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整个清朝的历史,虽然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也有百年盛世,但那只是大清王朝最后的余热了。
乾隆之后,清朝的社会严重腐败,阶级矛盾频发,社会的发展更是受到了巨大的阻力,综合国力逐渐走了下坡路。及至慈禧太后时期,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了,屡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为何会这么说呢?经济学上有一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在慈禧太后执政时期,曾国藩是一位重臣,从其俸禄便可以看出来,大清距离亡国不远了。
从巅峰时期到山河日下
大清朝巅峰期的开始,大致是在康熙时期,当时他对内明修政治,对外实施“萝卜加大棒”,将大清打造了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帝国”。
只是,康熙时期,大清的军事实力虽然很强,但经济却很孱弱。到了雍正时期,他将“耗羡归公”、“高薪养廉”,大清朝的经济才得到改善。
从某个角度来说,雍正之后,大清朝还能够持续百年,与雍正皇帝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让极度危险的清朝缓了一口气。
乾隆皇帝继位时,雍正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以说乾隆这个皇帝的位置不仅来得很轻松,他当得也很随性。
只是,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这种“随性”吧,随意在其执政晚年,清朝又回到了政治腐败、社会腐败的阶段,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现在来看,乾隆算是大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乾隆之后,因为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再加上诸多的皇帝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大清朝正式陷入困境。
公元1840年,英国靠着几艘战舰打开了我国的大门,自此之后,我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时光。
话说,在19世纪40年代,清朝的财政税收一年有4亿两白银之多,比如,1840年的税收是3.9两白银、1843年是4.3两白银。
与此同时,当时还有很多经天纬地之才,可为何还是无法改变落后的局面呢?其实,其中的原因从曾国藩的工资便可以看出来。
曾国藩的工资
曾国藩原本是一个地方的七品县令,但是在咸丰在位时,他却因平乱有功成为了一名“二品大员”,也算是很高的官职了。
只是,当时他的工资却非常的低。据悉,当时曾国藩一年的工资大致是155两白银,禄米77石5斗。
放到现在来看,曾国藩年薪155两的白银虽然也不少,但是当时白银的购买力却没有现在那么强大。
与此同时,曾国藩作为一名二品大员,他的日常消耗非常巨大。因此,每年下来都会增加近千两白银的外债,单单这一笔开支就需要他六七年的工资。
而根据《曾国藩家书》的一些记载,曾国藩经常会囊中羞涩,经常捉襟见肘。曾国藩可是朝廷的二品大员,他的经济水平都非常不堪(纯工资的情况下),更何况下面的人员呢?
俗话说得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武百官自己的生活都保不住,又怎么可能会“兼济天下”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便会滋生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现象,官员频频搜刮民脂民膏,搞的社会动荡不安,这样的朝廷又怎么会长久呢?
钱到底哪去了
上述咱们提到,清政府一年的财政税收高达4亿两白银之多。其实,除了这笔钱之外,雍正皇帝还曾设立过“养廉银”。
清朝官员的薪水很低,这是当时的一个现象,为了解决官员们的生活问题,雍正设立的“养廉银”。
官员每年的养廉银福利比工资都要高,生活稳定了,便再也没有人贪污了。既然财政税收那么高,再加上还有养廉银,为何清末还会贪腐成风呢?亦或者税收与养廉银都去了哪里。
自1840年之后,清政府从百姓身上搜刮下来的民脂民膏,大致有两个去向:一个就是是赔款于侵略者,另一个则是用来挥霍享受。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时,被称为“老佛爷”的慈禧太后,不仅不励精图治、重用贤才,她反而还为自己大肆举办60大寿。
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在寿诞之上,单单慈禧太后为自己打造的一身装饰就高达1万两黄金和38万两白银。
另外,在装饰紫禁城、圆明园等地方上,又花费了白银240万两......总而言之,仅仅是一个生日宴会,慈禧就消耗了近千万两白银。
要知道,当时北洋海军正值危机时刻,慈禧一人却花掉了他们一年的军费,以至于在与外国入侵者对战时,北洋海军将士伤亡惨重。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的日常生活也非常奢侈,比如,因为慈禧太后喜欢水果的味道,只有闻着水果味才会心情好、睡得香。
于是,他百年斥巨资,在寝宫各处放置新鲜的水果,如果水果过了新鲜期,那么就会立刻被换掉。
据统计,慈禧太后每年消耗的苹果大致在15万个左右,这得相当于多少家庭一年的总收入,足见慈禧太后的奢靡程度。
奢侈的生活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正常的开支自然无法满足慈禧太后的需求,于是她便开始动用养廉银、国库税收等,导致了清廷越来越衰败。
另外,还有一句俗话叫做“上行下效”。慈禧太后奢靡成风,自然会导致诸多的官员谄媚,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大清的灭亡,在这位当权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首往昔,雍正皇帝设立“养廉银”,是为了保证官员们的生活。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得到了保障,官员自然会对百姓、对国家尽心尽力。
可是,从二品大员曾国藩的工资水平来看,清朝末年,百官的工资可谓是“苦不堪言”,温饱问题得不到结局,又如何让他们兼济天下呢?
如此,在当时的社会中,官员经常以馈赠行贿,进而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腐败成风,朝廷败亡也成了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