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信托“机构—检校库:主管遗孤财产,副业放贷也做得风生水起

宋代“信托“机构—检校库:主管遗孤财产,副业放贷也做得风生水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996 更新时间:2024/1/6 2:52:05

宋代繁荣景象

宋代出现了一种专业的信托机构,被称为检校库。这种官方经营的信托机构能够代为管理有纠纷的财产,还有无人认领的财产等。在安石的变法之下,由检校制度衍生出的放贷职能更是对宋代经济起到了推进作用。

由最初的核查、保管、发放财产转变为更丰富的经济效用。并且引导了国子监、武学等官府机构纷纷将资金投放入检校库中,带动了各地方的经营模式,迅速在全国推广。检校库的存在使宋人的资产管理更加井井有条,

检校制度的设立也减少了社会矛盾,将宋代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检校库为维护百姓的权益而产生

官府代为保管财物且不能私自挪用

检校库从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宋代人民的财产安全不受到伤害,在检校库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宋代朝廷还设立了体系完善的检校制度,针对百姓和官员都制定了严格的条例,充分维护着人们的权益。

宋代百姓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记载了数条检校制度,如"州、县不应检校辄检校者,许越诉。这是要求官府不可以强行对人的财物进行检校,必须要满足规章中所设置的身份条件才可以将财产存入检校库,否则当事人是可以控告官府的。辄支用已检校财产者,论如擅支朝廷封桩钱物法,徒二年。官府也不可以私自使用他人的财物,违者也是要追究责任的。

官府须赔偿检校库中损坏的财物诸身死有财产者,男女孤幼不申官抄籍者,杖八十。"宋朝的检校带有强制性,只要是遗留下财产的人,他的亲友或邻人都必须向官府上报进行检校,不然也是要受到惩处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录了检校库严谨的检校制度:"州县寄纳人户物色在官库者,若有毁失,依弃毁亡失及误毁官私器物律备偿"。

若是有人在检校库中保存的财物受到损坏或丢失,官府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赔偿。宋代检校库制定的检校制度尽可能保障了百姓的利益不会被损害。这样的制度使人们能够放心的将财物存放在官府机构中,

减少人们因为财产的而产生的麻烦与矛盾。

井井有条的检校制度又规范了官府在进行检校工作时的行为与判断,建立了人们与官府之间的信任。

儿童

检校制度衍生出的职能

检校库保障幼童的财产权

宋代建立的检校库拥有管理宋人存放的财物以及无主的货物、财务等职能。不过检校库在宋代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代为保管遗孤的财产。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官为检校财物,给之孤幼,责付亲戚可托者抚养,候年及格,官尽给还。根据宋代的法律法规,只要是父母双方都已不在世的孩童,官府有责任将属于他们的财产核查清记录,并放入检校库中代为保管,再为孩子选择一位合适的监护人,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费用便都由检校库负责,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检校库再将之前存放的财产还给他们。

这一制度给失去双亲的孩子提供了保护,不仅是保障了他们的生活,更是保障了他们的财产不受到别人的觊觎。之所以会这么重视孤幼的财产问题是由于通常那些觊觎者都是这些孩子的亲属,在他们的手中孩子往往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曾任浙西提点刑狱的胡颖就审理过这样的案子,有一个失去双亲的孩子被叔叔夺去了财产,被迫流落在外,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将其叔叔告到了官府。

依照检校制度的规定最后胡颖判处他的叔叔"诀脊仗十五,编管五百里"。

可见检校制度对于孩子的权益保护作用是巨大的。

遗孤

同时由于孩子尚在未成年状态,根据检校制度,他的财产都要"从官司检校",就是将财产交由官方的检校库代为保管。除此之外还为他指定了合适的监护人"随分教导,并视其衣服饮食,加以以长育之"。他所有的费用都从官方保管的财产中扣除。

《宋会要辑稿•食货》中"使亲戚抚养之,季给所需,资蓄不满五百万者,召人户供质当举钱,岁取息二分,为抚养费。""有余则附籍收管,候成丁日给还"。

这项极具人性化的制度保障了孩童的财产权益和人身安全,减少社会中因为财产的分配问题而引发的社会和家庭矛盾,是一项极为利民的政策。

多余钱财向外放贷

检校库除了一系列人性化的制度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功能,副业放贷也做得风生水起。宋神宗时负责管理开封检校库的官员吴安持向统治者提出了建议:本库检校孤幼财物,逮及长成,或至罄竭,乞以见寄金银见钱,令入抵当出息,以给孤幼。他认为把大批财产放在检校库里,不停的对外发放,只会越来越少。

那检校库终有一天会失去作用。如果将空余出来的财产放置于市场,则能吸取到更大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吴安持希望朝廷允许检校库开始对外放贷。从此检校库能够将它们代为管理的财物投放到资本市场中去,以此来赚取更大的财富。

宋神宗

《宋会要辑稿》记载,除了孤幼的财产交由检校库保管外,当时的京师国子监、军器监也将自家部门的公款委托给检校库放贷款。如《宋会要辑稿•职官》中的"诏给国子监钱二万贯,送检校库出息,以供公用"。这种模式下的检校库,和现在的信托投资基金相差无几。

检校库将向外放贷收取回来的利息再转而负担遗孤的生活费用,就不用再担心检校库的库存被耗尽了。

检校库的管理问题

恶意借贷难以追回

宋朝的检校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了,至少能够解决一部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的事情,但是宋神宗之后的宋代统治者们,对于检校信托制度的作用过于理想化,遗孤财产借贷的方式渐渐产生了欠债的问题,导致了这一制度最终也销声匿迹。

在遗孤财产借贷过程中形成了恶意借贷的行为,这些人采取的手段是虚指抵当或高估抵当物的价值,领到本钱之后便露出真面目,不仅亏欠利息,更有甚者连本钱也不返还。官府催债之时,这些借贷者不是到其他做官经商,就是赖账不还突然不见踪影,这些人被称作形势户。

由于这些形势户大多是称霸乡里,蛮不讲理之人。官府面对这样的人也往往束手无策,导致那些上交了自己财产的孩子没办法及时拿到自己的财产而再次面临窘迫的生活状况。针对这一问题,政和元年修改律法,

增加了"须有物力户为保",及"限岁钱"等规定,

但是仍然没有设定该如何惩处形势户的条文,使得那些形势户仍旧逍遥法外。

韩忠彦

检校官鱼龙混杂

由于检校库保管了大量财物,还要调度放贷事宜,如此庞大的检校库自然需要一个管理者,因此负责检校遗孤财产的官员是否廉洁,就成为了检校库恤孤事业能否长远发展的决定因素。北宋官至宰相的韩忠彦在其仕途早期也曾担任过开封府检校库监当官,这种经历对他们从政经验的积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检校官制度在宋代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却逐渐成为了假借虚衔的命官任职办法。

《古今事文类聚》中记载"国朝之制, 检校官一十九:凡三师三公除授, 自司徒迁太保, 太保迁太傅, 太傅迁太尉,太尉迁太师。检校官亦如之。宋代检校官的任命人选无所限制,"凡宗室及文武臣正任至内常侍以上,枢密院主事以下及诸司吏人"都可以获得检校官的职务,并且宋代官员对于检校的名号都是十分追捧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检校官中难免鱼龙混杂。

严重的滥用职权、贪腐现象

正因检校官人员繁杂,宋代监当官吏借职务之便进行贪污、私自使用检校财产的现象屡见不鲜。南宋以后,此类现象更是愈发不可控制。

从南宋各朝皇帝敕文和臣僚奏文中都可以看到检校库的弊端出现。

但是这种现象又是无法杜绝的,所以检校库就慢慢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南宋都城

宋代官方对于孤幼财物的检校制度及放贷政策,为维护孩童和带动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开辟了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道路。朝廷重视用律令来保障孩童的财产,并且制定了仔细的应对措施,虽然在施行的过程中

逐渐出现了官员滥用职权的行为,但很快朝廷也继续完善了制度中的漏洞。

因此检校库的存在还是有利于宋代人,检校制度尤其帮助了年幼的孩子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总体而言检校制度在宋代前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结语

检校库证明了其实在千年前的中国早已经有了监护信托制度的出现,并且在宋代施行了百年,虽然检校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但究其本身的出发点和不断完善的制度来看,都是为了能够保障百姓财产权益,推动宋代经济的提升。

保管孤幼财产不仅保护了宋代儿童的财产权益,检校库"委托生息"的业务更是具有突破意义,使孤幼财产放贷的职能在宋代经济活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检校库使宋代的借贷业可以聚集社会中的闲散资金,促使宋代经济处于长远稳定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宋会要辑稿》

2、《名公书判清明集》

更多文章

  • 扬国威,还是伤国乱?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对历史走势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万历抗倭援朝地图,万历抗倭援朝打了几年,万历抗倭援朝双方兵力

    但明朝也于此次战争中元气大伤,被历史称之为明朝不是颠覆在崇祯之手,而是颠覆在万历手中,所以历史对神宗朝政批评的十分严厉,这也是因为大明王朝在数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战争中消耗了大量国力,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可此场战争到底是福还是祸,让我们前来一探究竟。在当时那个动荡战乱的时代,中央集权无从谈起,就连至高

  • 同是削藩,康熙成功了,明宣宗成功了,而建文帝却把江山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建文大帝,建文削藩有多狠,建文皇帝朱允炆

    经过顺治朝,到了康熙朝,三番已然是成为了一个个小朝廷,手握重兵,部将遍布全国,更掌握了地方赋税,康熙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所谓卧榻之地岂容他人酣睡,为了加强皇权,在其未曾秦政时就已经将平定三番作为自身功业中的一步了。在剪除家臣鳌拜之后,与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终于被他抓住了机会,平南王尚可喜

  • 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却为何不敢动这4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为何将一同打江山的人杀了,历史上的朱元璋杀了多少将领,历史上朱元璋到底都杀了谁

    但是如此为国为民的君主为何会被冠上“暴君”的称号?这其实跟他的性格有关,朱元璋在参加起义军的时候,骁勇善战、慎谋能断、仁慈宽厚,这让众人对他心悦诚服,愿为他所用。但是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却显露出自己残酷霸道的一面,将当年跟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都杀得不剩几个。有人说是朱元璋出身卑贱,自卑心作怪,有人说他是

  • 考古发现宋代陵墓,出土两块墓志铭,墓主人竟是王安石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代王安石家族,最新考古发现的宋墓,王安石墓志铭完整版

    在南京的一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施工,这时,一位工人正用铁锹挖土时,突然挖不动了,再往下挖时,却听见了一声清脆的响声,于是,工人们怀着好奇的心理继续往下挖,这时可不得了,工人们发现了古代的瓷器等文物裸露在表土上,工人们十分震惊,工地怎么会出现古代的瓷器呢?会不会下面埋着什么东西?工人们没有犹豫,立刻告

  • 明朝灭亡后,曾经让满朝文武大臣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去了哪,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

    既然是朱元璋创立的锦衣卫,那锦衣卫也发挥了它的作用,他们只效忠于皇帝,充当皇帝的眼睛,行踪诡秘,来无影去无踪,专门打探大臣家中机密,很多大臣的一举一动都会出现在锦衣卫的聚焦范围,他们无孔不入,只要发现大臣有反常的,或者对皇帝大不敬的,马上汇报给皇帝,或者直接逮捕审讯,被抓的官员也基本离死期不远了,而

  • 明朝的灭亡,不全是人为因素,“小冰期气候”也是主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灭亡深层原因,老梁讲明朝灭亡完整版,明朝的建立与灭亡历史讲解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的强硬和骨气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不和亲、不纳贡”的国家政策更是让后人们纷纷怀念这个刚毅的王朝。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崇祯皇帝才能平庸,不会治国理政导致国家灭亡;有人说是因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清军的猛烈进攻

  • 牧马的干不过打猎的为什么清朝将近300年,元朝不足100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真实的牧马,元朝到底有多少马匹,元朝的马

    放马的来了中原,坚持要能歌尚舞;打猎的来了中原,学会了吟诗作画。为什么大家都是部落移民,满清可以安享276年,而蒙元连100年也呆不住就歇菜了。从两朝皇帝的名字,您就能看出点门道,看看下面两个名字:元朝第四任皇帝叫: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清朝第一任皇帝叫:爱新觉罗·福临去掉姓氏读一下,“爱育黎拔力

  • 我们为什么会像小时候一样,要把岳飞当做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为什么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曾经的岳飞为什么不称民族英雄,岳飞为何能称为民族英雄

    “民族”这两个字还存在一年,岳飞岳武穆就仍然是汉民族一年的民族英雄。汉民族在现阶段也仍然需要英雄,历史上的汉民族也不缺少英雄。顶着外戚“光环”和“拍马屁”的名声,坚持战斗在大漠风沙里,建立不世功勋的卫青霍去病也是民族英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孤忠大节、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

  • 他为朱元璋挡9箭,朱元璋:朕永不负你!抄家时为其留了个小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有多狠临终前毒杀2个儿子,朱元璋的三个锦囊妙计,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有谁没有善终

    刘备称帝后怕功臣功高盖主,开启大规模杀功臣模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他的翻版,34位功臣被他杀了30个,功臣陈德因救过他命排除在清除计划中,但他死后两年因为一件事让朱元璋将其满门抄斩。陈德与朱元璋都是安徽凤阳人,1343年他们都遇到一起百年难得一见的旱灾,朱元璋父母和大哥都在旱灾中饿死,被逼得去皇觉

  • 朱元璋北伐:一场寄托唐宋臣民数百年心结的复土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北伐战略,朱元璋北伐靠的是能力,朱元璋北伐真实历史

    1271年,忽必烈定都燕京,改国号为“大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就此诞生。不过,元朝在入主中原之后却是分等级治理各族人,蒙古族为统治者的情况下,汉人会是怎样的地位可想而知。在元朝建立之前,中原王朝大多都是汉族政权统治,汉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而蒙古文化根基尚浅,中原人的接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