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而历史上基本上就把这口“黑锅”留给了赵括,没有他的纸上谈兵,或许便不会再有“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将士”这么一说了。那么这事到底是不是就是赵括的锅了?或者换句说法,如果没有赵括的纸上谈兵,那么还是由老将廉颇作战,就一定能够击退秦国的虎狼之师吗?
[var1]
这个问题,老梁给大家来通过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看看士兵素质,秦国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虎狼之师,而赵国将士则是经过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的士兵,从莫种程度上来讲他们都是“加强版”的战国士兵。
但是在作战上到底谁更强?这个我说的不算,咱们看看战争数据:
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主帅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一个侦察兵换一个裨将,秦国赚了。
[var1]
周赧王五十五年,赵军失利,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都被秦军攻占,而且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里不出去应战。但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之后,还是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甚至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var1]
综上所述,秦国军队的士兵素质是明显强于赵国的,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赵武灵王只是自己一人之力所做出的关于军队方面的改革;而秦商鞅则是针对秦国的军事、政治、历法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并且相对来说,在秦襄王的支持之下,商鞅的变法是相对来说比较彻底并且成功的!
[var1]
接着我们再看看廉颇是怎么应对这种状况的,毕竟现在形势很严峻,不光打不过,甚至守都不一定守得住。于是廉颇更改策略,开始了针对地理形势来战略性部署,固守长平!
要知道老将廉颇能够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这与他的善于守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廉颇善守,而且极其善于根据地势进行部署!于是廉颇就和秦军展开了拉锯战,针对长平周围地势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甚至是不管秦军怎么吆喝怎么挑衅,就是坚守不出战!
[var1]
其实按照这么个战法,赵国还是能够击退甚至是生生耗死秦国军队的,首先要知道秦军历来善于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但是攻势一旦受挫,士气就会受损而且攻势也会减弱。
再看看当时秦军的地理位置,秦军所面临的高山夜寒,粮草不继,士卒病伤等不利条件,再加上远征千里之外,无法得到迅速有效的补给,所以说秦军是很难受的,最起码比之赵军还是处于弱势的。
[var1]
如果说一直这么守下去秦军还真的很难啃下这块硬骨头,可是廉颇能等,甚至在长平这边足足耗了几年,赵孝成王可等不了,这个人不为将,不知为将之苦。他既恼怒廉颇军队的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他觉得这是廉颇怯懦的表现,这才给了秦国丞相范雎“反间计”的机会。
[var1]
这才导致了后来的赵王不信任廉颇而重用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这才有了赵括被白起设计给坑杀了赵国二十万的将士,这才有了赵国国内近乎没有了年轻能战之辈,这才有了后来被强秦吞并的结局!
[var1]
算下来,整个长平之战赵国足足死了四十五万的将士,这搁谁谁都受不了!而如果赵国不换下廉颇的话,我个人觉得以廉颇守家的能力再加上赵国地理位置的优越以及种种优势,哪怕打不过秦国,将秦国给生生耗退还是比较有希望的。
总之长平之战,我不怪廉颇的“软弱”,不怪赵括的纸上谈兵,要怪就怪赵孝成王无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么大的一场战事,主将居然说换就换,而且还是个没有经验的年轻后生,不怪这个赵孝成王,要怪谁呢?
[var1]
对此,你觉得要怪谁呢?欢迎下方一起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