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信陵君窃符救赵,只因为平原君是他的姐夫吗?他若为王,何来秦朝

信陵君窃符救赵,只因为平原君是他的姐夫吗?他若为王,何来秦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824 更新时间:2024/3/13 18:56:33

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个时代出现了无数个风云人物,虚心纳谏的齐威王、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合纵伐秦的楚怀王、战国首霸魏文侯、以弱克强的燕昭王、国治兵强的韩昭侯、变法图强的秦孝公等等,此外还有吴起、孙武等一代兵家,白起、王翦等战神,苏秦、张仪等一代名相,还有屈原、商鞅、吕不韦、蔺相如……一代风云人物。

[var1]

然而在各国合纵横捭阖中离不开战国四公子的身影,他们礼贤下士,网罗人才,为国君出谋划策,在战国时代军事、经济、政治舞台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战国四公子都有谁呢?他们是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他们不仅深刻影响自己的国家,也对邻国、敌国产生深远影响,本篇文章,我们来谈谈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

[var1]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而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作为平原君的小舅子,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赵,也为我们演绎了一出精彩的战国往事,但这仅仅是因为平原君是他的姐夫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公元前257年,在经历了长平之战后,秦国实力无匹,将赵国首都邯郸包围,赵国危在旦夕,作为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更是数次写信遗书给信陵君魏无忌,祈求他救援赵国;而平原君更是信陵君的姐夫,那么到底救与不救呢?

[var1]

话分两头,平原君赵胜自然也并没有把宝都押在魏国身上,期间也是选拔二十人出使楚国,毛遂自荐正是也,在实现了与楚国结盟,楚王答应派遣春申君率兵救赵之后,回到赵国,但远水难救近火,而作为与赵国接壤的魏国自然殃及池鱼。

魏王也并不是没有派遣救兵,他派遣晋鄙率兵十万驰援,但是秦国却也料到了魏国要去救援,早早的便发了国书。 “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史记·魏公子传》)眼见赵亡在即,他更是派遣使者责备信陵君,言语十分朴实,我自愿和魏国结为姻亲,是因为你的到得,如今邯郸危在旦夕,你难道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var1]

而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则就耳熟能详了。信陵君在被使者训斥之后,利用谋士侯嬴的计谋,自己曾经为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报仇雪恨,让如姬窃取魏安厘王调兵的虎符,由此掌握了兵权,并利用侯嬴推荐的壮士朱亥杀死晋鄙,而也就是在夺取了兵权之后,信陵君与春申君合兵大败秦军,而赵国也就转危为安。

但是信陵君则因为私自窃取虎符,则不敢回国,只得寄居赵国。但这也只是信陵君众多才华之中的一件而已,即便是在寓居赵国期间,他都不忘记招揽贤才,更为了结交毛公与薛公,不惜打扮成平民模样,更不惜以与自己姐夫平原君绝交来招揽门客。

[var1]

而信陵君在赵国,秦国则连年进攻魏国,在毛公和薛公的劝谏之下,他捐弃前嫌回到魏国。在秦国锋芒毕露的年代,战国末期,他也成为唯一一个能够将秦军打的出不了函谷关的人,而这也成为山东六国最后的希冀,他不是名将但胜过众多名将,即便是廉颇,李牧也不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受魏王之托付,率领五国诸侯联军攻打秦国,河外一战,大败秦军,更是直接兵至函谷关。

[var1]

要知道这可是长平之战后的秦国,而信陵君也又一次凭借此次威名而扬名立万。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於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於魏王……竟病酒而卒《史记•魏公子列传》。可惜的就是即便是他贵为公子,但也不是魏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加之秦国的强大其实更不止于军事之上的强大;上兵伐谋,秦国使出了他的惯用伎俩,贿赂,并收买晋鄙的门客数次诋毁信陵君,而也就是在这些诋毁之中,魏安厘王竟然不能容下这样的一位大才。

[var1]

公元前243年,他也落得一个酒精中毒而死的下场,而他若为王,秦国又何以出的了函谷关,更遑论秦朝嬴政的一统,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设,而我们后来人也便眼见前225年,秦王嬴政令王翦之子王贲灭魏,前221年,秦灭齐国,建立秦朝。

[var1]

关于战国时代的历史,大家有啥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欢迎关注交流!参考文献:《史记•魏公子列传》

更多文章

  • 秦国富强崛起称霸天下所倚仗,为何大秦帝国建立后,法治却失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秦衰落是谁接管秦国,秦国统一天下靠啥,秦国vs大秦

    [var1]但变法本身是有着高低之分,尤其是当变法作用于时代时,变法本身与时代本身之间是有一定的贴合度的。如果贴合的程度比较高,那么,意味着这个变法的效果比较好,反之,如果变法不能够很好地顺应时代,那么获得的成果将是事倍功半的,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代几乎每一个诸侯国都进行过变法,却最终获得了不同结局的

  • 看大秦帝国,深度分析秦国为何明君辈出?忧患意识、独特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七代明君,大秦帝国中秦国的实力,大秦帝国秦国政治体制

    《大秦帝国》其实就是讲述了一个在西北边陲为周室养马的贫弱秦国,屌丝逆袭成大国,最后一统天下的故事,此历史剧共分为四部分,战国的裂变,秦国纵横,秦国崛起,秦国得天下。就像剧照商鞅所说的,秦国土地贫瘠毫无地理资源优势,秦国偏居一隅在位置上毫无战略优势,秦国文化落后,人才匮乏更不具备人才优势,秦人私斗成风

  • 战国时赵国那么强大,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时期赵国实力,战国赵国有没有统一,战国时期的赵国强不强

    [var1]本来赵国应该于亡中山国后再灭燕。但赵国崛起太迟,失去了先机。公元前307年才正式进行军事改革,也就是胡服骑射。公元前305年初见成效,开始大举用兵。公元前296年才灭中山国。邹忌变法后,齐国渐强,伺机重创魏国,有崛起之势。此时齐强燕弱,且燕国是齐国的目标,赵国若是攻燕,齐国会干预;即使赵

  • 战国时代,秦国魏国变法成霸主,诸侯国争相效仿,画虎不成反类犬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七雄魏国变法图,魏国的变法,魏国变法视频全集

    这一系列都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保障,为了能够支撑战争的发动或者说抵抗,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努力的寻求多方面的发展,于是,在整个战国时代,掀起了一场变法的热潮,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变法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战场的需要。[var1]战国七雄不同性质的变法,取得的效果却大有不同变法的性质不同和实施的方法目的不同,导

  • 孙悟空的原型竟出自《山海经》?老家花果山,后被大禹压在山底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悟空重振花果山,孙悟空最早的传说,孙悟空真实背景故事

    胡适提出孙悟空的原型应该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拜必胜的哈努曼神,您是知识与美德的海洋。必胜的哈努曼神,您的光芒足以照耀三界。您是罗摩天神的使者,您有无与伦比的力量。您以“安阇那之子”与“风神之子”闻名于世。[var1]哈奴曼别名哈鲁曼,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而鲁迅则认为孙悟

  • 2011年安徽惊现战国双墓,棺椁保存完好,墓主人头颅却不翼而飞?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安徽出土战国夫妻墓,安徽发现战国墓视频,安徽省挖出战国的古墓

    引用自《探索.发现》20210422 六安楚国双墓(上)这个片段是安徽战国双墓发掘过程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秦让平发掘棺木时的亲身感受。在秦让平以及在场的很多工作人员看来,这具棺木不仅保存得相当完好,其中的随葬品更是会多的让人感到“苦恼”,并且一旦墓葬被成功发掘,那么对于整个考古界而言意义都十

  • 远亲不如近邻,秦国反其道为之受益颇丰,燕国为何屡次碰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灭燕国后燕国去哪了,秦国怎样灭掉燕国,秦国消灭燕国使用的谋略

    [var1]就好比秦国,在战国中期以后,它所奉行的是远交近攻的政策,也就是说,要交好与它相距比较远的燕国和齐国,但对于临近的韩国、魏国等国家却采取近攻的政策,这是秦国在邦交政策上的常态,也是秦国攻伐与结盟的主要参考措施。与秦国类似,燕国也有大体相同的政策,其实,燕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对于相隔较

  • 战国七雄,有哪些外交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楚国把太子抵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各诸侯国为完成统一大业,都开展了一系列邦交活动,例如,苏秦、张仪、战国四君子的纵横主义的外交,活跃的邦交对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产出重要影响,甚至出现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现象。齐国提出的“外归其义”的和平外交思想和灵活变通的经济外交策略。我们以最成功的邦交活动秦国

  • 项羽的堂弟,号称“楚国第一剑客”,追随项羽至乌江边战至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项羽战死乌江完整视频,项羽围困乌江签文,刘邦晚年谈项羽不过乌江

    [var1]电影《大汉风》中的楚国第一剑客项庄史书上关于项庄的记载并不多,连他的生年都没有记载,只知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梁之侄,项羽堂弟,项燕有三子,长子项超是项羽父亲,早死,次子是项梁,没有记载他有儿子,定陶之战身死,三子项伯,著名的楚军叛徒,改刘姓,由此可见,项燕三子都不是项庄父亲,所以项庄

  • 天资仁厚,举动光伟的春秋贤诸侯,仁厚的秦穆公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吾人今就古籍中对穆公的相关记载,希望能厘清:他究竟是"天资仁厚,举动光伟的春秋贤诸侯"(清‧高士奇语)?抑或是现代某些研究者口中的"狡猾多诈、阴险善变的一代枭雄"?[var1]救灾恤邻的秦穆公根据《史记‧秦本纪》和〈晋世家〉的记载,晋惠公四年(也就是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发生了饥荒的天灾,因此向秦国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