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楼梦》中薛宝钗明知贾府衰落无可避免,为什么她还要嫁给宝玉

《红楼梦》中薛宝钗明知贾府衰落无可避免,为什么她还要嫁给宝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928 更新时间:2024/1/19 9:53:34

文:风林秀

都说贾王史薛同气连枝,可薛家的气数,随着薛父早亡,已经堪堪殆尽了。从外面看,薛家依然有着一个富丽堂皇的空架子。但明眼人已经看出,小薛公子吊儿郎当,他驾驭不了薛家如此庞大的产业。剩下薛姨妈和一个年龄更小的宝钗,正成为别人算计的猎物。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本应是一个富家娇生惯养的小姐,却因为父亲早丧让宝钗不得不早早成熟起来。家里的这副重担,哥哥不挑,母亲挑不起来。小小的宝钗放下书本文字,开始留心针黹家计。

薛家的许多产业都在京都,见薛蟠年轻好玩且不谙世事,各省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合起伙来,趁机明拐暗骗,京都几处生意,日渐消耗,已呈凋零之相。

在这种情况之下,薛家人准备进京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薛家人还没有动身上京,薛蟠因为争买英莲打死了公子冯渊。薛蟠大大咧咧似乎并不在意,他将家中事务做好嘱托吩咐,便带着母亲和妹妹上京来了。

01

薛家进京,来抱团取暖

不管哪朝哪代,人命案都不是小事。你自己拿着不当回事,必定有人来帮助你平这件事。

薛家人遇到了贾雨村。几经官场沉浮,贾雨村终于走上了一条熟悉的套路。其中虽有葫芦僧的点拨,但贾雨村其实也有自己的主张。他开始拿人也并非单纯出于鲁莽,而听了葫芦僧的介绍,他已经看清楚这件事中勾连的关键点,那就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案件处理完毕之后,贾雨村同时作书信二封,分别送给贾政与王子腾。贾政对雨村有推荐之恩,这件事算是投桃报李。而给王子腾的这封信才是重点,书信中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这样,他不动声色地卖给了王子腾一个人情。

薛家人还没有到京都,薛蟠打死人案就已经传到了贾府。最关心此事的当然是王夫人。书中这样描写王夫人对此事的看法,“亏贾雨村维持了结,才放了心。”

薛家人的到来,王夫人是最高兴的。因为此时恰好又有一个变故。就是王子腾被外放为九省统制。官职当然是升了,不过,对于四大家族来说,这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荣国府这边,真正世袭了官爵的是贾赦,但管事的却是贾政。曾经有人说因为贾赦是庶出才导致了这样一种奇怪的关系。这个观点是否立得住脚可以暂且搁置。另一方面,王夫人的地位高于邢夫人也是实事。毕竟王夫人是王子腾的妹妹,所以贾政的地位高于贾赦也就不奇怪了。

如今,薛蟠一家子来了。表面看,薛家人是来串亲戚走动的。实则他们是做了长住的打算。进京初衷,薛家人是要投奔王子腾家,可恰好王子腾外放了。按照薛蟠的意思,自己家在京都还有些房产,一家子都住在自己的宅子里就可以了。可是薛姨妈却说,你舅舅不在,我们就住你姨夫家里去。

很显然,薛家此来京都,绝非闲逛这么简单,他们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书中说,他们的目的有三个,一个宝钗待选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是为了探亲;三是为了京都生意之事。

这三件事其实就是一件事。是为了维系地位而来。

所有的生意,没有地位做支撑,最终都不免要走向衰落。那么,咱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薛家的愿望到底能不能达成?又要如何做才能达成呢?

02

宝钗入府,与二人结友

首先说一下薛宝钗待选之事。说起来,这个待选非常没有意思。待选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然后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说白了,就是伺候公主郡主的,之后有机会了,才有可能进一步晋升。对于这一点,薛家很清楚,而贾家的贵妃贾元春更加清楚。

对于元春来说,她当然不喜欢薛宝钗去给人家做什么陪侍。曾经有人认为,贾元春是不是怕宝钗入宫之后会撼动自己的地位呢?这个想法是很天真的。

对于元春来说,假如宝钗入宫是直接选为嫔妃的话,她是求之不得的。为了应付宫斗,她很希望多一个自家姐妹。可现在的问题是,薛家的地位根本不够,原因就是薛家只是商人,官爵地位还达不到直选妃子的地步。所以说,宝钗待选之事,也就根本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了。

而从外围来说,薛家皇商的身份又是四大家族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王子腾,还是贾元春,都不能坐视薛家的衰落。这样,薛宝钗的去处就成了贾元春必须考虑的一件事情。

前面咱们强调,因为薛蟠的不务正业,薛家的账务其实由薛姨妈打理,薛宝钗协助。薛姨妈又不善于精算,因此,薛家的事情主要就落在了薛宝钗的肩膀上。

进京都不久,薛宝钗把薛家的产业已经基本捋清,并且让薛家事业重新步入正轨。这与她小小年龄并不相符。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薛宝钗虽然与贾府中女子们关系都很不错,但跟她关系最好的当然是探春和李纨。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定的压力,并且有一定的担当。

李纨寡居,但她有一个孩子贾兰要养。这就要求,她必须要搞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探春也是一样,她是庶出,她的生母赵姨娘和弟弟贾环又都不争气,所以她也只能靠自己的打拼,来挣出自己的立足之地来。否则也就成了赵姨娘和贾环一样的人物,走到哪里都被人呵斥和看不起。

恰好这时候,宝钗来了。相似的处境和责任,让她和探春、李纨走到了一起。

贾探春第一次起海棠诗社,李纨自告奋勇当裁判,把第一次诗会的冠军给了薛宝钗。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传递出来的信息。

对于黛玉来说,名次其实更不重要,她是从来不在乎这些虚名的。但关键问题是,她并不明白探春点评、李纨夸赞宝钗诗的真正目的。当然,她也从来不去多想这些事情,因为她觉得写诗就是写诗,没有多余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宝钗与探春、李纨的关系越走越近。这里,不是说这三人做事目的不纯,而是因为有些无形的压力,让你不得不对一些事情要去多思多考,尽量周全。

本来,忙于家庭事业的宝钗,还完全顾不上自己的儿女私情,偏偏贾宝玉闯进了自己的生活。

03

宝钗施才,却无力回天

有些事情,并不在于你自己愿意或者不愿意,许多情况下都是身不由己。就比如说妙玉,她当然不愿意出家,可是从小多病,找了替身也不管用,最终只能自己带发修行。这就是迫不得已。

初进贾府,宝钗对待这些人都一样。她的行为豁达与随分从时,来自于她超越同龄人的成熟。通常这个年龄的少男少女,感性大于理性。而宝钗的这份成熟,很快就吸引了贾宝玉的注意。

宝钗并没有刻意去与宝玉交往或者讨好,因为她现在的心思主要用在化解薛家危机上,没有功夫和心思去儿女情长。可一直被人捧若掌上明珠的贾宝玉,却对这位宝姐姐产生了懵懂之情。甚至看见宝钗的膀子都恨不得要摸上一摸。可是他又不敢,于是幻想这膀子要是长到黛玉身上就好了。

宝玉为什么这样想呢?很简单,因为他和黛玉才是真正的同龄同路人。大家一样的心思率真,一样的天真无邪。

对于宝钗的成熟,宝玉既不敢亵渎,又莫名地想去亲近。

女孩的心思都是细腻的,宝玉的行为举止和失态,让宝钗脸红,更让黛玉醋意盎然。

许多时候,宝钗已经有意疏远宝玉。一来是她的心思不在这里,二来她也不愿意让黛玉对自己产生敌意。

正如贾母所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话说的是宝玉和黛玉,同样也适合宝玉和宝钗。

贾家对宝玉也是寄予厚望。不但贾政如此,连王夫人也是如此。贾家与薛家相比,只是外表更光鲜一点。但其实内部也空虚得很。甚至贾政已经有一种大厦将倾、风雨飘摇的感觉。

贾家的子弟中,纨绔者居多,数来数去,振兴贾府的责任也只能落到宝玉身上了。

对宝玉的栽培,贾政是爱之深责之切,甚至还因此毒打了宝玉一顿。希望把他打醒,可宝玉就是不醒。

对于宝玉的婚姻,薛宝钗是贾政夫妇眼里儿媳的不二人选。不为别的,因为这就是元春娘娘的意思。元春是贾家的一颗大树,趁着有这棵大树护持,他们必须完成贾家的重新振兴。而现在,宝玉与宝钗的联姻,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贾家好久都没有喜事了。宁府秦可卿之死,像是推倒了的多米诺骨牌。王熙凤带病强行协理宁国府,终于把自己累得病倒了。

这时候,薛宝钗再次临危受命,替王熙凤打理大观园。

大观园就是一个小荣国府。毕竟薛宝钗是一个外人,因此,贾府又找了李纨和探春来做宝钗的帮手。一个是荣国府的长子媳,一个是精明强干的贾家小姐。

管理大观园,薛宝钗还是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干。客观讲,她们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成功的,但她们低估了大观园里的泥潭到底有多浑浊。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你不但要善于管事,更要善于管人。很显然,她们三个女子有做事的能力,但管人的能力仍有所欠缺。仅仅因为一个绣春囊事件,让三个女子顿时陷入狼狈之中。

查抄大观园的始作俑者是贾赦的老婆邢夫人。探春为此甚至遭受了王善保家搜身的羞辱,宝钗也因此搬出了大观园。

正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薛家搬来京城与贾家、王家抱团取暖,但四大家族运势已尽,岂是人力所能为之?薛宝钗一个小小女子,纵使才华再高,也救不了薛家的衰败。同样,贾府这棵大树,终究也免不了树倒猢狲散的命运。

作为薛宝钗来说,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她的勇气,也是她的宿命。因为她明知大厦将倾,却也无处可避,无路可逃,只能是尽人事而听天命了。正如王阳明在一首诗中写道: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风林秀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更多文章

  • 清朝灭亡前一群尼泊尔人出现在京城街头,感动万千清朝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尼泊尔战争,清朝对尼泊尔的冷知识,清朝京城

    自公元前6世纪开始,尼泊尔以加德满都山谷为中心,先后出现了基拉特王朝、李查维王朝、玛拉王朝、沙阿王朝等几个朝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尼泊尔与中国有了第一次官方深度交往。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使臣王玄策,带领使团来到印度进行访问,结果此时印度正在发生激烈内战,唐朝使团也遭到攻击,只有王玄

  • 清朝假冒伪劣第一案:嘉庆皇帝吃的人参,将近一半被掺杂使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清两代都搞不定的人参,大清时期的人参,嘉庆年间吉林人参

    这种野生植物就是人参。关外的高山密林中,气候寒凉,是人参生长的乐土,自明朝初中期以后,人参作为药用价值极高的良药,其价值愈来愈受到关内帝王将相、豪绅富户们追逐的新宠,身价倍增。建州女真的历代首领,意识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把大量人参通过边境贸易卖到明朝,从中攫取了丰厚的收入。清朝入关之后,历代皇帝

  • 他武艺精湛,曾是孙中山、宋教仁的保镖,年轻时名震东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初入武道杜心五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他打小聪慧过人,喜欢诗词,父亲也经常秀才到家中与杜心五课谈,大概父亲也希望杜心五将来高中中状元吧。可后来杜心五并没有像父亲想的那样发展,七岁那年,杜心五遇见了武士石彪,向石彪出学习了“飞蝗石”,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武学天赋,投击无不中,小有成就的他也开始对武学产生了浓厚

  • 号称史上最热的乾隆8年夏天?12天热死11400人,走在路上都会热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去避暑,乾隆8年的夏天热死多少人,乾隆的夏天能热到什么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地区在很多天温度都持续在35度几以上,就可被称为一种叫“热浪”的气象灾害。不过这种热的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对此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提出,在公元1900年之前,中国经历过相互交替出现的,四个“温暖季”和四个“寒冷季”。除了我们所说的,乾隆八年的夏天。在这期间还有一个比

  • 林徽因的老师、胡适的好友:她是“头顶中国诸多第一”的民国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胡适林徽因私下关系,林徽因胡适照片,林徽因与胡适在哪个大学

    成长于二十世纪初的陈衡哲,世风传统,她带着造命的使命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身为一代才女培养了林徽因,萧红,冰心等有名的才女,实乃时代的精彩。掌控陈衡哲自己的人生,初识造命陈衡哲,出生于清朝光绪帝时期(公元1890年)江苏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才子,母亲庄曜孚是能与齐白石比肩的国画,书法家。

  • 李鸿章费巨资从德国买武器,原以为是神器,结果成了一堆“废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鸿章买了多少武器,李鸿章怎么发现炮弹是假的,清朝进口德国武器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国内的文化界以及史学界都各有说法,意见不一。部分人比较认同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提出的“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化的三个时期,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表现为自强运动的崛起。二是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表现为制度层面现代化的改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

  • 李鸿章入土不过60年,尸骨被人炸墓挖出,挂在拖拉机后面拖行游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1958年李鸿章的尸骨被挖出,李鸿章死前口述史,李鸿章被挖出尸骨

    爱国将领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林则徐同时期的李鸿章也是为国家生死宁愿牺牲自己利益和名誉的人。李鸿章的名号想来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晚清朝廷的重臣,他曾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伊藤博文也对他赞赏有加。生活在清朝末年,创立北洋水师,提出了“师夷长技

  • 民国头号名媛唐瑛,曾甩宋子文和豪门丈夫:懂得自爱的女人最好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瑛个人简历,旧上海名媛唐瑛照片,民国美女唐瑛

    民国名媛这么多,但这一位才是真正的不得不说。她系出名门,是上海社交圈中的风云人物,是民国时尚界和戏剧界的翘楚。曾经两嫁豪门,却对宋氏家族不屑一顾。她就是唐瑛。011903年,唐瑛在上海出生。她的父亲唐乃安是庚子赔款的第一批留学生,留学德国,也是中国第一个留洋的西医。母亲徐亦蓁是金陵女子大学的第一届毕

  • 李莲英姐姐隐瞒真相,大清灭亡后才敢说,慈禧其实并非病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慈禧死后李莲英还活了多少年,李莲英慈禧谁死得早,慈禧李莲英电视剧

    晚清时期的慈禧,便以其独特的作为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对于她离世的原因,一般都认为是因病而亡,但是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的姐姐却隐瞒了真相,一直到大清灭亡之后才敢公布,慈禧并非因病死亡。 李莲英的姐姐是谁?为什么她会知道呢?究竟又是因何离世呢? 01步步高升,荣升贵妃虽然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普遍较低,

  • 李莲英哪好了,慈禧为何如此宠信他?他难道是假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莲英怎么成慈禧的红人,慈禧为何独宠李莲英50年,慈禧李莲英电视剧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皇宫内院的“八卦”总是格外上心,或多或少,老是有一些深宫内苑的八卦新闻流到民间。慈禧太后作为大清朝末期实际的掌权者,关于她的瓜还真不少。而她与李莲英的关系,也一直被传得神乎其神。 流言止于智者,但流言一旦传开,必然会存在其合理性,否则又怎么能算是“大瓜”,吃瓜群众又怎能尽兴。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