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嫡孙不立立庶孙,朱允熥太憋屈!朱元璋的偏执同样害惨了朱允炆!

嫡孙不立立庶孙,朱允熥太憋屈!朱元璋的偏执同样害惨了朱允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63 更新时间:2023/12/9 5:45:25

朱元璋传位朱允炆与宗法制度不符,朱允熥才是合法继承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因风寒病逝,年仅37岁。朱元璋苦心培养数十年的接班人英年早逝让他悲痛不已,与此同时,皇储之位的空缺成了年过花甲的朱元璋最担忧的问题。

按照朱元璋主持编撰的《皇明祖训》,里面对于皇位传承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

“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

简单来说,明朝的皇位的传承应当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的同时,嫡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而对于其他的儿子,不论嫡庶,全部封藩出去。这也确立了朱元璋对于大明皇位传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太子朱标死后,按照宗法制度,理应由朱标的嫡长子继承皇位。那么,朱标有嫡长子吗?

朱标有6个儿子。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乃朱标正妻常氏所出,二子朱允炆、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和六子(早夭未命名)都是吕氏所生。也就是说,朱标有两个嫡子。很显然,朱标的嫡长子就是朱雄英,但偏偏这个朱雄英在8岁那年就夭折了。

朱允熥出生没多久后,常氏便薨逝了。常氏死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成为继妃!此时朱允炆已经出生,他的身份是朱标的次子、庶长子!在朱雄英夭折后,朱允炆也只是升级成为了朱标的长子!但嫡庶之分在其出生之时就已经定下,即便生母被扶正,依然改变不了庶出的身份,充其量就是地位会提高一些罢了。反倒是吕氏之后所生的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和那个未命名的六子都是朱标嫡子,因为他们出生时,吕氏已经是正妻的地位。换句话说,朱标6个儿子中,除了朱允炆之外,其余五个儿子全部都是嫡子。

类似情况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可参照的。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是同一位母亲。

按照《皇明祖训》,朱允炆这个庶子是没有资格继承朱标爵位的,更不要说是皇位了。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朱标三子朱允熥才是当时朱元璋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孙!

不得不说,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做法,跟他自己编撰的《皇明祖训》是背道而驰的。当然,朱元璋作为制定“游戏规则”之人,他拥有最终解释权。

朱元璋为何放弃朱允熥,偏执选择朱允炆为皇太孙?

作为朱元璋嫡孙的朱允熥之所以会输给庶孙朱允炆,主要有两个原因。

1、朱允炆的“仁厚”符合朱元璋对于后代帝王的执政理念。

朱元璋乃一介布衣出身,从社会底层一步步爬到了一个国家权力的巅峰,他的成功是由无数鲜血和枯骨铺就的。大明王朝在经历了初期的铁血、高压政策后,以“仁”治国是后代帝王最好的执政方针,朱元璋对此也有着清晰的认识。朱标之所以得到朱元璋的喜爱,除了他占据了出身上的先天优势外,待人宽厚的性情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特质。恰恰朱允炆就完全继承了朱标的这项特质,也让朱元璋看到了后代帝王施行“仁政”的可能。

历史上对于朱允熥的记载资料很少,我们无法判断朱允熥是否同样具备宽容仁厚的特质。但如果朱元璋选择朱允熥,他有能力也有时间培养、教导朱允熥成为一个理想的接班人。因此,光从“仁”这个角度就排除朱允熥的继位可能显然理由是不充分的。

2、朱允熥显赫的母族势力成为其继位的最大障碍。

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之女。郑国公常茂、开国公常升是朱允熥的亲舅舅。大将军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说,蓝玉是朱允熥的舅祖父。朱允熥身后的站着常、蓝两大家族势力。

而朱允炆生母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吕本膝下无子,死的又早,可以说朱允炆母族毫无势力。

一个是外戚势力庞大的朱允熥,一个是没有外戚的朱允炆。朱元璋不选择朱允熥为继承人,显然是忌惮常、蓝两大家族势力,唯恐朱允熥没有压制外戚势力的能力,造成外戚篡位、皇权旁落的危机。

朱标太子死后的第二年,朱元璋炮制了“蓝玉案”,牵连一万多人无辜惨死。这也是朱元璋决心传位朱允炆后,给朱允炆顺利继位所做的必要铺路。

所以说,朱允熥强大的母族外戚势力才是他失去继位可能的根本原因。

朱允熥继位或许是避免靖难之役的最好方法

靖难之役让大明皇位从朱标这一脉转移到了朱棣这一脉,朱允炆责无旁贷。那么,如果朱允熥继位,是否可以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呢?个人认为大概率是可以避免的。

第一、蓝玉案不会发生。

蓝玉等一众开国功臣是朱元璋为朱标打造的辅政班底。朱元璋之所以选择蓝玉,很大程度上跟蓝玉是朱标妻舅有很大关系。

而朱允熥是常氏所出,朱标死后,蓝玉这个舅祖父辅佐朱允熥也是合情合理的,朱元璋没有动蓝玉的必要。相对的,蓝玉是绝对不可能真心实意的去辅佐跟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朱允炆。这也是朱元璋为什么非杀蓝玉的重要原因。

第二、朱棣不敢轻易举兵造反。

虽然朱棣最终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但赢的可谓十分惊险。论双方的真实力量对比,朱棣几乎没有打赢的可能(关于朱棣为什么能够打赢,这里暂且不多做讨论)。

朱棣为什么会在朱允炆削藩后敢于起兵造反?除了被逼无奈不得不反之外,还跟当时大明“无将可用”有一定关系。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先后启用了年近古稀的老将耿炳文、草包李景隆等等,这些人跟常年戍守边疆的朱棣来比,在领兵打仗的能力上有着明显的差距。面对这样的敌人,朱棣能够看到一丝取胜的希望。

如果是朱允熥当皇帝,那么朱棣想要起兵造反,他首先要考虑的是有没有取胜的可能?那个时候,他要面对的是大将军蓝玉,以及许多在“蓝玉案”中被牵连的开国功臣。不说别人,光一个蓝玉就绝对不是朱棣可以对付的。

第三、朱允熥削藩,第一个必然是燕王朱棣。

朱允熥继位,那么蓝玉必然是辅政班底的核心人物,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是在削废五王后,才决心对燕王朱棣动手。如果换成朱允熥来削藩,蓝玉必定主张第一个削燕王朱棣。

原因很简单,蓝玉与朱棣不和,并且对于朱棣的野心,蓝玉早有洞察和提防。蓝玉曾私下对皇太子朱标说过,燕王有不臣之心,只不过朱标并没有放在心上。

“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人君之度。又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

蓝玉曾是主持北方军务的大将军,而燕王朱棣正是镇守北平的藩王。蓝玉对于燕王朱棣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如果朱允熥削藩,蓝玉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也没有机会回到北平,这样朱棣有了后顾之忧,加上没有起兵造反的准备时间,也就不会有靖难之役了。

朱元璋对外戚势力的担忧让他错误的将皇位传位了朱允炆。事实上,如果朱允熥继位,内有常、蓝等外戚势力存在,外有朱姓藩王坐镇,两者相互制衡不失为一个保障皇权稳定的好办法。

朱允炆凭借“仁厚”这唯一的一个优点,打败了朱允熥取得了皇位。但仅靠一帮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学究,又怎么能够抵挡住那些野心勃勃的藩王呢?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创文章,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您的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都是我努力创作的动力!

更多文章

  •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姓朱,那么杀猪行业是如何规避皇家忌讳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朱元璋为什么杀猪,朱元璋是不是姓朱的皇帝,朱元璋忌讳杀猪吗

    经过筚路蓝缕的创业,朱元璋终于当上了皇帝。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森严,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比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为了避讳“邦”,很多书籍中将“邦”改为“国”。唐朝时候,唐太宗叫李世民,为了避讳,大臣王世充把“世”删掉,改名叫王充。可见,在封建社会,避讳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朱元璋

  • 明朝灭亡后,他若是再心狠一点,清朝皇帝可能就主动求和投降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1644年,明朝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的一颗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终结了大明帝国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明并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然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灭亡大明之后,也很快就被入关的满清军所击溃,清朝开始入主中原。但这时候的中原对于清朝并不认账,全国各地依然有着极

  • 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却干了几千年来最大的蠢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一个大土匪头子,领着一帮农民,像一群蝗虫一样,所到之地寸草不生,携裹着百万大军,叫嚷着“闯王来了不纳粮”,一路干到了北京城,把崇祯皇帝逼死在了煤山上,自己当了皇帝。但土匪就是土匪,哪怕有了自己的纲领,也还是土匪,成不了什么气候。看看李自成进京之后都干了点啥吧。筹备登记大典,放着天下这个烂摊子

  • 奇人王阳明的5个传奇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少 年 立 志先普及一下知识,王阳明的大名叫作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小时候,王阳明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见小小孩童竟有如

  • 很多人都弄错了,明朝国号不是明,清朝建国后抄袭了明朝的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那些事明朝国号的由来,明朝国号大全,明朝的国号有哪些

    分别是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今伊拉克)、古埃及(位于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和中国(位于东亚,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文明历经了上下五千年而不断,也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优越和独特性。在这五千年里,存在过这样一个朝代,明朝,我想各位更是耳熟能详了。今天要讲的事情就

  •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登上皇位,为何朱棣的骂名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与李世民谁更出色,朱棣和李世民谁最狠,朱棣和李世民谁的贡献大

    历数王朝二代皇帝,唐之太宗李世民,明之成祖朱棣,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细数之下两位皇帝都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两位皇帝的皇位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得皇位的,但唐太宗李世民的骂名很少,明成祖朱棣的骂名却很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正所谓武人诛身,文人诛心。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待大臣,以宽仁治国

  • 从宋世祖到宋高宗,赵构的庙号几经波折,为何到最后才一锤定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构庙号为什么是高宗,宋孝宗给赵构准备的庙号,宋高宗赵构资料

    商朝31个君王500多年历史只有太祖汤、太宗太甲、高祖王亥(商汤的七世祖)、高宗武丁、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宗太戊七个君王有庙号。周灭商后弃用了庙号制度启用谥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庙号和谥号一同废弃,所以从周朝到秦朝这近千年历史是没有庙号这一说法的。汉朝恢复了庙号和谥号制度,不过对于庙号的使用仍然很

  • 满满都是干货,梳理南宋九帝,从赵构到赵昺,一代比一代“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宋小皇帝赵昰和赵昺,南宋赵构简介,赵构是怎么当上南宋皇帝的

    第一位 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南宋开国皇帝。宋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赵构出生于都城东京汴梁大内,生母韦贤妃。同年八月丁丑日,赐名为赵构,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宣和三年十二月壬子日,进封为康王。赵构天性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他每日能读诵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

  • 蜀汉在宋代地位的变化,从割据政权到汉室正统,只为对抗金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蜀汉发展历史,蜀汉在宋朝的地位,当时蜀汉的形势

    不管魏晋怎么得国不正,有多少龌蹉事,走的终究是传统政权交接的方式——禅让。从历代官修的史书中也可见一斑,有《魏书》而无《蜀书》,司马光修的《资治通鉴》更是将蜀吴一起放到了《魏纪》里。直到南宋的朱熹率先提出了“无统”的理论,认为魏蜀吴都没能统一天下, 不能以任何一家为正统。然后再缓缓图之,以自己的主观

  • 明朝最矛盾的锦衣卫:陷害忠臣超一流,祸害奸臣更一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锦衣卫贺世忠,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谁是明朝时期最强的锦衣卫

    锦衣卫这一机构,虽然在朱元璋年代,被废除10多年,但总体却一直存在。在接近300年的时间里,锦衣卫中涌现了无数能人异士,但唯独此人最矛盾,原因很简单:因为他陷害忠臣超一流,祸害奸臣更一流!此人叫陆炳,祖父、父亲都是锦衣卫,算是子承父业。和一般的锦衣卫官员不同,陆炳的母亲身份特殊,因为他妈妈是朱厚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