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有两个国家堪称笑话,一个是有“欧洲陆战雄师”之称的法国,还有一个是“世界人民的开心果”意大利;如果是单独面对这两个国家,清朝还真的不慌。
在1883年的时候,清朝和法国交战过,当时法国将越南侵占作为殖民地,并欲北上,割占清朝的广西和云南;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法国议会以306对149票否决军费追加案,总理儒尔·费里旋引咎辞职。但是法国立刻又向越南法军支付五千万法郎,国内舆论一片要向清国宣战之声。
但是法国真的想要对清朝全面宣战,则面临补给线太长,且法国无论是陆战的战斗力还是海军的战斗力都相对落后于英、德等国的问题,法国新政府上台后,经过仔细对比计算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真的想要获胜,胜算渺茫;而清朝也不敢得罪欧美国家,怕英国帮助法国。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此战中,清朝参战军队约三万五千人,而法国参战军队约两万人,但是法国由于补给线和新式军队等问题,补给远比清朝军队复杂。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在1899年,欧洲的意大利见到连日本都能打败清朝,还得到了大笔赔款,于是意大利终于按捺不住了,也想来小赚一笔,照会清政府,要租借三门湾,以浙江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这么多年被欧洲国家欺负,加上当时的清朝已经和世界接轨多年,早已不是当年盲目自大的清朝了,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对于意大利有着如下的评价:“武备废驰”、“财用困穷”、“民不聊生”、“外强中干”。尤其是在1897年,被拿着大刀长矛的非洲土著埃塞俄比亚打败,成就了意大利的“赫赫武功”,清政府上下一致认为,跟意大利开战:“庶几制胜有期”。
什么意思呢?就是随便搞搞,就能打败这个所谓的“欧洲第六强国”,于是清朝统治者难得的硬气了一回,直接拒绝了意大利的要求;意大利一看,这还了得?看不起我意大利?虽然我意大利废柴了一点,但好歹也是“强国”啊!
意大利一口气派了四艘军舰来清朝海域周围耀武扬威;而满清此时刚经历了“甲午战争”惨败,北洋水师主力在黄海几乎全部消失殆尽,清政府新购进的军舰 “海天号”和“海圻号”两艘主力巡洋舰,虽然不是镇远、定远级别的无畏舰,但也是排水量4300吨的‘大家伙’,意大利舰队一看打不过,一炮没放,全舰队立刻开足马力逃到上海,寻求英国人的保护。
意大利一看武力威胁也不奏效,打算“挟洋自重”,寄希望于英国人帮忙,谈判桌上获得租借权益。但是意大利人的不靠谱在谈判中表露无疑;但是在谈判桌上,意大利继续将它们的“逗比”发挥到极致,慈禧太后都被气笑了。
在后期的“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真正让清朝惧怕的,也就英国、俄国、德国和日本了,诸如法国和意大利等,完全是搭了个顺风车而已,尤其是意大利,清朝根本不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