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幼芝以及自己的先辈默默无闻为英雄袁崇焕守墓,他们不图名利,只为先祖的一句承诺,
“终身不做官,不回广东老家,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
从1630年开始,到2020年,为了先祖这个承诺,佘家人一辈又一辈,他们一代又一代,就像是接力一般,风里来雨里去,为袁将军守墓一直守了390年。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期间,崇祯皇帝在位时,抗击后金、保卫大明朝的著名英雄。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广州府东莞县人(一说为广西藤县人),明末抗清名将,爱国将领。
袁崇焕进士出身,曾任邵武知县、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取得多次大胜,比如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
后来,因为佞臣魏忠贤从中作乱,袁崇焕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乃辞官还乡,后来崇祯皇上继位之后,袁崇焕重新上任。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带领大军在与皇太极带领的部队对决时,取得了初步胜利,解了京师之围。但是,皇太极使用离间计,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
袁崇焕
袁崇焕被诬陷成了罪臣,被判处极刑,被凌迟处死,没收家产,家人被流流三千里。袁崇焕之死成为千古冤案,令人们唏嘘不已。对朝廷忠贞不已的大功臣,竟然被诬陷为投敌叛国的奸臣,英雄死不瞑目。
袁崇焕死的非常凄惨,不但遭受了凌迟极刑,而且不明真相的百姓都向他吐唾沫,都要咬下他一口肉来,以解心头之恨。
而袁崇焕的部下对袁崇焕的忠心,自然没有怀疑,所以对袁大将军的死非常痛心。袁崇焕部下的一名谋士名叫佘明德,他趁着夜色,冒着全家被灭门的风险,把袁崇焕在城楼上挂着的头颅偷出来,埋在了自家的院子里,真可谓是“冒死葬忠魂”。
佘幼芝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佘明德嘱咐后人,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他被人们称为佘义士。
说来也怪,佘家人390年来为袁崇焕守墓,从第1代开始一直到第17代,代代单传,也像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保佑着佘家每代人中都有男丁一样。
而佘家的院子就在北京崇文区第五十九中学校园附近。后来,后人为袁崇焕修建了祠堂,里面有一大一小两个墓,大墓碑上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旁边的是佘明德之墓,立着一块无字碑。
袁崇焕之墓
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大量迁移城内墓地,佘家人四处奔走,再加上李济深、柳亚子等人给主席写信。最后,袁崇焕的墓能得以保全。
"文革"期间,袁崇焕的墓没能幸免,遭到了严重破坏。袁崇焕的墓碑和祠堂已经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或许有人说为袁崇焕守墓的17代人不是代代都有男丁吗?怎么传到了女子佘幼芝的手里。原来,就是因为佘幼芝的哥哥在文革中不堪重负,带着一家人离开了,同时也奉劝妹妹一起离开。
但是,佘幼芝和爱人却选择了留下来,他们不想祖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的事就断送在自己这一代人的手里。
祭奠袁崇焕将军
文革结束后,余幼芝一家四处奔走呼吁,请求重修袁墓,并发誓∶
“一天未修复袁墓,一天不剪头发。”
不但是佘幼芝和爱人有为袁崇焕守墓的心结,他的儿女焦平和焦颖也表态,等到父母百年之后,自己也会成为第18代守墓人。
而佘幼芝的爱人焦老师对守墓人要求更高,他说,
“守墓不仅仅是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把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接下去,教育后人。”
袁崇焕祠堂
1992年,袁崇焕的墓修葺一新,对外开放,在清明节这一天,一大批人去祭奠袁崇焕。而佘幼芝也剪去了自己蓄了十几年的头发,痛哭不已。佘幼芝的哭,一是感激,为的是袁崇焕将军的墓地修缮一新;二是激动,自己和先辈的心血没有白费,有那么多人的记得袁将军,来祭奠袁将军。
2002年,因为政府修路,佘幼芝一家眼含热泪,不得不搬离了祖祖辈辈为袁崇焕守墓的老房子。
2003年,佘幼芝的儿子焦平在南下为袁崇焕守衣冠冢的路上遭遇车祸身亡。可怜佘幼芝夫妻白发人送黑发人,她把儿子葬在了袁崇焕的墓旁,让他和自己的先祖一起守护着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