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晋灭亡,东吴为什么没有趁机复国,反而要去帮司马睿建东晋?

西晋灭亡,东吴为什么没有趁机复国,反而要去帮司马睿建东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252 更新时间:2024/2/6 7:25:10

“宫门柱,且莫朽,吴当复,在三十年后”。这首童谣预言:吴亡三十年后,当复兴。

历史的轨迹似乎朝着这些预言的方向发展。

吴灭仅10来年,从291年起,晋王朝就开始陷入连续内乱,八王之乱,使晋的统治力大减。

因此,江东一带“窃发乱者相继”,“吴当复”的日子,似乎已经临近。

所以,307年,司马睿南迁到建邺时,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士庶莫有至者”,遭到了本地士庶的无视。

那么,为何这些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司马睿呢?

失败的尝试者们

自东吴灭亡后,就不断有人试图恢复江东大业。

282年,吴仅仅灭亡2年,吴将箢恭、帛奉就举兵造反,围攻扬州。

287年,南康、海安、吴兴等地相继叛乱。

当然,司马炎时期的晋王朝还是比较强盛的,这些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到八王之乱爆发后,西晋的统治混乱,江东的叛乱就激烈了起来。

303年,江夏张昌发起流民叛乱,得到了百姓响应,其部将石冰攻占了扬州。

周玘等人联络江南士族,与右将军陈敏一起讨灭了石冰。

然而,讨灭石冰后,陈敏“自谓勇略无敌,有割据江东之意”。

可是,陈敏有割据之心,却没有孙策那样的才能,“刑政无章,不为英雄所服”,陈玘等人又联合江东士族起兵,攻杀陈敏。

在司马睿到来之前,已经两定江南的陈玘(后来共三定江南)势力强盛,大有左右江东的影响力。

当时,江东大族们的态度是:见机而动。

江东大族顾荣、甘卓在讨论是否要支持陈敏时的对话,反映出江东大族们的心态:若江东之事可济,当共成之。然而···陈敏只是常才,没有大略,政令反复,计无所定···

由此可见,江东大族并非没有恢复江东的意愿,只是当时确实没有能够成就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司马睿、王导的表演

307年,司马睿采纳王导的建议,来到建邺。

不过,一个多月里,“士庶莫有至者”,没有人来搭理。

司马睿、王导经过分析,找到了突破口。

要别人支持你,首先别人对你要有需求。

当时,江东大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周玘为代表的豪门士族,他们的地位相对比较低,但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一类是以陆、顾为代表的吴、会稽门阀士族,他们早在东吴时就是掌权的大族,影响力很大,知书达理、通人情世故,但吴亡后,经济实力雄厚,武装力量有限。

显然,后者是更可能被拉拢的,他们对晋王朝更有需求。

由于他们祖辈从政经验丰富,文化程度较高,他们一直热心于提高政治地位。

吴灭亡后,由于晋王朝优容士族的政策还是保障了江东士族们的经济特权,“江东之士莫不悦附”,开始支持晋室。

只是,由于“被征服”的命运,江东大族们到了洛阳,被歧视为“寒族”,融不进北方大族们的圈子,政治地位有限。

就算是陆逊的后人陆机,也在洛阳混不开,选择为宗王效力,以求提高政治影响力。

现在,这些大族不来支持司马睿,主要是对风险的担心:1、司马睿支持不支持他们的利益?2、司马睿能不能站稳脚?毕竟“八王之乱”闹得正欢,司马睿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横死的!

司马睿、王导开始了一场表演。

在王导的策划下,司马睿乘舆出游,王导、王敦等渡江的士族领袖皆骑随从。

这是一个信号:司马睿与琅琊王氏定下了君臣之分!

琅琊王氏,是当时天下影响力最大的门阀,得到琅琊王氏的支持,彰显了司马睿的实力!表明司马睿有足够的实力稳住江东形势!

随即,司马睿和王导分工。司马睿拜访纪瞻,王导拜访顾荣、贺循,王导甚至请婚于吴郡陆玩,表达尊重,宣传政策,强化其特权。

因此,纪、顾、贺这三位江东影响力最大的领袖“拜于道左”,加入了司马睿集团。

吴、会稽、丹杨等地的大族见此,莫不归附。

镇之以静1:借力打力

司马睿与丹阳、吴、会稽门阀结成政治共同体,并不意味着江东安定。

毕竟,当时吴兴一带的豪族依然掌握着极强的军事力量,其军事实力依然足以左右江东。

周玘在二定江南后,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然而,周玘力辞,留在江东,大有保存实力之意。

对此,王导采取的是“镇之以静”的政策:与之共存,既优先保障已经联合的吴、会稽、丹阳门阀的利益,不分权给吴兴豪族,又大力表彰、安抚,对其各种行为纵容,但借机分化之。

对于吴兴豪族来说,司马睿虽兵力不足,但过早讨伐,政治影响过大,相比之下,先消灭吴兴本郡的敌对者是更稳妥的。

310年,原本奉命救援洛阳的吴兴钱氏见洛阳已危,西晋王朝摇摇欲坠,遂拥立孙皓的儿子孙充为吴王,渡江而来。

当时的司马睿尚无兵以对,幸亏周玘“募义士”,击败了钱氏。

整个过程中,晋王朝一直“镇之以静”,未作干预。

同时,晋王朝对周玘等人的一些叛乱流言、过分举动也只是纵容,不作反映。

很快,一次大变化,改变了实力平衡。

镇之以静2:平衡南北方大族

不久,洛阳沦陷,中原衣冠南渡。

大量的北方士族前来江东。

如此,机遇与风险同时到来。

机会是:北方士族带来了大量的人口、部曲,使司马睿增加了“驾驭吴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与吴兴等地豪强的实力平衡。

威胁是:大量人口南来,需要大量土地;大量士族前来,需要官职。这些都与江东士族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处理得当,司马睿的实力将赢来爆发式增长。

处理得不好,南北方开打,司马睿将灰飞烟灭。

王导再次搬出“镇之以静”。

经济上,王导发挥政府配置功能,让南来士族避开三吴士族的势力范围,到浙东会稽等地落机,避免经济上的冲突,保障江东士族的经济特权。

政治上,对于来投北方士族,也“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注意,与西晋王朝“不分贤愚,只看家世”不同,东晋的士族入仕自然凭家世,但官职大小与声望、功勋是成正比的,因此,选择出来的士族代表素质远高于西晋时期。

因此,尽管北方大族到来确实抢了江东大族一些利益,使江东大族有怨气,但“主其地,习其教,然后人心赫然而附之”,基本上保持了晋王朝的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自吴灭亡后直到南朝末年,三百年间,“南士之秀”在东晋时是最受“优礼”的。

因此,东晋虽然内部矛盾依然不小,但形势基本稳定了下来。

吴兴郡的军事实力还在,但随着南渡北人的增强,其威胁已得到控制。

南北方士族的矛盾虽然还在,但也能动态维系平衡。

大族的游戏

魏晋之际,由于庄园经济的发展,世家大族掌握了最主要的经济、政治资源,是决定性的力量。

江东士族在两晋之际并非没有动过恢复东吴的心思。

西晋时期的童谣、八王之乱时的动乱,甚至吴兴钱氏直接拥立孙皓的儿子等事迹,都表明东吴这个“江东化”政权在当时留下的影响力。

然而,决定大族立场的,始终是利益。

当时,拥有强兵者,暗藏大志者不少,但并没有出现如孙策、张昭这样的非常之人。

不断的征战不但没有使江东大族看到“江东之事可济”的希望,反而使他们的即得利益在动荡中遭到损失。

毕竟:作为既得利益者,最害怕动荡的,就是这些大族了。

司马睿、王导深知大族的需求,按照世家大族的规则,给予尊崇、礼遇,保障江东大族的特权,并适当提高江东大族的政治地位,展现出稳定江东的能力后,很快得到了江东大族们的支持。

同时,“镇之以静”的政策,缓解大族之间,尤其南北大族之间的矛盾,使许多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维系了动态平衡。

在一切理顺后,317年,到达江东10年的司马睿正式称帝,东晋政权建立了。

司马睿、王导“镇之以静”,确实稳定了形势,使得晋室保有半壁江山。

然而,“镇之以静”,也意味着不敢触及士族利益,不敢大举兴兵,对北伐恢复中原的态度十分消极。

其实,东晋立国之初,北方一片大乱,刚南来的北方豪杰意气风发,晋室大有恢复中原的机会。

然而,东晋政权一味“镇之以静”,消极北伐,错失良机,算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更多文章

  • 武则天唯一的女儿,得尽权势,最后悲惨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则天女儿的真正死因,武则天悲惨的一生,经典传奇武则天的女儿

    太平公主一生并不太平,这要从她混乱的童年说起。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小女儿,武则天一共生过两个女儿,如果史书没有冤枉她,第一个女儿是被她亲手掐死的。武则天对这个小女儿极尽宠爱,按照她自己的话,太平公主和她非常像。《旧唐书》之中对太平公主外貌的描写是“丰硕,方额广颐”。武则天说的不仅仅是太平公主的外

  • 孙悟空被压500年,而王莽到唐太宗是600多年,时间为何对不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悟空历史真实事件,孙悟空为什么从小就武功高强,孙悟空被压了500年 为何不死

    传说妖界修行,每隔50年要经历一次雷劫,遭遇到天雷的轰击〈我们看聊斋志异,也有很多狐仙遭受天雷之劫,躲到人类阳维保护之下逃脱了劫难。然后为报这渡劫之恩,化作美女前来报恩,成就了很多佳话。就连包拯的故事也有包拯包拯曾经拯救狐仙受其三次报恩的情节〉这渡劫是每一个妖精修炼成仙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传说要度过九

  • 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白一生的夙愿是为了游山玩水吗,李白整天游山玩水哪来的钱,李白工作三年靠什么游山玩水

    李白一生中,有正式工作的时间只有区区两年,他的确没怎么工作过。唐朝入仕主要靠科举,李白因为家世复杂,无法参加科举,所以,通过正规渠道迈入仕途的这条路被彻底堵死。李白的前半生属于社会"三无人员",无固定居所、无固定职业、无个人积蓄,他虽然成家,却一直过着类似游侠的生活,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李白祖籍甘

  • 为什么大唐灭得了强大的突厥,却没能灭得了吐蕃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能灭突厥为什么灭不了吐蕃,大唐开局炸飞突厥大军骑牛下江南,唐朝灭突厥是靠国力吗

    唐朝的强大不仅仅表现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还表现其发达的军事能力,有力的军事素质。像什么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的词汇,皆可将其运用在唐朝身上。在这个朝代中,强大的军事力量曾让不可一世的突厥帝国俯首称臣,只是以一句之力建设了一个在历史上唯一未修筑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正是这样的一个帝国,一些脑洞大开的小伙

  • 安禄山仅仅造反一年就死了,为什么平定“安史之乱”却用了八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安禄山安史之乱后怎么了,安禄山为什么挡不住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安史之乱有关系吗

    第一点,安禄山虽然被杀,但是起义军领导者未间断。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是时候,手下是掌控着唐朝三镇节度使的,这也是他敢于造反的资本,在造反之初安禄山确实是叛军的领导者,不过后面因为权力的争夺,安庆绪杀掉了安禄山,自己做上了皇帝宝座,整个“安史之乱”先后出现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和史朝义四位皇帝,所以说尽管

  • 李渊的妃子都是什么样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历史上好色的君主不少,好近亲之色的君主也大有人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以后就把齐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也就是自己的弟媳妇霸占了。到了儿子唐高宗的时候就更厉害了,李世民还没死,他就已经和其妃子武则天搞到一起去了。身后人更不必说,李隆基、武三思、太平公主有一个算一个,私生活十分混乱。为什么唐朝皇亲国戚是这

  • 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分裂,为什么东晋没有一鼓作气收复北方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淝水决战,淝水在长江的南边还是北边,淝水之战东晋为啥会赢

    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形势淝水之战前夕,由氐族人建立的秦政权(史称“前秦”)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前秦君主苻坚开始准备南下灭掉东晋王朝,实现全国统一,但是遭到丞相王猛的反对;直到王猛去世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南下攻击东晋。公元383年,双方在淝水河畔发生了一场决定性

  • 司马炎统一三国以后,魏、蜀、吴三国的君主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司马炎统一三国后现状,司马炎是多少年统一三国的,司马炎个人资料

    三国中第一个倒霉的是蜀国。公元263年,魏将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伐蜀。邓艾出狄道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出祁山断姜维退路,钟会率大军出斜谷、洛谷、子午谷直扑汉中。姜维不愧是诸葛亮的门徒,率蜀军佯动,巧妙引开诸葛绪,甩掉邓艾,抢在钟会之前回军剑阁,将10余万魏国大军阻在剑门关之外,丝毫不得前进一

  •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的禁军都去哪了?消灭太子就夺权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去了,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活了多久,玄武门之变禁军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要是真的决心跟李世民斗到底,李世民是没有机会的。只不过,李世民利用系统BUG,成功夺权。禁军为李渊牢牢掌握唐高祖、唐太宗及唐高宗前期,宫廷、京师宿卫主要由南衙卫兵充任。作为大唐中央军的组织、指挥系统,南衙十六卫各自承担了部分皇城宿卫工作。十六卫的将军,分守其职,直接对天子负责。即便

  • 李世民的儿子中,为什么只有废太子李承乾采用了“承字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世民死后李承乾去哪了,李承乾被废后立了谁为太子,李世民为什么废了李承乾

    叔伯兄弟皆为“承字辈”史籍有明确记载,隐太子李建成共生六子——李承宗、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除长子李承宗于武德三年早殇之外,全部在“玄武门之变”时被二叔唐太宗诛杀!巢剌王李元吉共生五子——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全部在“玄武门之变”时被二大爷唐太宗诛杀!以上是武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