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晚清名臣的李鸿章,后世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虽然他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面对外国列强的欺辱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内悦昏君,外御列强"的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建立起中国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竭尽全力的保卫国家。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举世闻名的曾外孙女,也是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星,她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呈现了文学史上的爱恨情仇。
她就是张爱玲。
一、琴瑟和鸣鸳鸯栖,同心结结永相系
李鸿章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名叫李经璹又名李菊藕。出身名门望族的李菊藕不仅没有大小姐的脾气,反而为人善良,聪敏过人。而李鸿章对这个独女也很是宠爱,十分注重对女儿的教育。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李菊藕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不仅知书达理,能诗能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能与父亲探讨古今之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出于对女儿的宠爱,李鸿章决心要为女儿觅得一良婿。而此时,有一个男人走进了李鸿章的视线,他就是张佩纶。
张佩纶是晚清名臣,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其为人深得李鸿章敬佩。在法国与越南战争中,张佩纶认为中国与越南接壤,若越南沦陷,唇亡齿寒,法国定会进而攻击中国,遂全力主战。
1883年,战争爆发后,张佩纶临危受命,全力抗击法军。但由于大清国力渐衰,战备力量薄弱,导致水师覆灭,马尾船厂被毁,导致战败,而张佩纶也因此成为犯人、被罢职免官。1888年,张佩纶投奔李鸿章门下。也是从这时候起,张佩纶认识了李鸿章独女李菊藕。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虽然当时张佩纶是个40多岁的男人,还结过三次婚,但这不影响二人之间彼此欣赏,暗生情愫。张佩纶倾慕李菊藕的端庄贤淑,李菊藕欣赏张佩纶的才华横溢。
而李鸿章也很是欣赏张佩纶,他认为其"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不仅才华横溢,更是为人正直,不与朝廷贪官同流合污,也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二、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婚后张佩纶与李菊藕举案齐眉,琴瑟品茗,日子过的美满和谐,并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取名叫张志沂,女儿取名张茂渊。四口之家,总是被幸福与快乐包围着。
但随着大清国力渐衰,列强入侵,清王朝处在分崩离析之中。而张佩纶忧心忧国,整日愁眉不展,晚年又官场失意,经常借酒消愁,常常自叹"生不如死",李菊藕见丈夫整日郁郁寡欢,也渐渐愁上心头。
李鸿章还曾写信劝慰开导,但效果甚微。1902年,在李鸿章去世的次年,张佩纶也撒手人寰。那年,李菊藕37岁,此后她不问世事,闭门潜心养育儿女。
在战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见惯了那些经历战火纷纷,流离失所的人们,张家兄妹深感局势动荡,内忧外患。
欲报国,先自强,从此"为国家崛起而读书"的想法,根植于兄妹脑海。儿子张志沂自幼苦读,不与纨绔子弟同流合污,后来与黄素琼相识并结为夫妻,夫妻二人留学英国。而女儿张茂渊后来也前往英国留学。张志沂与黄素琼婚后生下一女儿,取名张瑛,也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张爱玲。
三、一生才华,一生不幸
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是坚定不移的守住本心,不为外物所动,又有几人能做到。时光流逝,原本张志沂读书救国的信念也在灯红酒绿之中消弭了。不仅如此,还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
而妻子黄素琼在接受了西方观念后,也追求放纵不羁,自由至上的生活。而女儿张爱玲则仿佛被他们遗忘了一般,父亲不管,母亲不教。1921年,年仅两岁的张爱玲就被母亲就撇下和姑姑去了英国。而父亲又忙于工作,也无暇照顾她,只好由姨奶奶照看。
一个向往外面世界的新奇与自由,一个贪恋偏安一隅的悠闲与安逸,这样的夫妻怎能长相厮守,而这样的家庭又怎能适合孩子成长。1930年,那年张爱玲十岁,备受煎熬的父母选择离婚,自此张爱玲和弟弟跟着父亲去了天津生活。
随着父亲的再娶,张爱玲和弟弟的生活越加悲凉与凄惨了。继母不仅不和善,还常常在张父面前诬告张爱玲,而等待张爱玲的则是来自父亲的毒打。
自小在这种感受不到父母关爱的环境下成长,致使张爱玲从小就缺爱,也正因为此,她后来的作品里大多也都是悲剧式爱情,而她自己的感情际遇则更是令人唏嘘。
那时花开正好,微风不燥。1943年,一个叫胡兰成的男子闯进了张爱玲的世界。本以为,这是一段郎才女貌的旷世佳话,这段美妙的爱情可以温暖张爱玲久居寒潭的心,但不曾想到,胡兰成是寡情寡义之人。
当张爱玲冒着通汉奸之名见到了胡兰成,他不仅左拥右抱,还责怪张爱玲不该来看他。"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或许这世上,每一段爱情,初见时都冰洁如水,散场时则落木潇潇。
1945年,悲愤之下的张爱玲,亲手写下诀别信,至此这段旷世之恋落下帷幕,而伤心欲绝的张爱玲也远渡重洋,离开了这片伤心地。
正如她说过:"走错了路,要记得回头;爱错了人,要懂得放手。不去打扰那些已活在记忆中的人,让彼此相忘于江湖,也许这才是最适合彼此的距离。"从来才女果谁俦,错玉编珠万斛舟。自言人比黄花瘦,可似黄花奈晚秋。"张爱玲的一生苍凉而又炽烈,亲人凉薄,爱人不专,但她的作品又是那样饱含生机,展示了新时代女性之美,也许,她生来就是为了给中国文学史填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