文公投降。这件事情一方面是出于晋国的兵力之强盛,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原百姓对于楚国这种蛮夷国家的厌恶,百姓不愿意再向蛮夷靠拢。 卫国的不战而得并不是晋文公最想要的结果。很快,晋国大军又就攻克曹国,俘虏了曹国君主。 这就令晋文公诧异了,楚国大军不仅仅没有被吸引而来,反而是加紧围攻宋国。 宋成公再次派人向晋国求救。 这个时候,晋文公似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去救宋,那么名声、威望、信义都将大受损伤;如果去救,就违背了当初所制定的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的计划了。 怎么办? 先轸说,架着曹国国君,然后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粮食都送去给宋国,楚国看到后一定会急切来作战。 不过,楚国君主楚成王却异常冷静。他看到晋国接连降卫破曹,而且齐国、秦国都派兵相助,感觉到难以与晋国争锋,就撤兵回国了。 他命令楚军的总指挥子玉也赶紧撤兵,不要再打宋国了。并且叮嘱子玉:不要去跟晋国作战,晋文公有德,我们很难战胜。 但子玉不听。

[var1]

这个时候,楚成王自己也开始糊里糊涂。他之所以忧心忡忡、急着撤兵是怕秦国从后偷袭楚国,但回去之后一看,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于是又有点后悔了。 此时子玉派人来向楚成王请求增援,以与晋国一决胜负,楚成王就果断给与了支持。 连国君都转而支持自己,子玉信心大增,晋楚大战即将爆发。 子玉派宛春去跟晋文公谈判,谈判内容为:如果晋文公把卫国和曹国都交还给他们原来的君主,我们就撤兵不再围攻宋国。 先轸一眼就看穿子玉的计谋,说:如果我们同意了,那么卫国、曹国、宋国都会感激楚国,如果不同意,那么就会和三国结怨。总之,好处都归楚国,坏处都归我们晋国。再说了,我们本来就是来救援宋国的,要是不答应就显得意图不明了,这也说不过去。依我看,我们不如私下准许曹国和卫国复国,让他们两国背叛楚国,然后再扣留子玉的使者,激怒他,引诱他前来交战。 先轸之谋,不但破解子玉之计,而且强势反击,非常犀利。 果然,子玉听说曹国和卫国都背叛了,而且自己派去的使者宛春也被扣留,于是大怒,率领大军向曹国进发,进攻晋军。 直到此时,晋国所谋划的以逸待劳的计策才终于成功。 晋文公唯恐优势还不明显,又命令大军向后退九十里。一舍就是三十里,所以九十里是三舍,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 晋文公退避三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了报答当年楚成王的厚待之恩情,以表示不敢跟楚国大军交战,第二层意思则是出于军事的考虑,既有诱敌深入的意图,又有示弱骄兵的意图。 晋文公一直退,子玉就更加以为晋军畏敌,于是,紧追不舍。最终在城濮这个地方追上了晋军。 子玉派人去向晋文公下战书:你请作壁上观,我跟贵国将士演练演练,就当看戏。 跟子玉的狂妄相反的是晋文公,他故意做出谦虚恭谨的回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楚王的恩惠我一刻也没有忘,所以一直退到这里。其实我哪敢跟您开战啊?希望您这就罢兵,然后我亲自到贵国去向楚王请罪! 堂堂国君身份,对敌国的一个将领如此卑躬屈膝,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晋文公是个懦弱不堪的人。第二种,忍受这样的屈辱之后,有可能会获得远高于此的回报。 很明显,第一种的可能性为零。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晋文公别有所图,而且所图谋者非常之大,大到他可以不要体面,忍辱屈尊。 我常常想,历史上有很多人都会在关键时刻采取这样的做法,孙膑、勾践朱棣等人都是如此,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不仅装疯卖傻忍辱偷生,甚至连屎尿都吃。人一旦被逼迫到这种程度,他所想要得到的必然比他的隐忍和付出多上十倍百倍。孙膑想要的是施展自己一身的才学、抱负,勾践想要的是称霸诸侯,朱棣想要得到的则是整个天下。 还是说回城濮之战。 晋军方面,除了自己的上中下三军之外,还有秦国、齐国的援军,而宋国在楚军撤围之后也派兵来助战。如此一来,晋国方面,晋、秦、齐、宋四国联军,全部加起来将近八九万人。楚军方面,加上陈、蔡两国的兵力,数量超过十万。 从兵力对比上看,晋楚双方的实力很接近。那么,谁胜谁负,就要看谁的临场发挥更加出色了。

[var1]

楚军的主帅是子玉,晋军中地位最尊贵的当然是国君重耳,但具体作战的三军主帅则是先轸。 晋军和楚军都是列成了三个方阵,左中右,一一对峙。简单来说,只要互相捉对厮杀,就能分出胜负了。当然了,我这样的想法是很幼稚的。真正的用兵高手,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他们的强项,就是在这种时候搅弄风云。 晋军的胥臣在战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将自己所在的晋军左军战马全部蒙上虎皮。与他们相对位的是陈国、蔡国的军队。他们的战马见到“老虎”非常恐惧,结果陈蔡联军一触即溃。 可见在战斗中,这些临时拉凑的援军战斗意志是非常薄弱的。 还好,楚军的右军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陈、蔡联军,另一部分则是楚国自己的军队。 但晋军很快就向敌人证明了,即使是楚军,也同样不堪一击。 晋国的栾枝用兵车拖拽着树枝狂奔,掀起了巨大的尘土。当时风向正对着楚军,于是烟尘大起,楚军被吹的睁不开眼。晋军趁机大举进攻,楚军的右军全部溃败。 以上的战斗仅仅发生于晋军的左侧,楚军的右侧。 有人要问,为什么右军溃败,楚军的其他两军没有救援?因为他们也同样在交战。 在另一侧,也就是晋军的右侧,晋国的将领们也有着精彩的表演。狐毛在军中设了两面大旗,跟楚军左军刚一交战,就诈败撤退。楚军统帅子玉看到大旗败走,认为是晋军的右军大将战败,就命令左军追击。 所以,对于自己的右军的溃败,子玉并没有放在心上。一胜一负,不过平局而已。 但事情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晋右军后退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回身作战。而晋中军的先轸、郤溱从横向过来夹击,楚左军独力难支,很快溃败。 三军溃其二。子玉自知难以获胜,急忙命令中军停止进攻! 或许这是子玉在此战中所下达的唯一正确的命令,否则楚国中军也免不了战败的下场。 在战术的对决中,他以一场完败的方式输给了晋国的先轸。 楚成王得到了子玉战败的消息,非常恼怒,派人责备他:你还有何面目回来? 子玉羞愤难当,就自杀了。 此役就是“城濮之战”。 此战中晋国方面从战略到战术,都发挥到淋漓尽致。战略方面,晋文公采用狐偃的以逸待劳、诱敌深入之计,虽然起初并未奏效,但在晋国君臣的不断谋划之下,楚国开始慢慢堕入计中。子玉所提出的以宋国交换曹卫的计划实际上也值得称道。不过,与之相对敌的先轸更加棋高一着,不仅想出了破解之道,而且扣留使者,成功激怒子玉,终于使诱敌深入之计最终达成。 而战术方面,晋军就更加天花乱坠了。马蒙虎皮、扬尘蔽目、诈败夹击,令人目不暇接。很明显,晋军中以先轸为首的将帅们对于兵法的运用远在楚军之上。 楚国方面,战败的直接责任当然属于子玉。他为人刚愎自用、激愤急躁,又狂妄轻敌,终于由此一败。 不过楚成王先命令子玉撤军,后来改变立场支持子玉与晋军一战,他也是有责任的。以子玉的才能根本难以担当三军主帅,这是楚成王用人不明之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荆轲是战国有名的剑客,必死之心刺杀秦王,一对一交战却挨8剑?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荆轲历史人物简介,战国时期著名刺客荆轲,荆轲的人物事迹

    电影荆轲刺秦王荆轲形象引言:在世人的印象中,荆轲是一位为了国家大义可以置生死于度外的忠义之士。世人都觉得荆轲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一生,可是若我们仔细的考察一番却会发现,他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可悲可叹的一生呢?荆轲确实是有忠肝义胆,可是他终究成为了一位太子智商"不在线"的牺牲品。燕国面对的局势十分紧迫[va

  •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一代王者各时期的事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姓吕吗,秦始皇和吕不韦有啥关系,从客观上讲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

    对秦人而言,秦始皇确实是结束了一个旧世代,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伟大人物;但是对汉人而言,他却是代表着一段暴虐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代表着启动了中国统一大门的开始。确实,他既是时代的终结者,也是时代的开创者;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眼中、口中和心中,秦始皇有着各种不同的形象,对于他的评价也是各取所需,

  • 楚国名将项燕,一个渐渐被历史和世人忽视的战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楚国项燕简介,楚国将军项燕照片,楚国名将项燕被谁打败

    [var1] 项燕保家卫国 他的家族非常显赫,他世世代代都在楚国做官,担任楚国的军事将领。关于他的出生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他出生的年月,但是他的死却是在公元前223年,距今大约有2000多年。他的祖籍是江苏的宿迁地区,在当时这里也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因为它的封地名字为项,所以这也成为了后来他的姓氏,他

  • 搜神故事:鲁国都城门口发生双蛇争斗异象,暗示鲁国朝政即将陷入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图片源自网络,侵删小评:鲁严公,即鲁庄公,是鲁国的第十六任君主,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同时代。因为要避东汉明帝刘庄的诲,所以在以汉朝为正统的部分史书里,鲁庄公又被称为鲁严公。本文蛇斗国门,历史事件的原型是鲁庄公未能处理好继承人的事情,导致自己死后,前后两任鲁国君主,被把持朝政的庆父谋害。

  • 王翦到底有多厉害?秦灭六国,有三个国家都是他消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王翦的历史简介,王翦军事实力,王翦有多牛

    [var1] 在战国四大名将中,从结局上来看,白起、廉颇、李牧这三个人,都没有获得比较好的结局,比如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赐死,李牧是被赵王迁冤杀,而廉颇则在赵国受到排挤,从而最终客死异乡。与此相对应的是,王翦则获得了善终的结局。当然,王翦之所以能够善终的结局,不仅是因为他具有比较高的情商,敢于急流勇退,

  • 六国灭亡后,秦国是如何安置六国亡国之君的,他们最终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攻灭六国后,六国君主都成为俘虏,最后不是流放等死,就是先软禁后处死。韩国作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最后一任国君韩王安沦为俘虏,被秦国软禁于陈县,后被处死。[var1]赵国邯郸被秦军攻破后,赵王迁成为俘虏后被流放到房龄深山“颐养天年”;魏都大梁城被黄河水灌掩泡塌后,魏王假投降;之后秦军又

  • 燕国与哪几国进攻齐国?齐国是怎么反击的?杨璇是怎么对付盗贼?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燕国怎么灭齐国的,燕国和齐国之间的战争,燕国为何打不过齐国

    [var1] 齐兵乘着天黑,悄悄打开城门,点燃牛尾的布条,牛受灼热,疼痛难忍,向前狂奔,齐兵紧随其后,城中妇女老幼都上城击鼓鸣金,呐喊助威。燕兵原以为齐军就要投降,放松警惕,突然遭到进攻,惊慌失措。 火牛带着尖刀直冲燕兵大营、触及者非死即伤、燕兵见齐兵阵势以为鬼神降临,吓得四处乱逃。田单带兵猛攻,燕

  • 三国演义中,如果诸葛亮效力吴国的话,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吴国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三国吴国所有武将排名,诸葛亮是吴国的吗

    [var1]三国中最聪明的应该算是诸葛亮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他的哥哥诸葛瑾曾经拉着他要他为吴国效力,被诸葛亮拒绝,今天,我们来奇思妙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投靠吴国的话,那会怎么样呢?[var1]诸葛亮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而是蜀国是在实力太小,诸葛亮用尽一生的心思也只能让

  • 曹操字孟德崇拜孟子,韩愈字退之中庸之道 ,古人字承载历史传承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字孟德原因,曹操字孟德是怎么来的,曹操事迹全文

    我们先来讨论古人对“名字”的考究,其实在古代社会,“名字”代表“名”和“字”,“名”就是这个人的本名字,这个人生下来取的名字就叫他的本名,比如刘备生下来父母就给他取名刘备。[var1]“字”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那么“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字”一般而言都是男子成年后,为了给自己取个名号而相处的二字名号,这

  • 同是战国四君子,信陵君比其他人强在哪里?可被称为唯一的真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四公子信陵君视频,战国信陵君威震天下,战国四公子信陵君的辉煌一生

    信陵君画像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闻名于天下的四大君子,他们是位于中原地区的有北部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以及处于赵国南部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更偏南的楚国春申君黄歇,以及山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其中,只有一人被称为是真君子,那便是被司马迁欣赏的信陵君,而其他三位德行有亏。影视剧中的春申君形象春申君能力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