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赵国那么强大,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战国时赵国那么强大,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020 更新时间:2024/2/20 1:02:02

[var1]

本来赵国应该于亡中山国后再灭燕。但赵国崛起太迟,失去了先机。公元前307年才正式进行军事改革,也就是胡服骑射。公元前305年初见成效,开始大举用兵。公元前296年才灭中山国。邹忌变法后,齐国渐强,伺机重创魏国,有崛起之势。此时齐强燕弱,且燕国是齐国的目标,赵国若是攻燕,齐国会干预;即使赵国侥幸能灭燕,齐国也会失去一大制约,毕竟齐国与燕国仇恨更大。公元前284年,因齐国一意孤行独吞宋国,五国联合伐齐,致使齐国元气大伤。赵国才以田单为将试探性攻击燕国。战国策有记载:燕饥赵伐燕和赵且伐燕,说明赵国还曾两次图谋不轨。当然赵国主要还是削弱复国后的齐国,惧怕齐国死灰复燃,可惜齐国毕竟大国,一时半会也灭亡不了,这也说明赵国的战略依然不清晰,即使赵国有实力再灭齐国,秦国也不会放任赵国坐大。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更加迫切灭燕,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然燕国也不冤,毕竟背后捅刀子在先。但是秦国不会坐视燕国灭亡,一旦赵军主力东进,秦国一定趁虚而入。即使燕国再无信义,这个时候在与燕国计较只会让暴秦得势。

[var1]

赵武灵王

赵国灭中山后,战略上一直以遏制强齐为主,这个短期战略也不能说错,但为此放任秦国东进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更何况遏制齐国这么多年,赵国的领土扩张非常有限,即使瓜分宋国,赵国也没得到多少,反而是强秦日进斗金。长平之战前赵国想灭燕,齐国自然会有想法,且强齐与赵国交界,犹如卧榻之侧,于是赵国与齐国交战频繁,但谁也奈何不了谁。赵国其实可以与魏国或者楚国结盟牵制齐国,以楚怀王那个脑子,瓦解齐楚联盟不是难事。且燕国作为边陲,北方压力不大;赵国只有灭燕,与秦周旋时才能解除后顾之忧,这点长平之战后燕国落尽下石很明显。关键赵国崛起过迟,强齐破败后,秦国已据有河东,赵国已难以安心图燕。尤其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损,还丢了上党郡。即使是齐国衰弱,也不会坐视赵国灭燕。

中原是个死局,赵国崛起之时秦国已然强盛,所以提前与秦角力,收复魏国丢失的河东郡,统一三晋才是王道。否则三晋大门洞开,太行八陉为敌我共有,秦国太容易从白陉与滏口陉打侧翼,以致赵国处处漏风。如此,赵国不仅无法安心扩张,也无法发展生产。后来北周与北齐也长久相持于三晋,三晋既破,北齐已亡。

赵武灵王在继续人问题上又进退失据,以致沙丘之乱。赵惠文王14岁不得已亲政,国内未平,为了安抚燕国还割了两城。赵国内乱不止、局势不稳。秦国趁机重创韩魏。魏失河东,秦人入了山西,接着韩丢三川郡(此地犬牙交错,后来秦才叫三川郡,但大部属于韩国),然后韩魏共失河内地。国土沦丧,主力尽没,从此韩魏不再能抵抗秦军锋芒。表里河山不完整,秦军随时能侧击赵国突袭邯郸,以致赵国无法安心扩张东线。 当然赵国因为在公元前317年和公元前313年两次大战中败于秦,所以心有余悸,不敢与秦硬碰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有韩魏在,也是三晋抗秦,一旦韩魏惨败,到时候只有赵国独木难支,形势会更加严峻,后来的形势发展证实了这点。

伊阙之战后秦军持续重创韩魏,魏国在河东郡只有安邑一个据点了。赵国依然不置可否,本来五国合纵攻秦。秦国为避锋芒,退出河内地,甚至都没逼迫秦军撤出河东。五国已经不欢而散。齐国更是反手伐宋,直接威胁赵国魏国楚国侧背。魏国也是昏招频出,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鉴于宋国富裕,放弃了安邑郡城,还许赵国河阳约以伐齐。赵国拿人手短,与齐国翻脸。其实真正意义上来说,齐国即使伐宋,魏国更紧张,也会牵制。反而是赵国,整个北方五郡安危完全系于河东郡。齐国固然愚蠢,但赵国本就不与宋国相连,得了河阳也是块飞地,根本难以守御。

[var1]

成名与伐齐的廉颇

其实长平之战,赵国是不得不战。上党如果丢了,秦军既能打太原,也能对邯郸分进合击。只要佯攻邯郸,邯郸就不敢救援太原。沿汾河谷地与太行陉向北可分进合击太原,且太原也无险可守。太原既失,北方五郡也不久矣。虽然从北向南用兵,北方五郡有外三关,易守难攻,但是从南向北攻略,却轻而易举。威胁太原,秦国甚至还有第三条路,黄河东岸的离石和蔺两城也在秦国手里,正好这两城与太原处于同一纬度线。所以上党若丢,赵国基本亡矣。赵国是在最坏的情况下不得已与秦国决战。

[var1]

长平之战

赵国最大问题:一则沙丘之乱,时机不对;二则伊阙之战时,放任强秦重创韩魏;三则渑池之会后,观望秦国击破楚国。

赵国选择与齐国短暂联盟才是好选择。齐是四战之地,没有拓展空间,一出击就被围殴,不容易坐大,不构成威胁。反之赵攻齐,即使胜了得尺寸之地,也是扩大被围殴的接触面;而且齐为大国,赵国要灭齐国也会急切难下,各国必然也不会让赵国独吞。况且可以默许齐国攻宋,换取齐国允许赵国灭燕。一旦齐国灭宋,引起围殴,又能在灭燕后以大义伐齐。齐国想灭宋也不是秘密,从公元前295年到公元前286年统共打了三次。

赵国与楚国应该长期联合。二者国土相去甚远,没有领土纠葛,没有不可调和的利害冲突;即使秦国攻赵,楚国也能从武关道出击关中,反之,楚国有难,赵国突袭河东,秦国会顾此失彼。从西线说,楚国能减缓秦国东进速度。从东线来说,楚国还能牵制齐国,以方便赵国图燕。

本文作者 :仰望星空胖达真人

更多文章

  • 战国时代,秦国魏国变法成霸主,诸侯国争相效仿,画虎不成反类犬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七雄魏国变法图,魏国的变法,魏国变法视频全集

    这一系列都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保障,为了能够支撑战争的发动或者说抵抗,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努力的寻求多方面的发展,于是,在整个战国时代,掀起了一场变法的热潮,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变法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战场的需要。[var1]战国七雄不同性质的变法,取得的效果却大有不同变法的性质不同和实施的方法目的不同,导

  • 孙悟空的原型竟出自《山海经》?老家花果山,后被大禹压在山底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悟空重振花果山,孙悟空最早的传说,孙悟空真实背景故事

    胡适提出孙悟空的原型应该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拜必胜的哈努曼神,您是知识与美德的海洋。必胜的哈努曼神,您的光芒足以照耀三界。您是罗摩天神的使者,您有无与伦比的力量。您以“安阇那之子”与“风神之子”闻名于世。[var1]哈奴曼别名哈鲁曼,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而鲁迅则认为孙悟

  • 2011年安徽惊现战国双墓,棺椁保存完好,墓主人头颅却不翼而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安徽出土战国夫妻墓,安徽发现战国墓视频,安徽省挖出战国的古墓

    引用自《探索.发现》20210422 六安楚国双墓(上)这个片段是安徽战国双墓发掘过程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秦让平发掘棺木时的亲身感受。在秦让平以及在场的很多工作人员看来,这具棺木不仅保存得相当完好,其中的随葬品更是会多的让人感到“苦恼”,并且一旦墓葬被成功发掘,那么对于整个考古界而言意义都十

  • 远亲不如近邻,秦国反其道为之受益颇丰,燕国为何屡次碰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灭燕国后燕国去哪了,秦国怎样灭掉燕国,秦国消灭燕国使用的谋略

    [var1]就好比秦国,在战国中期以后,它所奉行的是远交近攻的政策,也就是说,要交好与它相距比较远的燕国和齐国,但对于临近的韩国、魏国等国家却采取近攻的政策,这是秦国在邦交政策上的常态,也是秦国攻伐与结盟的主要参考措施。与秦国类似,燕国也有大体相同的政策,其实,燕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对于相隔较

  • 战国七雄,有哪些外交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楚国把太子抵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各诸侯国为完成统一大业,都开展了一系列邦交活动,例如,苏秦、张仪、战国四君子的纵横主义的外交,活跃的邦交对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产出重要影响,甚至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现象。齐国提出的“外归其义”的和平外交思想和灵活变通的经济外交策略。我们以最成功的邦交活动秦国

  • 项羽的堂弟,号称“楚国第一剑客”,追随项羽至乌江边战至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项羽战死乌江完整视频,项羽围困乌江签文,刘邦晚年谈项羽不过乌江

    [var1]电影《大汉风》中的楚国第一剑客项庄史书上关于项庄的记载并不多,连他的生年都没有记载,只知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梁之侄,项羽堂弟,项燕有三子,长子项超是项羽父亲,早死,次子是项梁,没有记载他有儿子,定陶之战身死,三子项伯,著名的楚军叛徒,改刘姓,由此可见,项燕三子都不是项庄父亲,所以项庄

  • 天资仁厚,举动光伟的春秋贤诸侯,仁厚的秦穆公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吾人今就古籍中对穆公的相关记载,希望能厘清:他究竟是"天资仁厚,举动光伟的春秋贤诸侯"(清‧高士奇语)?抑或是现代某些研究者口中的"狡猾多诈、阴险善变的一代枭雄"?[var1]救灾恤邻的秦穆公根据《史记‧秦本纪》和〈晋世家〉的记载,晋惠公四年(也就是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发生了饥荒的天灾,因此向秦国请

  • 《左转》急子遇刺:卫国乱事多,愚孝终有道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左传著名故事,左传中的两件大事,春秋左传主要事件

    [var1](鲁桓公是《左转》中记叙的第二个鲁国的国君,第一个是鲁隐公,我对他的事没啥兴趣。其实是个人原因,不想看。孔子是鲁国人,所有的事情都是以鲁国为第一视角的。)接下来要提到三个国家,卫国,齐国,鲁国。这个视频会有很狗血的剧情,今天主要给你讲述,急子遇刺[var1]这件事起因是:在卫宣公年轻时候

  • 从国家制度和贵族影响角度,分析为何秦国吸引人才最多?制度保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国招揽了哪些别国的人才,秦国强大原因是人才制度,秦国的科技人才

    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争四起,这是对国力的比拼,也是对人才的考验,时势造英雄,在战国这个大争时代,整个社会的人才产量还是很大的,毕竟那样的年代里,人才有用武之地,尤其是谋臣和武将,这些人在乱世当中的价值远远大于在和平年代的价值,所以说,整个战国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var1]我们通过分

  • 刘晔料事如神,为何曹操父子却很少采纳他的计策?|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为什么不信任刘晔,三国刘晔个人简介,曹操和刘晔对话

    刘晔虽然天赋异禀,但是,在关键时刻,曹操、曹丕却很少采纳他提出的计策。对于原因,曹操并没有加以说明,不过,曹丕倒是亲口说出了他不采纳刘晔计策的原因。帝乃旋师。云:"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三国志·刘晔传》黄初五年(224年),曹丕行幸广陵,欲与孙权决战。当时群臣大多认为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