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末年国力衰弱,很多外族势力趁机兴起,1206年草原上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铁木真统一蒙古全境,建立起大蒙古国之后开始向外扩张,先后灭了辽国、西夏、金朝等,一度向西进发打进欧洲腹地,只不过在大汗蒙哥死后,众人争夺权位,导致蒙古分裂。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0年之后迁都燕京,改国号为大都,1279年元军一鼓作气灭掉南宋,结束了长久以来的混乱,灭掉南宋之后,忽必烈对周围的邻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然而这几次战争都没有取得胜果。
常年征战需要大量的经费维持,忽必烈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重用以“理财”出色的宠臣桑哥等人,随着尚书省设置以后,出台了许多增加税收的政策,虽然一度让国库充盈,但是吏治腐败、横征暴敛,最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至元二十年到至元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先后爆发百姓起义多达四百多起。
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地向汉人收取各种苛捐杂税,激发了民族矛盾,汉人在元朝统治时期没有丝毫人权,何况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权力互相争战,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1351年元惠宗下令整治黄河,征用民兵十多万,征兵过程中许多官吏趁机敲诈勒索,使得人人不满,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率众造反,只不过事情泄密,韩山童被杀,刘福通带着韩山童的小儿子韩林儿侥幸逃脱,打出旗号起兵反元,至此掀起了发对元朝的序幕。
时势造英雄,元朝的衰败让天下豪杰四起,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人都是元末各方势力的重要首领,尤其是朱元璋在元末起义势力中最为耀眼,他心思缜密又骁勇善战,几经周折最终成了起义军的首领。
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先后灭掉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等到了与元朝正面决战的时刻,当时腐败的元朝如同一盘散沙,在起义军面前根本没有抵挡之力,何况是面对朱元璋,麾下悍将无数,这场战争当中朱元璋一路将元军赶回了大漠,推翻了元朝近百年的统治根基。
之后朱元璋顺应天意建立大明帝国,明王朝也是最后一个由汉人主政的王朝,朱元璋功成名就,创造了一个传奇,几乎没有人会相信,朱元璋能取得胜利,年少时朱元璋一家几乎全部饿死,只有朱元璋与哥哥侥幸逃过一劫,加入起义军之前,朱元璋为了活命不得不四处乞讨,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和尚。
后来庙里的粮食也不多了,朱元璋连和尚都做不了了,为了活下去只能加入起义军,参军之后朱元璋骁勇善战,很快就成了义军领袖,然而少年时的经历让朱元璋养成了猜忌多疑、心狠手辣的性格,尤其是亲眼见过元朝统治下的百姓疾苦,发誓一定在自己手下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建国之后朱元璋却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曾经白手起家的兄弟们几乎没有好下场,为了巩固朱氏王朝,加强自己统治,用血腥手段使得人人自危,洪武年间爆发四大案,上万人受到牵连,朱元璋不只对自己人狠,对蒙古人更是心狠手辣,那么朱元璋是如何报复元朝的呢?
其实经过几年的戎马生涯,朱元璋早就不再是那个毛头小子了,此时的朱元璋很有政治智慧,他知道元朝统治者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没有真正的做到天下一统。
当然历史上蒙古人向来善战,此时自己虽然取得大胜,很难说他们不会卷土重来,朱元璋吸取前朝经验,尽量避免矛盾争斗,因此并没有将蒙古人赶尽杀绝,而是采用分化的手段来挫败他们,让他们彼此之间产生对抗情绪,这样一来就不会对大明王朝有所威胁。
至于还在坚决抵抗的北元组织,朱元璋毫不心慈手软,曾派徐达等人屠杀誓死不从的蒙古兵,而那些被俘虏的人却受到明王朝的优待,消息传出之后,更多的蒙古人前来受降,其中很多人自愿加入到明朝军队中,为明王朝效力。
可以说朱元璋这一做法实在是高明,是一“高招”,一方面可以避免杀戮,拯救了无辜士兵的性命,另一方面也能间接分化元朝内部残余势力,防止蒙古人再度来袭,威胁到朝廷统治。
为了加大统治力度,朱元璋下令少数民族不得穿戴自己民族风格的服饰,强迫他们学习汉语,遵从汉族习俗,甚至改蒙古人的姓名为汉姓,企图让他们忘掉民族之分,对于蒙古女人更是手段残忍,下令所有的蒙古女人必须嫁给汉人,只能与汉人之间进行通婚,如果被发现违反规定,这些女人都会遭到重罚,从根源上弱化了蒙古人的民族意识,将他们彻底汉化,只有这样才能维持长治久安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