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始皇帝执政前后,法家思想在秦国的发展

始皇帝执政前后,法家思想在秦国的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672 更新时间:2024/1/19 5:53:32

而其代表人物亦不局限在一般大家熟悉的法家思想家,而是指影响秦国政治的几位代表性人物,如吕不韦李斯、韩非等人,前二者都曾经是秦国丞相,在始皇帝称帝前后,各领十数年的风骚,拥有极大的政治资源。至于韩非虽无缘参与秦帝国的实际政治活动,但是他的法治思想和为帝王筹谋统治术的主张,曾经深深打动了秦始皇的心弦,间接影响始皇的决策。

[var1]

韩非

法家思想对秦国的影响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法治通行于全国各地,连"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法令深入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其影响亦无远弗届。其后商鞅虽遭不测,但其法并未废止。整个秦国以迄于亡,都在法家思想的笼罩之下,也成了法家思想最佳和最后的实验地。

[var1]

秦始皇

秦始皇的峭法盛刑毫无疑问是师承自商鞅,商鞅是主张"轻罪重刑、以刑去刑"的。他所强调的"壹刑",也就是刑无分阶级身分,若有

[var1]

商君的这些主张,为严刑峻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传至始皇时更是变本加厉,《史记》说他"事皆决于法,......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原来,秦始皇才是真正的法家代表人物!那些法律思想家只会提供理论,若没有掌握政治权力者将理论化为政策,并且戮力推行,那么再好的主张或理论,也只是个美丽的"乌托邦"罢了。

[var1]

商鞅 立木为信

纵然一时眩人眼目,却是过眼云烟,一闪即逝。就好像杨朱、墨翟学说,并称战国"显学";孟子尚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感叹!然则二家之言,当世即衰,以其未见用于时君也。不像法家学说受到这么多当权人物的青睐,甚至极一时之盛。我们看到秦国因它而兴,后来虽然也因它而亡,但那是行法至极处的流弊,还有人的因素有以致之,未可全然抹煞法家思想对时代之贡献,更不可因此而偏废法治之必要性。

[var1]

墨子

法家代表性人物

此处所指的法家代表人物,前文已明言,指的是始皇即位之后,实际掌握或影响秦国政治权力的人。除了秦始皇这位最高的决策者,笔者已经做过一番说明以外,这里要介绍三位代表性人物如下:

(一)、吕不韦

一定会有人纳闷,吕不为不是一介商人吗?即使后来贵为秦相,但是历史上似乎也没有人将他归入法家的行列?

笔者的理由是吕不韦因为政治投资正确,从阳翟大贾的卑微买卖商人身份,一跃而为秦国丞相,封为"文信侯",食彩十万户;其后庄襄王薨,秦王政继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秦始皇亲政前的十一年间(公元前249年至前239年),事实上,他是秦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在商鞅之法的浸淫之下,要说秦国的执政者,不具有法家的色彩似乎说不过去。而在始皇亲政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家社会尚能保持稳定,与吕不韦之谨守分际,和当时的法治制度之健全息息相关。

此处还有一项须待厘清之事实,就是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所编著之"吕氏春秋",内容杂揉百家,思想不拘于一家一派,呈现多样化的面貌。有学者说这本书是"为了即将统一的秦帝国的政治制度的建设做理论准备的"。

[var1]

影视剧中吕不韦形象

若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最后无法照他的计划去实现,不管理由是什么?都令人十分惋惜!因为能避免始皇称帝之后,秦国走向严法苛刑这条不归路的最后一丝机会消失了。就此事来说,他辜负了庄襄王托孤的遗愿,在他有权势的时候他不能匡正幼君的偏差思想,导致始皇掌权后恣意妄为未以天下苍生为念。

他也辜负了历史的期待,始皇有很好的机会成为后世所有帝王的楷模,也就是明人李贽所过誉的"千古一帝",但是他搞砸了。不管后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秦始皇三字几乎成为"暴君"的代名词,身为一人之下的吕不韦或是其后之李斯,能不汗颜?

总之,笔者认为评价吕不韦的思想属性,也许在现存资料上,还不足以盖棺论定;但是如果从整个时代思潮和政治环境来观察,笔者还是将他列到法家的代表人物当中。

[var1]

吕不韦雕像

(二)、李斯

他本来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仅当过郡县的小吏,《史记》中用一则厕中鼠和仓中鼠的故事,来隐喻李斯之心术不正。他入秦为官的历程和他的政治前辈商鞅若合符节,而且也一样在秦国位居人臣之极,攀上了人生政治事业的巅峰;但是结局却是和商鞅一样的悲惨,不但身死人手,还被抄家灭族。正应验了范蠡所说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古训!

我们看李斯的一生,他固然在秦国找到了个人事业的春天,但是贪权恋势,至于极处,为了权位他可以不择手段,可说是"有才而无德"的个中翘楚。人生在世,权势禄位固然诱人,可是却也危机四伏,暗藏杀机。千古以来,多少人才就是看不破"名利"二字,多少英雄豪杰为它前仆后继,为它"衣带渐宽终不悔。"看了李斯的下场,能不戒慎恐惧乎!而听其所发抒之语:"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和苏秦所发出的"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一样地让人瞋目结舌!

[var1]

李斯

世风日下,士子无耻!则秦国不待赵高之乱政,亡过半矣!

李斯早年在荀卿门下学帝王之术,颇有所得。但是因为心术和品行不端,终于还是以悲剧收场,实可作为所有政治人物的借镜。我们看写〈谏逐客书〉时期的李斯,文采翩翩,吐属不凡,所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既能切中事理,又能晓以利害。难怪连刚愎自用到极点的秦始皇,也要大为动容地收回逐客的成命;并且更加重用他,让其一路平步青云地登上丞相的大位。设若李斯能在登人臣之极后,善用其才,尽心导正始皇之偏失,而非为保禄位而曲意奉承上意,则秦帝国历史必当有另外一番风貌。

然则李斯之罪,一在于为了杜绝阿谀之臣,竟然矫枉过正,建议始皇焚书,以"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造成历史文化无可弥补的浩劫!再者,他犯了和商鞅一样的为官大忌,也就是志得意满之余,骄态毕露,不知持盈保泰和急流勇退之道,以至于一语成谶!

[var1]

秦始皇和李斯

太史公评其:“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痛责之中隐然有惜才之意,鉴往知来,足为天下贪权恋势者戒!

(三)、韩非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其思想则归本于黄老之道。他和李斯曾一起受教于荀子门下,才学还在李斯之上。可惜先天口吃,不善言辞,因此不为韩王所用,韩非悲愤之余,转而观察往昔政治得失的变易之道,将其心得与体会化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多万字的法家代表性著作流传后世。后人视之为法家学派集大成的人物。

[var1]

韩非雕像

本文亦不想从其思想主张多所着墨,因为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够多了。笔者所在意者,乃是韩非和秦始皇的一段无缘的"邂逅",他虽然是秦始皇心目中神交已久的偶像,并且为了得到他的襄助,不惜兴兵攻韩,却又因为他不善道说,结果"口吃"坏了他的大好前程,最后"终死于秦",对于这段传奇性的故事,太史公有如下的记载:

[var1]

上述记载腾传千古,几乎成为国人共同记忆中的一部分,也常被用来声讨李斯的恶行恶状之一。笔者认为司马迁此说的疑点不少,首先韩非之死,据《史记‧六国年表》的记载是在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当时始皇已亲政多年,而李斯方用事不久,一切政事皆决于上。

[var1]

影视剧中李斯形象

以李斯谨慎怕事的个性来看,他不太可能越权去毒杀他的同学韩非,〈六国年表〉中的"我杀非",也不太可能是由李斯来代表"我"。至于"我"是谁?相信已经再清楚不过了。果然,笔者在《战国策》中找到了始皇杀韩非的证据。所以,《史记》中有关韩非是死于李斯之手的记载是有问题的。

有人说治史难,治秦史尤难。这似乎也是所有涉猎其中的人,共同的心声吧!

参考文献:

《史记》

《战国策》

韩非子集释》

《商君书》

《四书集注》

《吕氏春秋》

《秦始皇评传》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

《唐宋词选注》

《古文观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信陵君窃符救赵,只因为平原君是他的姐夫吗?他若为王,何来秦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信陵君救赵,信陵君个人简介,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感悟

    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个时代出现了无数个风云人物,虚心纳谏的齐威王、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合纵伐秦的楚怀王、战国首霸魏文侯、以弱克强的燕昭王、国治兵强的韩昭侯、变法图强的秦孝公等等,此外还有吴起、孙武等一代兵家,白起、王翦等战神,苏秦、张仪等一代名相,还有屈原、商鞅、吕不韦、蔺

  • 秦国富强崛起称霸天下所倚仗,为何大秦帝国建立后,法治却失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秦衰落是谁接管秦国,秦国统一天下靠啥,秦国vs大秦

    [var1]但变法本身是有着高低之分,尤其是当变法作用于时代时,变法本身与时代本身之间是有一定的贴合度的。如果贴合的程度比较高,那么,意味着这个变法的效果比较好,反之,如果变法不能够很好地顺应时代,那么获得的成果将是事倍功半的,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代几乎每一个诸侯国都进行过变法,却最终获得了不同结局的

  • 看大秦帝国,深度分析秦国为何明君辈出?忧患意识、独特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七代明君,大秦帝国中秦国的实力,大秦帝国秦国政治体制

    《大秦帝国》其实就是讲述了一个在西北边陲为周室养马的贫弱秦国,屌丝逆袭成大国,最后一统天下的故事,此历史剧共分为四部分,战国的裂变,秦国纵横,秦国崛起,秦国得天下。就像剧照商鞅所说的,秦国土地贫瘠毫无地理资源优势,秦国偏居一隅在位置上毫无战略优势,秦国文化落后,人才匮乏更不具备人才优势,秦人私斗成风

  • 战国时赵国那么强大,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时期赵国实力,战国赵国有没有统一,战国时期的赵国强不强

    [var1]本来赵国应该于亡中山国后再灭燕。但赵国崛起太迟,失去了先机。公元前307年才正式进行军事改革,也就是胡服骑射。公元前305年初见成效,开始大举用兵。公元前296年才灭中山国。邹忌变法后,齐国渐强,伺机重创魏国,有崛起之势。此时齐强燕弱,且燕国是齐国的目标,赵国若是攻燕,齐国会干预;即使赵

  • 战国时代,秦国魏国变法成霸主,诸侯国争相效仿,画虎不成反类犬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七雄魏国变法图,魏国的变法,魏国变法视频全集

    这一系列都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保障,为了能够支撑战争的发动或者说抵抗,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努力的寻求多方面的发展,于是,在整个战国时代,掀起了一场变法的热潮,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变法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战场的需要。[var1]战国七雄不同性质的变法,取得的效果却大有不同变法的性质不同和实施的方法目的不同,导

  • 孙悟空的原型竟出自《山海经》?老家花果山,后被大禹压在山底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悟空重振花果山,孙悟空最早的传说,孙悟空真实背景故事

    胡适提出孙悟空的原型应该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拜必胜的哈努曼神,您是知识与美德的海洋。必胜的哈努曼神,您的光芒足以照耀三界。您是罗摩天神的使者,您有无与伦比的力量。您以“安阇那之子”与“风神之子”闻名于世。[var1]哈奴曼别名哈鲁曼,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而鲁迅则认为孙悟

  • 2011年安徽惊现战国双墓,棺椁保存完好,墓主人头颅却不翼而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安徽出土战国夫妻墓,安徽发现战国墓视频,安徽省挖出战国的古墓

    引用自《探索.发现》20210422 六安楚国双墓(上)这个片段是安徽战国双墓发掘过程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秦让平发掘棺木时的亲身感受。在秦让平以及在场的很多工作人员看来,这具棺木不仅保存得相当完好,其中的随葬品更是会多的让人感到“苦恼”,并且一旦墓葬被成功发掘,那么对于整个考古界而言意义都十

  • 远亲不如近邻,秦国反其道为之受益颇丰,燕国为何屡次碰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灭燕国后燕国去哪了,秦国怎样灭掉燕国,秦国消灭燕国使用的谋略

    [var1]就好比秦国,在战国中期以后,它所奉行的是远交近攻的政策,也就是说,要交好与它相距比较远的燕国和齐国,但对于临近的韩国、魏国等国家却采取近攻的政策,这是秦国在邦交政策上的常态,也是秦国攻伐与结盟的主要参考措施。与秦国类似,燕国也有大体相同的政策,其实,燕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对于相隔较

  • 战国七雄,有哪些外交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楚国把太子抵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各诸侯国为完成统一大业,都开展了一系列邦交活动,例如,苏秦、张仪、战国四君子的纵横主义的外交,活跃的邦交对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产出重要影响,甚至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现象。齐国提出的“外归其义”的和平外交思想和灵活变通的经济外交策略。我们以最成功的邦交活动秦国

  • 项羽的堂弟,号称“楚国第一剑客”,追随项羽至乌江边战至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项羽战死乌江完整视频,项羽围困乌江签文,刘邦晚年谈项羽不过乌江

    [var1]电影《大汉风》中的楚国第一剑客项庄史书上关于项庄的记载并不多,连他的生年都没有记载,只知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梁之侄,项羽堂弟,项燕有三子,长子项超是项羽父亲,早死,次子是项梁,没有记载他有儿子,定陶之战身死,三子项伯,著名的楚军叛徒,改刘姓,由此可见,项燕三子都不是项庄父亲,所以项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