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风华》,明朝宗藩有哪些叛乱及原因?藩王制,负担不起宗禄

《大明风华》,明朝宗藩有哪些叛乱及原因?藩王制,负担不起宗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419 更新时间:2024/1/16 15:40:43

《大明风华》不仅是一部丑小鸭成功逆袭为白天鹅的爱情剧,也是一部明朝宗室同室操戈的叛乱剧,从最开始的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的靖难之役,夺走了自己亲侄子的皇位,到朱棣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三番两次勾结在一起的谋逆举事,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明朝宗室有哪些叛乱呢?

我们从《大明风华》这部影视剧中就可以看出,为了皇权的争夺,先是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夺取建文帝的皇位,之后就是自己儿子之间的争权夺利,朱高煦,朱高燧先后叛乱,此外,历史上还有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等等。

明朝宗室叛乱

靖难之役,朱棣之叛

《大明风华》中,对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仅有十几分钟的片段,一笔带过地讲述了朱棣之叛,对其为何叛乱的具体原因并未在剧情中陈述;其实朱棣是明代宗室叛乱的始作俑者,他很有军事才能,被朱元璋分封为燕王,就藩于北平,以抵抗元朝政权的残余势力。

朱棣是为有勇有谋的将军,深得朱元璋信任,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想将皇位传给他,但由于群臣纷纷谏言,才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但有丰富作战经验的燕王朱棣,早就萌发出对皇位的觊觎之心,只是等待时机,而朱允炆即位后,随即开始削藩,六位亲王,或被贬为庶人,或被削去护卫,或被禁锢。

朱棣看到时机已经到来,为了表明自己起步的合法性,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靖难,明朝军队与燕军交战四载,最终朱棣击溃官军,并以政治手段瓦解建文帝朝廷,靖难之役最终结果是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取江山,登上皇位。

朱棣的靖难之举,对明初社会政治破坏程度很深,影响很坏,直接诱发了诸王步入其后尘的非分之想,使得明代诸王叛乱比前几代都频繁和激烈。

朱高煦叛乱

《大明风华》中,朱高燧三番两次联合朱高煦进行叛乱,夺嫡计划被曝光后,朱棣暴怒要处死朱高燧,在太子朱高炽的求情下被免于一死,而朱高炽即位后,也善待朱高燧,朱高燧也是三个兄弟中活得最长久的一个。

但真实的历史上,朱棣之后的宗藩叛乱却是以朱高煦为主的,朱高煦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为朱棣夺取皇位,立下汗马功劳,朱棣觉得二子朱高煦最像自己,曾有意传位给他。当朱棣登基后,碍于朱高炽是太祖朱元璋所封的世子,又是嫡母所生的长子,不变撤换,又因大臣纷纷进谏,于是最终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在太子之位争夺战中失败的朱高煦,心有不甘,举止行为骄纵不法,惹怒明成祖朱棣,被废为庶人,后又在太子朱高炽涕泣力救下,乃作削其护卫处置;明仁宗即位后,念及兄弟之情,增岁禄,赐赉万计,但仍未能挽回朱高煦图谋不轨之心;当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朱高煦认为时机已到,于是招兵买马,准备起兵谋反,在宣德八年,趁地震期间,调兵遣将,立五兵都督府,发动叛乱,最后被明宣宗平定。

朱高煦谋反失败后,朱高煦并未对其动用极刑,而是废为庶人,禁锢于西华门内;但此时,朱高煦还是贼心不死,趁明宣宗去看望他之机,出其不意,伸脚绊倒了皇帝明宣宗,最后被置于大铜钟下烧死,其诸子亦被牵连处死。

安化王,宁王叛乱

这是发生在正德年间的两起叛乱,朱寘鐇是庆府安化王,他认为自己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积极准备,等待时机夺取皇位;正德五年,朝政被宦官刘瑾把持,刘瑾在外吞并农田,横征暴敛,惹怒戍将卫卒;朱寘鐇认为,夺位之机已经到来,他煽动地方守将共谋起兵事宜,为了彰显其正义性和合法性,他效仿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指斥刘瑾内外勾结,图谋不轨。

朱寘鐇想要招降沿边文臣武将,但各地武将拒绝响应,不仅如此,朱寘鐇还遭到各地武将的直接抵抗,西安总兵曹雄在黄河东岸设防,抵抗叛军;仇钺则假装偷袭朱寘鐇,暗为朝廷内应,并诱导安化王调出叛军主力,当城内防务空虚时,仇钺趁机杀死叛军主将周昂、孙景文等人,活捉朱寘鐇;朱寘鐇叛乱失败被诛杀。

宁王朱宸濠叛乱

宁王朱宸濠,其高祖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靖难之役中,宁王朱权被朱棣挟制,朱棣登基后对宁王朱权一直怀有戒心,把他改封到江西南昌地区,以削弱宁王的势力;到了正统时期,宁王又被削除护卫;由此,宁王认为朝廷对他不公,产生怨恨心理。

到了朱宸濠时期,他先以重金贿赂朝中大臣,宦官,培育自己的势力,与此同时,他还剥民聚财,暗中招兵买马,召集十万兵马后,以“太后密旨,令我起兵入朝监国”的名义,发动叛乱。当提督都御史王守仁得知叛乱消息后,招集诸郡兵马进行平叛,宁王朱宸濠大败,历时四十三天的叛乱,以失败告终。

以上三件叛乱事件影响比较大,所以广为人知,除此之外,有明一朝还有许多宗室判断未遂事件,例如谷王朱穗、齐王朱榑、安定王朱尚火等筹备叛乱之事,都是事先被朝廷发掘,扼杀于筹划之中。

其它宗藩之乱

明朝廷经过历次削藩诸侯,宗藩对皇权的威胁越来越小,但随着宗藩人口的暴增,宗室之间的利益冲突愈演愈烈,为争夺王位继承权,他们相互倾轧,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惨剧,比比皆是。

例如,晋王朱棡死后,长子朱济熺袭位,其弟弟平阳王朱济熿愤愤不平,引诱府中官校,诬陷朱济熺图谋不轨,朱棣信以为真,废朱济熺为庶人立朱济熿为晋王;朱济熿本来性格就很狠戾,袭王位后更加顽劣残暴,毒杀嫡母,残杀父兄侍从宫人,禁锢朱济熺,作恶多端。

明仁宗知道后,知道其权欲熏心的真面目,屡次发书切责,但其不思悔改,还暗中支持朱高煦举兵反叛,事情败露后,朱济熿被废为庶人。

有明一朝,类似这样的宗室内斗,数不胜数,弘治事情,周惠王三个儿子为争夺继承权相互陷害,最终被禁锢于凤阳;嘉靖事情,楚王朱显榕和世子朱英耀,竟然为争夺女人而反目成仇,并上演一出弑父丑剧,最后朱英耀被朝廷判与极刑。万历时期,庶宗常洪,为争夺淮王继承权,深夜入宫盗册宝,案发后被勒令自尽。

朱棣在靖难之役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后来诸王宗藩都抵挡不住皇位的诱惑,纷纷效仿朱棣,或以清君侧,维持祖制为名,发动叛乱,当朱棣强行推行削藩政策,宗室藩王势力削弱后,没有实力来问鼎九五之尊,宗藩的矛盾转为宗室内部争夺王位继承权,骨肉相残,相互倾轧事情屡见不鲜,这也反应出明代宗教伦理道德的崩坏。那么明朝宗室犯罪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明朝宗室犯罪产生的原因:

迅速膨胀的宗室人口,急剧增加的宗禄

明朝初年,宗室人口数量并不多,朱元璋时期亲王、郡主共58位,朱棣永乐年间就增加到了128位,到了正德年间亲王、郡王、将军、中尉这些吃宗禄的人达到了2980位。到了嘉靖二十八年增加到一万人,万历二年,入册宗室达到了40000人,万历三十二年竟然达到了80000人以上。(摘自《明穆宗实录》、《明英宗实录》、《明孝宗实录》、《今言》)

明朝宗室人口呈几何级迅速增长,令人惊骇,值得一提的是,载入玉蝶入册的宗室人口,并非是实有的全部人口,大多数藩王都妻妾成群,所生儿女众多,也有卧花宿柳,出生的私生子女更是不计其数,加上宗藩的服务人员,导致宗禄数量巨增,使国家背上沉重的包袱。

明代宗室俸禄依据爵级发放,俸禄十分丰厚,明初,朝廷还能负担得起,到了嘉靖时期,朝廷已经承担不起了,形成百姓税粮有限,宗枝繁衍无穷的局面,到了万历年间,宗禄已经严重不足,一般宗室中地位低下的成员已经成为“贫宗”,他们虽为宗室,苦甚穷民,这些都是促生宗室犯罪的温床。

宗藩教育与艰难的入仕途径

明初,朱元璋分封藩王时,曾专门建立负责宗室教育和管理的机构,精心挑选出博学多识的官员对宗室子弟进行教育,他们都恪尽职守,对宗室子弟的不当行为敢于谏言,所以这个时期宗室诸王素质普遍较高。

朱棣夺取皇位后,对王府官制进行改革,规定官王府者,不得为京朝官,这就彻底阻断了王府官的仕进之路;进士们宁可冒着失去功名的危险,也不愿意去王府做官,这也导致王府官素质下降,由品质低劣、才学浅薄的人来充当,必然造成宗室子弟整体素质下降。

到了后期,由于藩禁更加严格,外加朝廷不再重视宗室教育,使得宗室子弟素质进一步下降,虽然明朝中后期,朝廷担心宗室子弟无所事事,开始对其进行正式教育,但是仍然不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后来好不容易解决了宗人入仕问题,仍然受朝廷的种种限制,宗室科举入仕者,要削去原来的爵秩,这就使宗室科举入仕形同虚设,自此,宗室成为整日无所事事,荒淫腐朽的寄生阶层,宗室犯罪开始增多。

朱元璋的分封制与郡县制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吸取历史上藩室教训,但他又不愿意放权给外人,于是他采用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相结合的办法来巩固大明朱家王朝,即藩王制;这种制度既设立官府分治百姓,又分封藩王拱卫朝廷。对藩室给予极高的待遇同时,又对宗室的权责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简而言之就是如下几个字“分封不锡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

朱元璋本以为这样的设置,能够解决中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未解决好的宗室问题,然而结果却与其背道而驰。在朱元璋晚年时期,他的儿子们几乎把守了所有的军事重镇,逐渐形成了相对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藩王集团,其势力可与朝廷抗衡。

靖难之役后,朱棣夺位成功,对宗室的管理更加苛刻,甚至制定了一系列藩禁政策,将地方藩王宗亲们束缚在封城之内;并且对宗室朱氏子孙们要求更加严格,不准应科举、不准出仕为官、不的习民四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氏宗藩人口不断繁衍,形成一支庞大队伍,这些人无所事事,坐食宗禄,游手好闲,虚以度日。

特别是万历朝之前,宗藩子弟不得入试,造成众多的藩王和宗室子弟,成为游手好闲之辈,他们无法无天,穷奢极欲者不乏其人;藩王中贪鄙之徒有之,盗窃罪也有之,甚至敲诈勒索,抢夺民田,兼并土地者亦有之。这些宗藩室亲,往往与官宦勾结,或扰民,或谋叛,或是经济生活的蛀虫,危害极大,层出不穷的宗室犯罪令明代各级机构非常棘手,宗室犯罪涉及面非常广,不仅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更是激化社会矛盾。

综述

笔者认为,皇子分封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是一项古老的制度,宗室子弟的分封,多是出于藩屏帝室的考虑,这也是历朝历代的不安之源,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分封逾制,藩王(诸王)权力膨胀,使得藩权与皇权矛盾日益加剧,例如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西晋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都给王朝带来沉重的打击,而强盛一时的唐朝更是灭于藩镇,宋朝帝室衰微,危难中,两宋宗藩竟然不能拱卫朝廷,由此可见,唐宋的衰灭都与分封藩室脱不了干系。

二百七十余年的明朝,宗藩制始终贯穿于明朝在政治生活中,对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宗室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猖獗的宗室犯罪了。

在宗藩制度下,对皇室宗亲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制度,使得宗藩人口迅速增长,宗禄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严重供给不足的情况,使得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在严密的藩禁止下,宗室子弟向上不能参与管理国家,又不能参加科举入仕为官,还不能进行商业活动,总之不能就四民之业,只能坐食宗禄,成为腐朽的寄生阶层。

明朝分封宗藩带来的巨大危害,恐怕是朱元璋所没有想到的,分封不仅没有起到“藩屏”国家的作用,反而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给明朝带来了巨大影响,甚至吃垮了大明朝。

参考文献:《明英宗实录》、《明史》、《今言》、《明太宗实录》、《明实录》等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朱元璋明知朱棣有谋反之心 却始终未将他废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想到过朱棣会谋反吗,朱元璋为何死前不把朱棣杀掉,朱元璋想过自己死后朱棣必造反吗

    其实在朱元璋生前,就清醒的认识到朱棣有不臣之心,于是在洪武三十一年间颁布圣旨:“说与晋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朱元璋命令晋王挑选大批将士在燕王封地附近部署防御,以防止朱棣篡位。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朱元璋是不可能传皇位与朱棣的。那么,朱元璋为什么看不上

  • 生不逢时|难挽颓废,文天祥拒绝忽必烈招降,却留下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天祥十大经典语录,文天祥金句,文天祥经典名言

    文天祥生长的时代是南宋王朝的颓败阶段,文天祥年纪轻轻就中了科举,成为了南宋的一个官员,据说文天祥是当时出了明代美男子,不仅身材高大,长相还特别好看;他第一次入仕科举的时候,当时是宋理宗执政,理宗这时候已经执政很多年了,对政务有些力不从心了;但是看到文天祥的文章,就觉得十分的振奋精神,也因此,宋理宗直

  • 同为平民出身,刘邦和朱元璋相比,谁开创王朝的难度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和朱元璋谁厉害,刘邦与朱元璋哪个统一难度大,刘邦和朱元璋是同一个地方人

    首先来看下当时两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秦朝时期,六国刚刚统一,当时秦朝的军队很强大,尽管秦始皇做了很多错事,可是当时秦国一统,始皇帝的天威已经烙在了天下人的心里,因此当时整个大秦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暴动。而且刘邦起义的时候,当时并没有农民起义成功的范本,陈胜吴广起义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还以失败而

  • 古人为何独爱瓷枕?以宋代为例,透过“硬枕头”看宋人的求仕观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代瓷枕造型分类,宋代瓷枕值多少钱,宋代磁州窑三彩瓷枕

    宋代绿釉瓷枕与现代的高床软枕完全不同,古人的枕头多是硬的,而瓷枕是中国古代枕头当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材质。瓷枕,在宋代最为流行,不仅各种造型变得丰富起来,而且装饰艺术和手法也变得先进起来,所以,宋代可谓是瓷枕发展的繁荣时期。那为何宋人独爱瓷枕?其实瓷枕在宋代的流行,也与宋人普遍的求仕观念有着一定的关系。

  • 古代商家是如何打广告的?从《清明上河图》里看古代广告“招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古代招牌广告,中国古代广告的历史,中国古代广告文字描述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珍品,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为后世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其无法或缺的珍贵材料。在《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更向世人展现了十二世纪北宋王朝的社会风俗及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以及画家在无意间重现宋王朝下商家多种多样的广告

  • 2005年,湖北发现1男7女合葬墓,墓主人是朱元璋第24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湖北钟祥朱元璋墓,南京挖出朱元璋女儿墓,安徽五河朱元璋墓

    但是,就在大家期待的时候,一缕缕白烟从一个大门缝隙中冒了出来。一时间,大家都以为是毒气,瞬间都紧张了起来,考古学家为了不让意外发生,只好暂时终止行动,等待白烟散尽。图1这一幕发生在湖北钟祥市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不得不说,这座墓室在过去经历了很多,曾有很多盗墓人为了获得一笔不菲的钱财,将这个墓室盗过九

  • 朱元璋击败蒙古军后,以礼相待蒙古女子,背后有着这样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打蒙古时的将领,朱元璋与蒙古大军,朱元璋对蒙古贵族的处理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能够对于形势进行比较精准的判定,然后才能够依据这种判定进行适合的决策,而从明成祖的做法来看,他本人就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因此在一些事情的分析上面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推测,就在战胜蒙古军队对待女性的态度而言,其中包含着几点原因,首先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出的就是为了建立良好关系,虽

  • 明代皇帝多早亡探析:值得现代人反思的长寿尝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早亡”一说我们以朱棣之后的朱高炽和朱瞻基为例子来说。朱高炽出生于1378年,死于1425年,也就是说朱高炽活了47年,但是最后只当了一年皇帝,因为其即位的时间非常短,因此给了我们一种错觉是朱高炽属于那种早亡的皇帝。但是不要忽略,朱高炽是在年近50的时候才去世的。朱瞻基出生于1398年,死于14

  • 城隍庙里的一幅画,令朱元璋觉得好笑,刘伯温却告诉他其中的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跟刘伯温一起逛夫子庙,刘伯温送给朱元璋一筐鱼的意思,朱元璋与刘伯温谈骄兵悍将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首先要对功臣加以封赏。和前王朝的许多皇帝一样,他担心他的大臣会功高盖主,动摇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有件事困扰了朱元璋三年。此外,刘伯温为朱元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让大家都担心刘伯温的处境。正当大家都以为朱元璋要过河拆桥、杀刘伯温的时候,刘伯温巧妙地用一幅画解决了危机,活了下来。当刘

  •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这三位便足以反驳其观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高晓松谈明朝三大朝代,高晓松讲明朝是哪一期,高晓松关于明朝的话

    明朝的名相——张居正张居正是一位为明朝做出巨大贡献的大臣,虽然他的结局并不好,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为明朝做出的奉献。张居正幼时就十分喜爱读书,而且成绩优异,周围的人都以张居正为榜样。在成年之后,张居正便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那时他才二十几岁。优秀的人不论做什么都是优秀的,官场上的生活张居正也是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