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官爵威命”是一种唐朝朝廷授予北方藩镇势力的一种爵位称号,在李德裕看来,“官爵威命”是对河朔藩镇的一种认可,也就是说河朔藩镇虽然有军事实力,但是他们却达不到自立门户的政治能力,还是要依靠唐朝朝廷的认可。
但是根据真实的唐朝官爵威命和河朔藩镇的关系来看,仅仅是这样的一种解释是有些言过其实的,官爵威命虽然是朝廷授予的一种官爵称号,但是不能代表官爵威命就是藩镇势力唯一的依靠。
而李德裕对于河朔藩镇需要依靠官爵威命政策的解读也有一定的原因,那就是这句话要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理解那就是合理的,是符合真实情况的。
因此评判官爵威命的作用是需要从多方面考虑的,第一点是要考虑具体的社会环境,第二点是要考虑官爵威命对于河朔藩镇到底是有什么作用,以及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一、唐朝的官爵威命与河朔藩镇之间的关系要在具体的情形下理解
上述提到了李德裕的话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是有代表性的,因为这段话主要体现出来的就是藩镇对于朝廷具有游离性的同时又非常有依赖性,这是两种非常矛盾的特点,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河朔藩镇并不能表面的解读。
游离性是在于藩镇一直都有自己的政治权利形式,与中央的关系也十分的微妙,时而臣服时而反抗,依赖性则是藩镇政权的合法性是要根据中央朝廷授予,所以说河朔藩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手段。
李德裕的这段话有一个历史背景,那就是当时的朝廷正处于讨伐昭义刘稹的关键时期,由此可想而知,李德裕的这些“官爵威命,河朔藩镇”本身就带有一种安定军心的作用。
其实除了要对敌人进行军事有效攻击之外,还要有精神攻击,李德裕提出了河朔藩镇,并且强调官爵威命对河朔藩镇的重要性就是为了体现中央朝廷对于藩镇政权合法性的重要。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种,一个是增强自己军队的士气,另一个就是对于藩镇势力有一定的威慑力,也有利于拉拢河朔强藩的投诚,对此史料记载为:
“李载义在幽州,为国家尽忠平沧景,及为军中所逐,不失作节度使,后镇太原,位至宰相。杨志诚遗大将遮敕使马求官,及为军中所逐,朝廷竟不赦其罪。”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为了列举官爵威命对于河朔藩镇政权重要性的两个案例,但是从这段史料中能够看出的并不是官爵威命对于安抚军情有太大的效果,反而是表现出了对中央朝廷尽忠职守的河朔藩将最后一定会受到朝廷的庇佑。
也就是说对中央朝廷中心的河朔藩将如果在战争中不幸失利,无法达到安定军情的时候,也可以选择逃回朝廷,朝廷也不会处罚他们,甚至会保留他们的官职。
另外根据其他史料可以得出,唐朝时期对于藩镇的态度是非常灵活多变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由此可以得出关于“官爵威命,河朔藩镇”在很大程度上是唐朝朝廷单方面的态度。
一方面唐朝朝廷希望能够以这种官爵威命的方式震慑和拉拢藩镇强将为自己所用,另一方面唐朝朝廷对藩镇强将有没有做太多维护藩镇强将的行为,也就是说唐朝的出发点都是自身的利益为主。
所以“不能自立”也就有了清晰的解释,李德裕代表的唐朝朝廷,对藩镇强调藩镇脱离了中央朝廷是无法自立的,意在警告和拉拢藩镇,也是一种对外的宣传作用。
因此以下就将从河朔藩镇的具体性质以及官爵威命对河朔藩镇的具体用作,官爵威命政策的本质问题入手,探讨官爵威命与河朔藩镇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二、唐朝官爵威命对河朔藩镇有什么具体的现实作用
官爵威命是唐朝中央提出的一种政治手段,那么就代表官爵威命是代表了朝廷的利益,最终的获利方必然也是中央朝廷,因此探究河朔藩镇的作用就要从唐朝中央朝廷出发。
首先就是官爵威命具有很好的“边际积极作用”,也就是说官爵威命政策的提出对于唐朝的边际发展是有很大的贡献的,最重要的就是促进了唐朝与藩镇的关系,可以说是双赢的一个政策。
对于唐朝来说,官爵威命首先就为自己聚拢了大量的军队和人才将领,官爵威命这一政策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那就是要有一定规模的军队,或者说有一定规模势力的藩镇将领,才有资格享受官爵威命的政策。
再有就是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必然会需要一个中心人物来统领,这个时候藩镇的中心统领就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而唐朝朝廷聚拢了这些将领,就会使得自身的力量不断地增强,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国家实力。
对藩镇来说,官爵威命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朝廷授予,在史料记载中有很多“以打促谈”的情况,也就是说有很多藩镇将领通过强硬的手段获取了唐朝朝廷的官爵威命。
这种情况并不是朝廷主动授予的,而是藩镇强硬要来的,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上述李德裕所言“不能自立”而官爵威命是不符合的,所以说官爵威命需要放在具体的情景下才能符合史实。
藩镇将领之所以会“以打促谈”其实就是因为获得一种更加正统的身份,而且官爵威命也被认为是藩帅登位之前最为重要的一个条件之一,因此情形获得官爵威命也就不难理解。
再有第二个就是官爵威命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上述提到官爵威命对唐朝来说是一种维护边际关系和拉拢人才的手段,但是同样的只有官爵威命的藩帅才能够获得非常正统的身份,而这个正统的身份对藩帅来说是维护自己合法性和社会声望的重要影响因素。
于是很多藩帅为了这个所谓的正统的合法的身份,就会产生纷争,纷争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战争,比如说上述提到的“以打促谈”就是藩帅为了获得官爵威命而引发的新的社会隐患,而这一点又是唐朝最不希望的后果。
还有一点就是藩镇一般都是远离朝廷的,那么朝廷对他们的管理必然也是松散的,因此很有可能会造成藩镇势力出现双面说法的情况,对外为了获取身份归顺朝廷,但是在对内的政策中,又脱离朝廷统治,这也是完成朝廷与藩镇矛盾的一大原因。
所以说官爵威命是一把双刃剑,一边为朝廷带来了人才和边际积极作用,使得唐朝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又促进了藩镇两面说法的情况,为唐朝埋下了隐患。
三、唐朝的官爵威命本质上来说是对河朔藩镇统治的政治软力量
官爵威命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政治软力量,对于藩镇问题的解决一直是各个朝代不断进行的任务,但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国力大大下降,因此很难再去用武力镇压藩镇的势力,所以说官爵威命对唐朝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政治手段。
从两方面来说第一点就是唐朝没有了足够的精力去对付藩镇势力,另一个就是唐朝也非常需要增加自己的军事实力,而藩镇势力的内部也存在着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对于唐朝既依赖又非常不服。
所以说官爵威命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产生的,不但解决了唐朝急需解决的边境问题,也为藩镇势力提供了很好的政治支持,维护了藩帅的正统身份。
因此非常好地解释了河朔藩镇对唐朝有依赖性的同时又具有游离性,从这得到的结论就是官爵威命就是一种唐朝朝廷与藩镇势力互相借重的手段,藩镇势力与唐朝朝廷都是彼此需要的关系。
有了官爵威命的藩帅在藩镇中必然也就有了一定的声望,毕竟官爵威命代表的就是身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有了这些就有利于藩帅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势力。
而唐朝在官爵威命之下就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和拥护,有利于缓解朝廷的压力,也对边境问题有很大的改善,双刀都有了需求,并且能够达到一致,官爵威命就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一面。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官爵威命就是一种政治的软力量,由唐朝朝廷授出,藩镇势力接受,从而达成了一种政治上的统一。
之所以说是软力量也是因为政治手段不需要动用军事战争,再有就是唐朝朝廷也确实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强硬镇压了,因此只能通过软力量的作用,寻求到一种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唐代河北藩镇研究》冯金忠科学出版社
[2]《李德裕文集校笺》李德裕中华书局
[3]《关于河朔三镇藩帅的继承》谷川道雄唐代研究学者联谊会
[4]《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张天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