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管仲要求驱逐这3人,齐桓公没有采纳,齐国从此失去霸业

管仲要求驱逐这3人,齐桓公没有采纳,齐国从此失去霸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20 更新时间:2024/2/6 7:26:30

听说管仲病重卧床不起,齐桓公也顾不上老弱的身体,亲自到管仲府邸探望。

经过一番寒暄慰问之后,齐桓公回到正题,问管仲何人可以接替相位。管仲虽然病危,却依旧谨慎,反问齐桓公看好谁?

管子》记载,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虫出户而不收者,以不终用贤也。

[var1]

齐桓公推荐的第一个人是鲍叔牙,他帮助齐桓公夺得国君之位,是齐国的元老重臣。

除此之外,鲍叔牙也有卓越的才华,他推荐管仲为齐相,而自己只做大谏,负责官吏的选拔。

在外交上,鲍叔牙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按理说,以鲍叔牙的地位和才能,完全可以担任齐国国相。但管仲认为他不合适,虽然光明磊落,却过于善恶分明,不利于管理政务。

[var1]

齐桓公推荐的第二个人是易牙,他并非传统的士大夫,而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非常受齐桓公的宠幸。

有一天齐桓公胃口不佳,什么美味都吃腻了,想换换口味,尝尝蒸婴儿肉是什么味道,于是易牙便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菜。

齐桓公知道后非常感动,认为易牙对自己的忠心已经超过了父子之情,从此对他更加宠幸。

可是管仲却认为他毫无人性,为了讨好国君,不惜杀自己的儿子,不宜为齐国国相。

[var1]

齐桓公推荐的第三个人是开方,他是卫懿公的庶长子,当年齐桓公征讨卫国时,开方作为使者到齐国求和。

可是开方见齐国国力强盛,就没有返回卫国,而是留在齐国为官。

后来卫国被狄人所灭,卫国宗亲不论男女老幼,都返回故地为重建卫国而奔走,开方却无动于衷,继续留在齐国侍奉齐桓公。

齐桓公认为开方对自己的忠心已经超过对故国之情,所以十分信任他。管仲却不以为然,连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的人,怎么能够真心忠于国君?

[var1]

齐桓公推荐的第四个人是竖刁,他是齐国宦官,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

当初,齐桓公四处寻找有能力的人帮助自己管理后宫事务,这份差事对许多人都有吸引力,但有一大弊病让人却步,那就是必须阉割才能入宫。

竖刁宁愿自残身体都要进宫侍奉齐桓公,令齐桓公十分感动,所以十分信任他。

管仲却十分担心,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能真心忠于君主?

[var1]

谈论半天却没有一个结果,而且管仲还要求君主务必远离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人,这让齐桓公有些不满。

因此,管仲只得退而求其次,将公孙隰朋推荐给齐桓公,公孙隰朋忠君爱国,为人厚道,而且很有责任心,齐桓公想了想也觉得不错。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按照他的临终遗嘱驱逐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可是齐桓公已年过古稀,再没有雄心壮志,每天只想安逸享乐,突然失去三个弄臣后觉得每天都食不知味。

[var1]

于是,齐桓公认为管仲对三人的看法有误,因此派人把他们召回,从此沉迷于三人的甜言蜜语之中。

公孙隰朋接任齐相之位不到一个月就病逝,情急之下鲍叔牙担任齐相,可是看到齐桓公重新召回三人,鲍叔牙也抑郁而终。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不起,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而公开争斗。

《史记》记载,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

易牙、开方、竖刁等三人见齐桓公不久于人世,便堵住宫门,假传君命,不准任何人进去,连食物和水都不可以。

[var1]

就这样,齐桓公活活饿死在自己的王宫里,尸体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都无人理睬,“停尸不顾,束甲相攻”便成为后世君主对继承人问题的最大警示。

齐桓公去世后,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等五个儿子都先后当过齐国国君,然后数年时间内又被亲兄弟杀死。

这种动乱持续了四十多年,让齐国国力大减,再也不复当年九合诸侯的霸主景象。

(参考文献:《史记》《管子》)

更多文章

  • 廉颇就一定能够击退倾全国之力的强秦吗?如果没纸上谈兵赵括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廉颇和赵括谁强,赵括真的不如廉颇吗,赵括为什么用廉颇

    [var1]而历史上基本上就把这口“黑锅”留给了赵括,没有他的纸上谈兵,或许便不会再有“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将士”这么一说了。那么这事到底是不是就是赵括的锅了?或者换句说法,如果没有赵括的纸上谈兵,那么还是由老将廉颇作战,就一定能够击退秦国的虎狼之师吗?[var1]这个问题,老梁给大家来通过几个方面来

  • 玄武门之变的序幕:太子伙同庶母诬陷秦王,李世民派夫人讨好李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如何对待李渊,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跪下求李渊,玄武门之变李渊为什么不选李世民

    [var1]玄武门武门之变被史家称为一场兄弟喋血的较量。此役中,秦王李世民携心腹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伏兵城内,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之所以发展到这种地步,也是李氏兄弟长期明争暗斗的结果。为了防止功勋卓著的李世民威胁到自己的太子之位,李建成挖空心思地想要除掉这个

  • 长平之战是山东六国扳倒强秦的最后一次机会,但这些诸侯没把握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长平之战赢了秦国还能统一吗,长平之战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的迷雾总是会让人看不清楚时局。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时而结好,时而破裂,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那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就是对此最完美的诠释。诸侯国之间时而合纵,时而连横,也就是眼前的利益发生了变化,但不可置否的是,连横也好,合纵也罢,主导诸侯关系的是秦国的对外政策。秦国对山

  • 朱元璋、李世民、刘邦,三支不同历史时期的团队对比,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与朱元璋谁最厉害,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谁格局大,朱元璋和刘邦谁的贡献大

    先来看看统帅,这方面占据优势的无疑是李世民团队。刘邦团队的统帅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韩信,作为古代的“兵仙”,韩信绝对是古代各大版本十大名将的榜上常客,最被人们熟悉的无疑是唐宋两个王朝的“武庙十哲”,韩信都是稳居一席,纵观汉朝开国时期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到刘邦集团只有韩信是最合格的统帅,并且是他统帅汉军

  • 诗佛王维,为什么被称为“人才”?品品王维佛性和普通人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维最有佛性的一首诗,王维传说明王维是个怎样的人,王维人生的十种境界

    而关于他们的称号,也一直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我们叫王维“诗佛”,杜甫叫“诗圣”,李白则叫“诗仙”。所谓“佛”,拈花一笑,一切自在不言中,所谓“圣”,总归是离不开自己所深爱的土地和百姓,而“仙”,说到底,他没有什么离不开的,他做的一切都是在做自己,他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明代人徐增曾经写过一篇诗歌评论著作

  • 渭水之盟大唐究竟赔了什么,会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渭水之盟李世民霸气侧漏,渭水之盟李世民带了哪六个人,李世民的渭水之盟是现在的哪里

    渭水之盟的房谋杜断!谁也不会想到,堂堂天可汗李世民也几乎把大唐亡掉。而这一切发生不过距他继承皇位不到二十天。公元626年八月二十四日,东突厥的王者颉利可汗率领二十万骑兵围住长安城,而李世民的长安城士兵不过一万人。京城长安人心惶惶。很多富户已经悄悄逃走,长安危在旦夕。这种时候,李世民只要听从臣下建议南

  • 11年间唐玄宗独宠杨玉环,为什么杨玉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玄宗为何独宠杨玉环,杨玉环跟唐玄宗有孩子吗,杨玉环和唐玄宗啥关系

    唐玄宗“扒灰”儿媳妇杨玉环,这场特别之恋经过诗人的歌颂,成了一场旷世绝恋,还说唐玄宗是个专情的人,如果将杨玉环入宫的前因后果说个明白,唐玄宗的专情就是个笑话,而且这其中说来颇有点讽刺意味。杨玉环没入宫之前,她的婆婆武惠妃是最得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的姑祖母是武则天,李唐经过武则天篡唐改周,江山差点

  • 八王之乱:一场真正的权力的游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八王之乱完整视频,八王之乱是哪八王,八王之乱剪辑

    八王之乱普遍认为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从291年的3月到6月,二是299年一直到306年,为什么八王之乱会发生?期间西晋又经历了什么过程?美国HBO能推出了一部名为《权力的游戏》电视剧,在全世界广受好评,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算尽心机互相搏杀,你根本猜不出哪一位是主角,因为你认定的人,往往会在下一秒忽然死去

  • 安史之乱中,为何大唐军人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跟着造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安史之乱后大唐存活了多久,大唐在安史之乱前准备干什么,安史之乱后大唐是怎样一步步衰败

    当时的大唐,虽出了不少问题,但总体上仍处于盛世。为何这些军人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跟着造反呢?士兵有没有好日子过,取决于节度使对于当时的大唐军人来说,有没有好日子过,完全取决于节度使。初唐时,大唐是府兵制。将士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都是有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自耕农。开战时,各折冲府的府

  •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之说,竟才流行五十年,始作者是郭沫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白哪年生的哪年死的,李白与杜甫郭沫若知乎,李白为何出生在碎叶城

    如今,我们都认为李白生于碎叶城,但史书上一直并未记载李白生于碎叶,相反更多记载李白生于四川,而四川江油也被称为“李白故里”,那么“李白生于碎叶”之说如何而来?如果李白真的生于碎叶城,那么碎叶城具体在哪?自唐朝始,对于李白出生地,学者一直争论不休,许多地方争相将李白说成家乡人,于是打起了一场千余年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