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纵横中原十余载,为何以失败告终,吕布部下切中要害

刘备纵横中原十余载,为何以失败告终,吕布部下切中要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774 更新时间:2024/2/5 17:20:43

且说袁术吕布袭了徐州,星夜差人至吕布处,许以粮五万斛、马五百匹、金银一万两、彩缎一千匹,使夹攻刘备。布喜,令高顺领兵五万袭玄德之后。玄德闻得此信,乘阴雨撤兵,弃盱眙而走,思欲东取广陵。比及高顺军来,玄德已去。高顺与纪灵相见,就索所许之物。灵曰:“公且回军,容某见主公计之。”高顺乃别纪灵回军,见吕布具述纪灵语。布正在迟疑,忽有袁术书至。书意云:“高顺虽来,而刘备未除;且待捉了刘备,那时方以所许之物相送。”

布怒骂袁术失信,欲起兵伐之。陈宫曰:“不可。术据寿春,兵多粮广,不可轻敌。不如请玄德还屯小沛,使为我羽翼。他日令玄德为先锋,那时先取袁术,后取袁绍,可纵横天下矣。”布听其言,令人赍书迎玄德回。却说玄德引兵东取广陵,被袁术劫寨,折兵大半。回来正遇吕布之使,呈上书札,玄德大喜。关、张曰:“吕布乃无义之人,不可信也。”玄德曰:“彼既以好情待我,奈何疑之!”遂来到徐州。布恐玄德疑惑,先令人送还家眷。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袁术得知吕布夺取徐州后,以提供钱粮、马匹为诱饵,邀请吕布派兵夹攻刘备。刘备闻讯后,立即从盱眙撤退。此时,袁术突然反悔,又要求吕布活捉刘备。吕布大骂袁术失信,打算率兵进攻袁术。陈宫向吕布建议,给刘备一条生路,让他驻扎小沛。日后可以让刘备作为马前卒去进攻袁术。最终吕布采纳了刘备的建议,不仅让走投无路的刘备有了容身之地,还将之前俘获的两位夫人都还给了刘备。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陈宫口中的“纵横天下”, 意为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语出元代陈以仁所著杂剧《存孝打虎》第一折中的“黄巢纵横天下,朝中文武并不以社稷为重。”

小说中提到的袁术利诱吕布夹击刘备的故事情节,是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在此期间,袁术写了一封信给吕布,希望吕布能与自己一起夹击刘备。这封信的具体内容见于《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袁术在信中提到:“将军连年攻战,军粮苦少,今送米二十万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当骆驿复致;若兵器战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吕布与刘备之间的和解,尽管结果相同,却过程却与历史记载稍有差距。小说中提到,让刘备驻扎小沛是出自陈宫的建议。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此时与陈宫无关,完全是吕布的主意。《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载:“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布令备还州,并势击术。具刺史车马童仆,发遣备妻子部曲家属于泗水上,祖道相乐。”

刘备向吕布投降,理由非常简单,是因为此时的他已经走投无路,为了生存下去也只能如此。但当吕布作出收留刘备的决定时,不少部将也提出了疑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魏书》载,有不少将领向吕布提出:“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不过,最终吕布不仅收留了刘备,还将这些将领的意见告诉了刘备。

为何吕布的部将们会认为刘备“反复难养”呢?这与之前刘备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自刘备闯荡中原之后,先后投靠了诸多割据势力。早年他投靠过同窗公孙瓒,之后又背叛公孙瓒投靠陶谦。等刘备登上徐州牧的宝座之后,又放弃了与公孙瓒集团同盟的立场,转而投靠与公孙瓒为敌的袁绍集团。通过这些经历,吕布的部将们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刘备事主不忠,充满野心,故此提醒吕布。只可惜吕布与刘备是同一类人,臭味相投,放松了对刘备的戒备之心。最终,刘备在白门楼上的一句话要了吕布的命。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吕布部将之语道出了刘备闯荡中原失败的根本原因。尽管刘备礼贤下士,深得士人尊重。但其“反复难养”的品质却引起了各大割据势力的警惕。周瑜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早年间刘备的运气不错,遇上了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之流,每次都是诡计得逞。但当他遇上了曹操后,其真实面目就被曹操一眼看穿,对其毫不留情。因此,刘备也只能节节败退,最终只能偏安一隅,难以在中原立足。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更多文章

  • 南宋名将的随身武器,流传辗转近千年,如今被捐给国家成镇馆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南宋名将的武器,南宋武器实力有多强,南宋十大兵器

    这把锏的主人是被誉为“南宋四名臣”的,李纲在他为官生涯的早期并不是一个将领,而是一个文官,因为喜欢上书直谏皇帝而多次被贬职,仕途不顺,后来靖康之变发生,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以一个文人的身份走上战场,率领军队与金人浴血奋战,展现出北宋将领最后的一丝血性。在后来金军南下攻打汴京的时候,李纲守卫京城,

  • 南宋故事:妻子分娩前,丈夫梦见俩好友来投胎,一个报恩一个还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上京赶考解梦故事,与梦境有关的典故故事,女人梦见别人分娩过程

    ——《登科后》宋朝前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基本是继承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制度,分为常科和制科两个系统。其中“常科”指的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于现代的高考等公开考试,由国家制定考试大纲、内容、时间和流程,考中秀才者可以在每年春季参加乡试,中者则被升为举人,等到春季末期会集到京城,等到来年开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国家

  • 北宋备受争议大将,这场大战成大辽噩梦,澶渊之盟最大功臣曝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澶渊之战对北宋的影响,北宋抗辽将领有多厉害,北宋败得最惨的一场战争

    高琼其实出身在一个官宦之家,在契丹出使南唐时他的家族被卷入了南唐朝廷的阴谋,祖父和父亲先后被杀,而高琼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被监视起来。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高琼养成了好勇斗狠的性格,渐渐长大的高琼摆脱了监视成为了一名强盗,然而很快他被官府剿灭还被判处了死刑。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即将要被处斩的前一天高

  • 包拯包公墓被找到!而当考古专家打开墓门,里面的景象让人心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安徽著名考古学家吴兴汉从事考古工作近30年,先后参加了190多次的重大考古挖掘工作,有丰富的考古挖掘经验。在1974年的时候,吴兴汉在安徽合肥东郊做考古勘探的时候发现:安徽合肥钢二厂旁有一个奇特的黄泥坎,经过初步勘探研究,吴兴汉断定:黄泥坎下面埋葬的,就是被人找寻多时的包青天的墓!省里得知这消息后,

  • 如何缓解生活压力?苏轼这篇文章,说透快乐生活的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如何快速缓解压力,排解生活压力的名句,缓解压力的优美句子

    苏轼在文章、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任何人只要拥有其中一样,就足以青史留名。而苏轼却样样都精通,样样都是当时的天下第一。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超人”,苏轼流传下来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其中有一篇文章,从字面上来说,不过是一篇“小学生”作文,却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和高度评价。公元1083年十月的一个夜晚

  • 朱元璋的侄儿送来一个会写诗的女子,朱元璋为何把女子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用筷子写诗,朱元璋哪个儿子爱写诗,朱元璋为什么能写诗

    就是说,朱元璋率军攻打婺洲的时候,朱元璋有个侄儿给朱元璋献上了一个会写诗的女子。朱元璋说,我现在是在打天下,岂能沉湎女色?把这个女子拉出去杀了,避免将来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朱元璋剧照)在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里,对这个故事有更详细的演绎。这个女子名叫苏坦妹,是浙江婺洲(今金华)人。她天生丽质,才

  • 盘点明代十大名臣,你都认识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代十大文武双全名臣,明代十大名将,明朝最牛十大名臣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

  • 朱元璋杀一大臣,死前提一个小要求,朱元璋大笑:正合吾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杀大臣一览表,朱元璋临死杀多少大臣,朱元璋下令杀功臣

    有很多人都在羡慕古代的封建王朝中的核心人物,他们位高权重,每天坐拥天下,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他们所得来的权力和势力以及所享受的一切生活,都并不是因为他们一个人的努力而得来的,反而是有着大批的忠臣为他效力,共同与他打下的江山。相信大家对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不会陌生,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当中,曾

  • 朱元璋杀蓝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真是谋反吗?其实朱元璋另有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杀蓝玉,电视剧朱元璋蓝玉血战洪都哪一集,朱元璋为啥杀蓝玉将军

    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可以说

  •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内阁大学士为什么还能被称为“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由什么处理朝政,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有什么后果,朱元璋废除宰相和其早年经历

    但奇怪的是,宰相却并没有因为朱元璋废丞相而消失。从明成祖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内阁大学士就被朝野人士公开称为“宰相”,清朝的议政大臣、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也称为“宰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要说明的是,“宰相”并不是正式官名而是个政治概念,中国历史上唯一将“宰相”当做正式官名的朝代只有辽朝。“宰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