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慈禧曾写过一首诗,第三句、第四句常被人挂在嘴边

慈禧曾写过一首诗,第三句、第四句常被人挂在嘴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867 更新时间:2023/12/18 2:58:32

不过,慈禧太后也曾做过有意思的一首诗,这首诗歌与她的“人设”截然相反。曾经,或许你的父母经常挂在嘴边,但却不知道是慈禧太后写的。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故事。

出身低微的女人

清朝时期,有很严格的等级制度,内外有别、尊卑有序,除了皇族以外,其余的人都可以说是“奴才”。在奴才之中,也分有一定的等级,满清贵族的八旗子弟为第一等级,其余的满蒙族人为第二等级......

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选秀制度”。满洲贵族从崛起那一日起,就一直实行满蒙联姻,满清皇帝的很多女人都是从“满蒙八旗”中选来的。

地位高的人便能很轻松地获得皇帝的信赖,出身低的人便很难有出头之日,不过有一些人总会成为“例外”,慈禧太后就是“例外”中的一个。

大约在咸丰二年的时候,叶赫那拉氏进宫选秀,她被咸丰帝看中,赐号兰贵人。“贵人”这个称号在清宫中并不高,属于“下三等”的吧,可见慈禧太后的起点很低。

不过,慈禧太后却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她通过种种运作,逐渐成为了后宫人缘最好的女人,还搭上了慈禧皇后这条线,进而受到了咸丰皇帝的关注,有了沐浴皇恩的机会。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的运气是真好,在此期间她怀上了咸丰皇帝的孩子,两年后生下儿子同治皇帝,被晋封为懿妃,后来有成为了“贵妃”。

咸丰执政后期,大清朝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咸丰皇帝也是操碎了心。最终,在无尽的不甘中他去世了,将大清朝托付给了两个女人、8位辅政大臣。

有意思的是,慈禧与慈安是一伙的,而后慈禧太后又除掉了8位辅政大臣的权力。一时间,她成为了大清朝最尊贵的人,主导着整个大清朝的方向与未来。

慈禧天后的奢靡生活

只是,慈禧太后并不是吕雉武则天那样有大智慧的人,她虽然聪明,但也只是小女人那样的聪明,不为朝廷、天下谋福利,只为自己谋利益。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候,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明知前方战事紧张,慈禧还不顾大臣阻拦,勒令户部拨款购置寿宴所需物品。这件事情也导致了北洋海军军费不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整个北洋海军覆灭。

在生活上,慈禧太后是相当奢靡的,耗费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供自己享受,“吃喝拉撒”四个方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她做不到的。

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时,因为改革触碰了慈禧太后的利益,她便从中阻挠,导致了这两场革新运动的失利。也正是因为如此,慈禧太后的名声很不好,至今依然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像这样的慈禧太后,她却在人生晚年做了一首诗,甚至还流传到了现在,时不时还能听到父母说两句,多少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慈禧太后的诗句

上述咱们曾提到,慈禧太后虽然出生在八旗世家,但是地位并不是很高,父亲没有什么背景,母亲也没有豪门关系。可以说,慈禧太后能够走到当时那么地步,除了她自己的努力,还有其父母小时候的教导。

慈禧十几岁便进入了皇宫,可以说很小就离开了父母,同时皇宫也不是随便能够进出的,自从之后她就很难见到自己的父母,心中的思念之情想必也曾积压不少。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虽然成为了辅政太后,有权力随时进出皇宫,但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处处提防、随时准备权力斗争,也没有时间去看望父母了。

俗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慈禧太后的年龄不断增加,她父母的光华也在不但地消失,一点点来到了70岁的光阴。

慈禧太后的母亲过七十大寿的时候,慈禧太后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回去,可远在宫中的她依旧非常的惦记。为此,慈禧太后不仅让身边的太监、侍卫送去了很多的礼物,还顺便带去了自己的“关心”。

这种“关心”是一首诗,诗词是这么写的:“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囊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简单却又充满着感情。

撇开慈禧本身的作为不谈,这首诗歌相当的有感情,短短28个字,表达了她对母亲的一种感恩,还有不能亲自为母亲祝寿的一种愧疚与歉意。

如今,这首诗歌虽然过去了几百年,但是依然被后人所称道。尤其是诗歌的后两句,慷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更是被父母常常挂在嘴边,以教育孩子。

有时候在孩子远行的时候,还会表达对儿女的不放心,以及深深的牵挂之情。28个字虽然辞藻不算华丽,但感情却是至真至诚,难怪能流传至今。

可是,如果将这首诗歌与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就有点让人“鄙夷”了。为何会这么说呢?对于《悯农》这一首诗歌想必大家都清楚,从小我们就开始背诵。

这首诗歌教育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份劳动,要做到勤俭节约,这样才是一个好孩子。然而,长大之后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李绅其实是一个奢靡不堪的人,他的为人与诗的意思南辕北辙。

从某个角度来说,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一边搜刮着民脂民膏,破坏着老百姓的家庭,一边有写着这样的诗歌,不仅很难让人信服,反而还让人鄙视。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大家都知道这一首诗,却不愿提及这一首诗的作者,毕竟两者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更多文章

  • 慈禧晚年,深夜召戏子入宫,第二天戏子被太监抬出宫门,奄奄一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慈禧18岁真实长相,戏子与慈禧,慈禧最后一次入殓

    慈禧与武则天在我国的历史上,真正登上过政坛的女人有很多,但非常著名的却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唐盛世时的武则天,另一个就是在现代饱受骂名的慈禧。两者虽然都在史书上留下了名,但是却留下了完全不一样的评价,首先作为我国历史上真真正正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能力是真真正正可以说的上是巾帼不让须眉。甚至于,在某些杀

  • 慈禧寡居期间,召一男子到房里弹琴,事后为了保命,男子连夜出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慈禧守寡后召一男子弹琴,慈禧18岁真实长相,琴师为慈禧弹琴

    其中,有一部分甚至违反了我们的常识,在这些荒诞又奇特的事件之中,有关慈禧的事情占了一大部分。慈禧太后慈禧的政治生涯始于1875年,这一年咸丰帝驾崩,而慈禧已经四十多岁了。作为中国最后一位拥有极大权力的女性,在历史之中慈禧太后的名声并不算太好。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女性,在清朝明争暗斗的宫廷之中,到底是如

  • 康熙去世后,如果皇位传给他,大清朝很有可能更强,西方也不敢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康熙传位给谁清朝会强大,康熙临死前的传位,正史中康熙到底把皇位传给了谁

    这一制度在封建时代,起到了维系宗法继承,维护社会纲常稳定运行的重要作用。但是制度终究是制度,在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里,这个法则是阻挡不了野心勃勃之人对于皇权的觊觎和追求的。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像斯芬克斯之谜一般,横亘在天子一族中,使父子反目,手足相残,左右着王朝的兴衰更迭。康熙年间“九子夺嫡”便是最著名的

  • 张之洞的汉阳造究竟有多厉害?生产的数量,连起来能绕地球2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揭秘汉阳造,中国的汉阳造有多厉害,现实中的汉阳造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经验,修固边防、加固长城,抵挡外族的入侵。在沿海地区关闭各口岸,减少跟外国人的联系,只留了很小的口岸跟外国人通商。这样一来,外国人没有机会来抢占中国的地盘,保证了清朝统治的完整性。可是,后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彻底让清政府认识到,闭关锁国已经不可行了。国家的城墙再坚固,也挡不住八国联军

  • 康熙驾崩当天,随侍60多年的心腹之臣被杀,雍正究竟发现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康熙驾崩雍正处死谁,康熙死前给雍正耍了一个阴谋,康熙死时雍正掌握了多少兵权

    康熙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将清朝的疆域推向了历史的巅峰。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康熙能够成就这么大的功劳,也少不了一些人的帮助,比如周培公、姚启圣等。然而,在这些人中,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人物,比如太监赵昌。他曾是康熙皇帝的心腹,与康熙共事六十余载,忠心耿

  • 康熙祭拜孔子时,看见碑文迟迟不跪,大臣遮住一个字,他立刻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康熙为孔子题字,康熙到孔子墓前迟迟不下跪,康熙为什么不给孔子下跪

    关于这位皇帝,其实很多人都是从各类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对这个皇帝的政绩也大致有所了解,但似乎他的趣闻轶事更加吸引人。比如,曾经康熙来到孔子墓前祭拜,结果看见碑文后却迟迟不跪。此时,有一个聪明的大臣遮住了一个字后,他立刻下跪了,这是为何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康熙和孔子的趣闻轶事。康熙与孔子一说起孔子和

  • 康熙擒鳌拜时,为何要用一群孩子而不用大内高手?这一选择很睿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康熙智擒鳌拜是真的吗,康熙智擒鳌拜始末,康熙晚年时为何会后悔擒鳌拜

    康熙也不负孝庄太皇太后的期望,他每天不知疲倦地学习甚至学到咳血,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康熙登基成为了大清皇帝。可康熙满腔宏图之志却不敢有所作为,因为当时的整个满清朝堂都被鳌拜控制,而鳌拜也对清朝皇位觊觎已久。但康熙天资聪颖,他竟然设计派了一群孩子降服鳌拜,最后成功将鳌拜生擒。满清大内高手不敢说是江湖顶

  • 雍正王朝:康熙帝究竟何时下定决心,立皇四子胤禛为皇位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雍正王朝康熙传位给谁,雍正王朝里面康熙到底传位给了谁,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封四个亲王

    那么,根据影视剧中的演绎,康熙皇帝究竟何时下定决心,将皇四子胤禛确定为皇位继承人呢?首先,在太子胤礽第一次因花钱买命、宫闱丑事、被陷害兵变等原因被废黜太子之位之前,皇四子胤禛并未真正进入康熙皇帝选择皇储的选项之中,最多只是对胤禛用心办事、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的态度和做法比较赞赏和认同。有这样一个宁做“

  • 马谡临死前大喊8个字,诸葛亮听后心如死灰,蜀中大将个个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马谡临死前说的话,诸葛亮怎么评价马谡的,谁临死前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得重用

    公元228年,诸葛亮得知魏将曹休败走,魏军退守东南,关中正是空虚,所以想要趁虚而入,一举北伐。于是在安稳南部的势力之后,诸葛亮发动了生平的第一次北伐。曹睿不可能想到,诸葛亮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北伐。在选人的会议上,诸葛亮力排众议,一意孤行让马谡去守街亭,一众大将虽有怨言,但是军令难违。马谡自认为谋略过人

  • 项羽并非不肯过江东,而是不能过江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项羽应该过江东还是不过江东,怎么看待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不肯过江东小故事

    所谓“王不过霸”,楚霸王项羽是人们心中的盖世英雄,他的英姿飒爽,他的力拔山河,他的驰骋沙场,他的争霸天下,都是万世瞻仰的丰碑,而他最后的乌江自刎、英雄气短也成了经久不衰的话题,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被刘邦军队追赶,逃至乌江,乌江亭长对项羽说:“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