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为修复墓地不剪发,儿子因守墓去世

袁崇焕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为修复墓地不剪发,儿子因守墓去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131 更新时间:2024/2/17 21:35:36

佘幼芝以及自己的先辈默默无闻为英雄袁崇焕守墓,他们不图名利,只为先祖的一句承诺,

“终身不做官,不回广东老家,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

从1630年开始,到2020年,为了先祖这个承诺,佘家人一辈又一辈,他们一代又一代,就像是接力一般,风里来雨里去,为袁将军守墓一直守了390年。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期间,崇祯皇帝在位时,抗击后金、保卫大明朝的著名英雄。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一说为广西藤县人),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

袁崇焕进士出身,曾任邵武知县、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取得多次大胜,比如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

后来,因为佞臣魏忠贤从中作乱,袁崇焕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乃辞官还乡,后来崇祯皇上继位之后,袁崇焕重新上任。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带领大军在与皇太极带领的部队对决时,取得了初步胜利,解了京师之围。但是,皇太极使用离间计,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

袁崇焕

袁崇焕被诬陷成了罪臣,被判处极刑,被凌迟处死,没收家产,家人被流流三千里。袁崇焕之死成为千古冤案,令人们唏嘘不已。对朝廷忠贞不已的大功臣,竟然被诬陷为投敌叛国的奸臣,英雄死不瞑目。

袁崇焕死的非常凄惨,不但遭受了凌迟极刑,而且不明真相的百姓都向他吐唾沫,都要咬下他一口肉来,以解心头之恨。

而袁崇焕的部下对袁崇焕的忠心,自然没有怀疑,所以对袁大将军的死非常痛心。袁崇焕部下的一名谋士名叫佘明德,他趁着夜色,冒着全家被灭门的风险,把袁崇焕在城楼上挂着的头颅偷出来,埋在了自家的院子里,真可谓是“冒死葬忠魂”。

佘幼芝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佘明德嘱咐后人,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他被人们称为佘义士。

说来也怪,佘家人390年来为袁崇焕守墓,从第1代开始一直到第17代,代代单传,也像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保佑着佘家每代人中都有男丁一样。

而佘家的院子就在北京崇文区第五十九中学校园附近。后来,后人为袁崇焕修建了祠堂,里面有一大一小两个墓,大墓碑上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旁边的是佘明德之墓,立着一块无字碑。

袁崇焕之墓

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大量迁移城内墓地,佘家人四处奔走,再加上李济深、柳亚子等人给主席写信。最后,袁崇焕的墓能得以保全。

"文革"期间,袁崇焕的墓没能幸免,遭到了严重破坏。袁崇焕的墓碑和祠堂已经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或许有人说为袁崇焕守墓的17代人不是代代都有男丁吗?怎么传到了女子佘幼芝的手里。原来,就是因为佘幼芝的哥哥在文革中不堪重负,带着一家人离开了,同时也奉劝妹妹一起离开。

但是,佘幼芝和爱人却选择了留下来,他们不想祖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的事就断送在自己这一代人的手里。

祭奠袁崇焕将军

文革结束后,余幼芝一家四处奔走呼吁,请求重修袁墓,并发誓∶

“一天未修复袁墓,一天不剪头发。”

不但是佘幼芝和爱人有为袁崇焕守墓的心结,他的儿女焦平和焦颖也表态,等到父母百年之后,自己也会成为第18代守墓人。

而佘幼芝的爱人焦老师对守墓人要求更高,他说,

“守墓不仅仅是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把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接下去,教育后人。”

袁崇焕祠堂

1992年,袁崇焕的墓修葺一新,对外开放,在清明节这一天,一大批人去祭奠袁崇焕。而佘幼芝也剪去了自己蓄了十几年的头发,痛哭不已。佘幼芝的哭,一是感激,为的是袁崇焕将军的墓地修缮一新;二是激动,自己和先辈的心血没有白费,有那么多人的记得袁将军,来祭奠袁将军。

2002年,因为政府修路,佘幼芝一家眼含热泪,不得不搬离了祖祖辈辈为袁崇焕守墓的老房子。

2003年,佘幼芝的儿子焦平在南下为袁崇焕守衣冠冢的路上遭遇车祸身亡。可怜佘幼芝夫妻白发人送黑发人,她把儿子葬在了袁崇焕的墓旁,让他和自己的先祖一起守护着袁将军。

更多文章

  • 清朝靠一种“秘密”武器战胜明朝,为何故意从史书中抹去它的踪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努尔哈赤一方的综合实力,无论经济发展程度、疆域面积、人口数量、军队数量等各项硬指标,都远逊于明朝,从表面上看,努尔哈赤此举无异于自不量力,以卵击石。但令人愕然不解的是,看似弱小的清朝,在明清战争中却完全占据上风,自始至终牢牢掌控主动权。而貌似强大的明朝,在清朝八旗兵的进攻下连吃败仗,丢城失地。在

  • 都说“千年难见黄河清”,宋徽宗在位26年黄河10次变清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黄河的水利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黄河清。众所周知,黄河发源于青海,流经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河流切割作用和雨水冲刷作用,黄河两岸疏松的土壤泥沙,每年都会大量涌入河道中。而且黄河在陕西境内,汇集了9条支流的水量,每条支流也会把数量惊人的泥沙带入黄河中,致使河水中含泥沙量极高,水色浑浊深

  • 皮甲、重甲、棉甲哪种更好用?明朝士兵这样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棉甲是铁的吗,明朝棉甲裁剪,明朝棉甲和欧洲板甲

    永乐皇帝二次北伐漠北而归说到:“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并逐步演化为现在我们所认知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强硬王朝,引来了愈来愈多人们的注视,也让人们对了这样一个

  • 史上最该平反的奸臣:一代北宋名相,蒙冤9个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文:军事帅哥中国历史爱好者都喜欢看《二十四史》。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二十四史》中《宋史》的《奸臣传》就会发现:这《奸臣传》里面的大臣有很多和宋神宗时期的变法有关。比如,蔡京、蔡卞、章惇、王安石等人。然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和宋神宗变法有关的“大宋奸臣”中,除了祸国殃民的蔡京是名副其实的奸臣,其

  • 朱元璋、朱棣为什么都不把皇位传给跟他们更像的朱棣、朱高煦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为什么没有传位给朱高煦,朱元璋是如何评价朱棣的,朱元璋和朱棣谁的功劳更大一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按照一脉相承的“立嫡立长”的原则,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建成作为太子,自然开始处理国家大事,秦王李世民则一直在带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李渊对两个儿子都是喜欢的,因为建成和世民都很有能力,如果说差别的话,就是长幼之别了。估计李渊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自己的爱子之间

  • 朱元璋到底为什么杀功臣?他60岁时说出原因,让人心酸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杀功臣为啥没人反抗,朱元璋最后为什么会杀功臣,朱元璋杀功臣最后都剩下了谁

    中国古代皇帝中,有很多人有过屠戮功臣的经历,但像明朝这样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确实非常罕见。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赐死德庆侯廖永忠,以此为肇始,一直持续到他去世,明朝第一批开国宿将几乎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中屠戮殆尽。人们印象中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朝开国大将,除了早死的

  • 明朝贪官朱大典,生前万人唾骂,死后万人称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大典是朱元璋的后代,明朝朱大典的历史,朱大典战功赫赫仕途不顺

    但天下事无绝对,明朝末年,崇祯手下曾经出过一个声名狼藉的大贪官朱大典,他的别样人生却与众不同,生前曾遭万人唾骂,死后却赢得万人称赞,生前与死后的形象、评价,如有云泥之别,在古代贪官中可谓绝无仅有。朱大典,浙江金华府人。朱大典生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万历四十四年高中丙辰科进士,一身经历万历、泰

  • 明朝被灭时,护卫皇家的锦衣卫,为何没出来救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大明锦衣卫最后做了什么,明朝的灭亡和锦衣卫有关系吗,明朝灭亡后锦衣卫都去哪了呢

    以下是锦衣卫为什么不能救大明的原因!1.锦衣卫并不是战斗部队。明初的锦衣卫做的是仪仗工作,说白了就是在举行祭祀、大的仪式的时候拱卫皇家。朱元璋为了巩固皇位,更好地监管大臣,才让锦衣卫成了一个情报机关。而后经过明朝历代皇帝的不断加权,锦衣卫的权力也不断扩大,最终成了一个只听命于皇帝,刑部、大理寺等都无

  • 朱元璋宴请功臣,群臣大喜,为什么刘伯温却指着菜说我们必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不放过晚年刘伯温,刘伯温向朱元璋说义军弊病,朱元璋为刘伯温流泪

    有关朱元璋的料真是太多了,在民间口口相传。朱元璋草根逆袭成皇上,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神。他的故事一个个的传,传得神乎其神,就像真的一样,就像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朱元璋宴请功臣,却从菜谱上做文章,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死。就在大家都沾沾自喜,感觉朱元璋特别有人情味的时候,刘伯温通过菜品的名字就看出了杀气,真

  • 唐朝农民的一种农具,成了宋朝的护国“神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宋朝大型铁农具有哪些,唐朝出现的新的农具有哪些图解

    北宋建立初期,在广西与交趾交界处的广源州,盘踞着一个实力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侬姓家族。北宋庆历年间,侬家大权传到侬智高手里。侬智高有胆有识,精明狡黠,野心勃勃称霸一方,周旋在宋朝与交趾之间反复无常,妄图在广源州一带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宋仁宗庆历八年,侬智高与交趾决裂,发生激烈军事冲突。为了寻求靠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