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慈禧太后也曾做过有意思的一首诗,这首诗歌与她的“人设”截然相反。曾经,或许你的父母经常挂在嘴边,但却不知道是慈禧太后写的。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故事。
出身低微的女人
清朝时期,有很严格的等级制度,内外有别、尊卑有序,除了皇族以外,其余的人都可以说是“奴才”。在奴才之中,也分有一定的等级,满清贵族的八旗子弟为第一等级,其余的满蒙族人为第二等级......
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选秀制度”。满洲贵族从崛起那一日起,就一直实行满蒙联姻,满清皇帝的很多女人都是从“满蒙八旗”中选来的。
地位高的人便能很轻松地获得皇帝的信赖,出身低的人便很难有出头之日,不过有一些人总会成为“例外”,慈禧太后就是“例外”中的一个。
大约在咸丰二年的时候,叶赫那拉氏进宫选秀,她被咸丰帝看中,赐号兰贵人。“贵人”这个称号在清宫中并不高,属于“下三等”的吧,可见慈禧太后的起点很低。
不过,慈禧太后却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她通过种种运作,逐渐成为了后宫人缘最好的女人,还搭上了慈禧皇后这条线,进而受到了咸丰皇帝的关注,有了沐浴皇恩的机会。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的运气是真好,在此期间她怀上了咸丰皇帝的孩子,两年后生下儿子同治皇帝,被晋封为懿妃,后来有成为了“贵妃”。
咸丰执政后期,大清朝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咸丰皇帝也是操碎了心。最终,在无尽的不甘中他去世了,将大清朝托付给了两个女人、8位辅政大臣。
有意思的是,慈禧与慈安是一伙的,而后慈禧太后又除掉了8位辅政大臣的权力。一时间,她成为了大清朝最尊贵的人,主导着整个大清朝的方向与未来。
慈禧天后的奢靡生活
只是,慈禧太后并不是吕雉、武则天那样有大智慧的人,她虽然聪明,但也只是小女人那样的聪明,不为朝廷、天下谋福利,只为自己谋利益。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候,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明知前方战事紧张,慈禧还不顾大臣阻拦,勒令户部拨款购置寿宴所需物品。这件事情也导致了北洋海军军费不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整个北洋海军覆灭。
在生活上,慈禧太后是相当奢靡的,耗费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供自己享受,“吃喝拉撒”四个方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她做不到的。
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时,因为改革触碰了慈禧太后的利益,她便从中阻挠,导致了这两场革新运动的失利。也正是因为如此,慈禧太后的名声很不好,至今依然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像这样的慈禧太后,她却在人生晚年做了一首诗,甚至还流传到了现在,时不时还能听到父母说两句,多少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慈禧太后的诗句
上述咱们曾提到,慈禧太后虽然出生在八旗世家,但是地位并不是很高,父亲没有什么背景,母亲也没有豪门关系。可以说,慈禧太后能够走到当时那么地步,除了她自己的努力,还有其父母小时候的教导。
慈禧十几岁便进入了皇宫,可以说很小就离开了父母,同时皇宫也不是随便能够进出的,自从之后她就很难见到自己的父母,心中的思念之情想必也曾积压不少。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虽然成为了辅政太后,有权力随时进出皇宫,但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处处提防、随时准备权力斗争,也没有时间去看望父母了。
俗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慈禧太后的年龄不断增加,她父母的光华也在不但地消失,一点点来到了70岁的光阴。
慈禧太后的母亲过七十大寿的时候,慈禧太后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回去,可远在宫中的她依旧非常的惦记。为此,慈禧太后不仅让身边的太监、侍卫送去了很多的礼物,还顺便带去了自己的“关心”。
这种“关心”是一首诗,诗词是这么写的:“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囊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简单却又充满着感情。
撇开慈禧本身的作为不谈,这首诗歌相当的有感情,短短28个字,表达了她对母亲的一种感恩,还有不能亲自为母亲祝寿的一种愧疚与歉意。
如今,这首诗歌虽然过去了几百年,但是依然被后人所称道。尤其是诗歌的后两句,慷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更是被父母常常挂在嘴边,以教育孩子。
有时候在孩子远行的时候,还会表达对儿女的不放心,以及深深的牵挂之情。28个字虽然辞藻不算华丽,但感情却是至真至诚,难怪能流传至今。
可是,如果将这首诗歌与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就有点让人“鄙夷”了。为何会这么说呢?对于《悯农》这一首诗歌想必大家都清楚,从小我们就开始背诵。
这首诗歌教育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份劳动,要做到勤俭节约,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然而,长大之后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李绅其实是一个奢靡不堪的人,他的为人与诗的意思南辕北辙。
从某个角度来说,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一边搜刮着民脂民膏,破坏着老百姓的家庭,一边有写着这样的诗歌,不仅很难让人信服,反而还让人鄙视。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大家都知道这一首诗,却不愿提及这一首诗的作者,毕竟两者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