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说“千年难见黄河清”,宋徽宗在位26年黄河10次变清是什么原因

都说“千年难见黄河清”,宋徽宗在位26年黄河10次变清是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241 更新时间:2024/1/16 9:54:01

黄河的水利历史上,经存在过一个非独特的现象:黄河清。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青海,流经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河流切割作用雨水冲刷作用,黄河两岸疏松的土壤泥沙,每年都会大量涌入河道中。而且黄河在陕西境内,汇集了9条支流的水量,每条支流也会把数量惊人的泥沙带入黄河中,致使河水中含泥沙量极高,水色浑浊深黄,有“一瓢河水半瓢沙”,“一石河水六斗沙”之说,“黄河”之名由此而得。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黄河某些河段水质忽然变清的奇观。古人认为,“清属阳,浊属阴”,黄河变清因此被视为一种“祥瑞”和大吉之兆,有“圣人出黄河清”之说。古人认为黄河变清,预示着圣明之君在位,天下太平、万民乐业的盛世降临。武大臣们都会皇帝进献庆贺奏章,皇帝也会昭告天下,视为天大的喜事。

不过,黄河变清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其形成和出现,往往需要多种外在因素和客观条件的碰撞巧合,因此黄河清出现的频率极低,古代有“千年难见黄河清”之说,用以形容黄河变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低概率事件。

但在徽宗在位期间,黄河却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场景。宋徽宗1100年登基,1126年退位,在位26年,黄河水却变清了10次!《宋史》记载,大观元年八月,乾宁军辖区河清,大观二年八月,同州境内河清,十二月陕州境内河清。大观三年正月,陕州常家寨河段变清,二月定国军辖区变清。

政和六年四月、十月、十一月,冀州境内河段三次变清。政和七年正月,冀州枣强县河段变清。宣和元年,岚州河东路河清。极为罕见的黄河清,在宋徽宗时期成了家常便饭,平均不到三年就出现一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都说“圣人出黄河清”,宋徽宗不但不是圣人,还是著名的昏君,黄河为什么格外给他面子?

经过一番仔细研究,专家们最终找到了答案。一是气候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历史记载显示,宋徽宗在位的北宋末期,黄河中上游的陕甘一带多次发生过严重旱灾,由于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也相应减缓,汇入河道的泥沙量也骤然减少,因此出现黄河变清现象。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北宋中后期,黄河多次发生重大水患,导致流向发生重大改变,在中下游地区由东流变成北流。北流途径地带多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河水流速缓慢,导致泥沙大量沉积,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河清现象频发。

第三个原因,则是人为因素。宋徽宗虽然昏庸无道,治国理政一无可取,但他却好大喜功,以圣明之君自居。北宋大臣们抓住他这种心理,为了升官发财,大量上报各种名目、花样繁多的“祥瑞”现象,使得宋徽宗时期成为北宋历史上“祥瑞”最多发的时期。实际上,包括黄河清在内,很大一部分“祥瑞”都是捕风捉影、甚至捏造事实,可信度并不高。种种原因,导致了宋徽宗在位期间的黄河清频发的状况。

参考资料:《宋史》《北宋黄河清现象探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皮甲、重甲、棉甲哪种更好用?明朝士兵这样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棉甲是铁的吗,明朝棉甲裁剪,明朝棉甲和欧洲板甲

    永乐皇帝二次北伐漠北而归说到:“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并逐步演化为现在我们所认知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强硬王朝,引来了愈来愈多人们的注视,也让人们对了这样一个

  • 史上最该平反的奸臣:一代北宋名相,蒙冤9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文:军事帅哥中国历史爱好者都喜欢看《二十四史》。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二十四史》中《宋史》的《奸臣传》就会发现:这《奸臣传》里面的大臣有很多和宋神宗时期的变法有关。比如,蔡京、蔡卞、章惇、王安石等人。然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和宋神宗变法有关的“大宋奸臣”中,除了祸国殃民的蔡京是名副其实的奸臣,其

  • 朱元璋、朱棣为什么都不把皇位传给跟他们更像的朱棣、朱高煦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为什么没有传位给朱高煦,朱元璋是如何评价朱棣的,朱元璋和朱棣谁的功劳更大一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按照一脉相承的“立嫡立长”的原则,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建成作为太子,自然开始处理国家大事,秦王李世民则一直在带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李渊对两个儿子都是喜欢的,因为建成和世民都很有能力,如果说差别的话,就是长幼之别了。估计李渊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自己的爱子之间

  • 朱元璋到底为什么杀功臣?他60岁时说出原因,让人心酸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杀功臣为啥没人反抗,朱元璋最后为什么会杀功臣,朱元璋杀功臣最后都剩下了谁

    中国古代皇帝中,有很多人有过屠戮功臣的经历,但像明朝这样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确实非常罕见。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赐死德庆侯廖永忠,以此为肇始,一直持续到他去世,明朝第一批开国宿将几乎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中屠戮殆尽。人们印象中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朝开国大将,除了早死的

  • 明朝贪官朱大典,生前万人唾骂,死后万人称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大典是朱元璋的后代,明朝朱大典的历史,朱大典战功赫赫仕途不顺

    但天下事无绝对,明朝末年,崇祯手下曾经出过一个声名狼藉的大贪官朱大典,他的别样人生却与众不同,生前曾遭万人唾骂,死后却赢得万人称赞,生前与死后的形象、评价,如有云泥之别,在古代贪官中可谓绝无仅有。朱大典,浙江金华府人。朱大典生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万历四十四年高中丙辰科进士,一身经历万历、泰

  • 明朝被灭时,护卫皇家的锦衣卫,为何没出来救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明锦衣卫最后做了什么,明朝的灭亡和锦衣卫有关系吗,明朝灭亡后锦衣卫都去哪了呢

    以下是锦衣卫为什么不能救大明的原因!1.锦衣卫并不是战斗部队。明初的锦衣卫做的是仪仗工作,说白了就是在举行祭祀、大的仪式的时候拱卫皇家。朱元璋为了巩固皇位,更好地监管大臣,才让锦衣卫成了一个情报机关。而后经过明朝历代皇帝的不断加权,锦衣卫的权力也不断扩大,最终成了一个只听命于皇帝,刑部、大理寺等都无

  • 朱元璋宴请功臣,群臣大喜,为什么刘伯温却指着菜说我们必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不放过晚年刘伯温,刘伯温向朱元璋说义军弊病,朱元璋为刘伯温流泪

    有关朱元璋的料真是太多了,在民间口口相传。朱元璋草根逆袭成皇上,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神。他的故事一个个的传,传得神乎其神,就像真的一样,就像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朱元璋宴请功臣,却从菜谱上做文章,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死。就在大家都沾沾自喜,感觉朱元璋特别有人情味的时候,刘伯温通过菜品的名字就看出了杀气,真

  • 唐朝农民的一种农具,成了宋朝的护国“神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宋朝大型铁农具有哪些,唐朝出现的新的农具有哪些图解

    北宋建立初期,在广西与交趾交界处的广源州,盘踞着一个实力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侬姓家族。北宋庆历年间,侬家大权传到侬智高手里。侬智高有胆有识,精明狡黠,野心勃勃称霸一方,周旋在宋朝与交趾之间反复无常,妄图在广源州一带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宋仁宗庆历八年,侬智高与交趾决裂,发生激烈军事冲突。为了寻求靠山和

  • 靖康之耻中的韦太后到底有多惨?高宗是如何迎回韦太后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韦崇广和韦小令,靖康之耻里面的韦太后,靖康之变韦太后嫁给了谁

    韦太后出身贫寒,被选入宫中后,开始是宋徽宗宠妃郑氏(显肃皇后)的侍女。由于与一同服侍郑皇后的侍女乔贵妃乔氏关系好,在乔氏得到徽宗的青睐后,并封为贵妃后,又向徽宗推荐了韦氏,韦氏才为徽宗生下了儿子赵构,就是后来的宋高宗。但是韦氏并不受宠。《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韦贤妃,开封人,高宗母也。初入

  • 刘伯温死前对朱元璋说了什么?导致朱元璋怒杀3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伯温临死前对朱元璋说了什么,为啥朱元璋要害死刘伯温,刘伯温为什么被朱元璋杀害

    在书香门第熏陶下长大的刘基,满腹经纶,才学过人。与他的祖辈父辈不同的是,刘基不甘心做一个安贫乐道寂寂无闻的腐儒,而是胸怀天下,慨然有济世安民之志向。然而,元朝的官吏场中当时已经是一滩污泥浊水,臭不可闻,根本没有刘基这样的真君子的立身之地。1333年,22岁的刘基风华正茂,在元朝举行的科举考试中金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