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古代马匹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鼎盛?看唐朝就知道了

为什么说,古代马匹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鼎盛?看唐朝就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700 更新时间:2024/1/19 2:17:55

据史料记载,张骞出西域,回来的时候,就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到了唐太宗时期,西域就唐朝进贡了千里马,其中,就有“汗血宝马”,而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特勒骠”,据说,就是突厥赠送的“汗血宝马”。

都知道,唐朝不仅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唐朝在万国来朝之时,达到了最鼎盛时期,尤其是唐朝的疆域,版图东边到达了朝鲜半岛,西边扩展至中亚地区,就连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等地,都在唐朝的控制之下。更有甚者,版图最北边到达了的贝加尔湖,最南边涵盖了越南、缅甸等国。

拥有这么大的势力范围,唐朝肯定是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巩固的。在兵器时代,能够远征其它地区的军种只有骑兵,所以,一个国家只要拥有足够数量的精锐骑兵,就能够在战争中所向披靡。

但是,建设骑兵军队需要大量的马匹,而优质马匹的来源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那么,在极盛时期的唐朝,是如解决马匹问题的,又是怎么饲养这些马匹的呢?据说,在古代的中国,中原王朝的军事实力,如果,想要和北方少数民族匹敌,就必须拥有十万匹战马,就像魏元忠说过的: “师行必藉马力,不数十万不足与虏争。”

到了隋唐时期,其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所以,唐朝饲养马匹的风气,就是承袭了北朝的传统。

南北朝时期,是北朝结束了中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河西地区,即今天的宁夏、内蒙、甘肃交界一带,水草丰美,非常适合饲养马匹。于是,当时的统治者就下令,把这片地区划分出来,作为养马的地方。

最多的时候,这一共饲养了三百万匹马,甚至,还有一百五十万匹骆驼,以备战时之需。不过,这些马匹和骆驼不是由牧民饲养的,而是由朝廷派遣专职的饲马人员饲养,它们被用于战时组建骑兵军队或运输物资。

据统计,北朝共有战马百万匹左右,相当于南朝战马的十多倍。由此可见,在那个靠马匹决战的冷兵器时代,北朝的军事实力足以碾压南朝。

唐朝,从太宗到高宗时期,朝廷一共饲养了七十万匹战马,这些马匹都被饲养在河西地区。不过,这么少数量的马匹,对于疆域广阔的唐朝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所以,为了扩充军事配置,朝廷再次选择了一些水草丰美的地方饲养马匹。

此时,唐朝拥有的马匹数量已经达到了九十四万匹。直到开元十九年,唐朝的战马数量又增加了二十万匹。所以,开元年间,唐朝就拥有了一百一十万匹战马,远远超过了军事实力强大的北魏。从这个角度来看,唐朝的军事实力可是非常强的。

唐朝,这个开放的时代,不仅男子酷爱骑马,女子也酷爱骑马。

尤其是处在社会上层的女子,她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一些骑马活动。特别是宫廷女子,还时不时地和皇帝一起出去骑马游猎。除了骑马,在唐朝,打马球也是一项很受欢迎的娱乐活动,而唐朝的贵族女子,尤其喜爱这项运动,马球场上更是巾帼不让须眉。

在唐玄宗登顶泰山封禅的时候,就选用了几万匹战马组建成了一支漂亮的马队。相同颜色的马匹自成一队,如同锦绣一般一路向东行进,场面华美至极。

并且,在唐玄宗时期,唐朝的国力是非常的强盛,就连步兵也配备了战马。他们的战马主要用于行军,即便如此,它们还是能够日行二百里,可见唐朝的军事实力绝对是首屈一指。

到了唐朝后期,河西地区逐渐被当地的少数民族所控制,从而,失去了牧马地区的唐朝,只能向回鹘人购买马匹。但是,回鹘人通常只卖一些瘦弱的马匹给唐朝,这也导致大唐收购的马匹无法提供军用,最终,使得唐朝的军事实力大大减弱了。

谈到这里,有人就有疑问了,不是在哪里都可以养马吗?为什么偏要在草原养马呢?唐朝拥有那么雄厚的实力,完全可以让唐朝的百姓养马,养成之后,就供给朝廷,这样可就比向回鹘人买马实惠多了。

马本来就是一种生活在草原的动物,如果,把它们关在马圈中饲养,百姓为了防止它们践踏庄稼,又不让它们出来活动,那么,它们就会彻底失去天性,这样的马还怎么上战场呢?怎么能为朝廷所用呢?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实在是一种浪费。

到了北宋时期,因为疆域的狭小,北部的草原又都是契丹和西夏的势力范围之内,从而,导致朝廷没有地方可以养马。正是因为如此,北宋朝廷才不得不让百姓养马,但是,从百姓马圈中养出来的马和草原上驰骋的马,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更不在同一级别上。

都知道,马匹的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北宋没有用的战马,最终,导致北宋与辽国、西夏的战争中,连连失败。

不过,除了北方牧马之外,还有西南地区的滇马。

因为,云南崎岖的地形,这些滇马不仅有十足的耐力,还拥有擅长在崎岖地形上战斗的优势。关于滇马的特点,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就已见诸史书。

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说:“长老传言,滇池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唐宋时期的《蛮书》中也有说道:“马出越赕山东面一带… …尾高,尤善驰骤,日行数百里… …腾冲及申赕亦出马,次赕,滇池尤佳。”

只可惜,当时的西南地区为大理段氏所控制,就是想用也没有办法。

参考资料:

【《史记》、《资治通鉴》、《华阳国志·南中志》、《蛮书》、《中国通史·宋辽金元史》】

更多文章

  • 狄仁杰的权谋之术,一步一步铲除武则天羽翼,恢复李家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狄仁杰临死前对武则天说了4个字,96版狄仁杰与武则天传奇,狄仁杰是怎样为武则天所用的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纵观狄仁杰一生的所作所为,虽然表明了他的忠肝义胆,追求正义的赤子之心,但是如果把事件都一一联系起来,就能看出狄仁杰的权谋之术到底有多高!一些小事我们不说,单从朝廷的大事上来看,除了维护朝廷之外,很多事情总结在一起就可以看出,狄仁杰藏得很深,他一步一步将武则天的羽翼铲除,最终恢复

  • 科举制是隋炀帝创立的?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并非不可置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评价科举制,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吗,唐隋宋明科举制手抄报

    中学历史教材的说法并非就是完全正确的,其认为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是科举制开始的标志也并未在学术界获得认可。史学家对科举制的产生时间还具有争议,徐连达、楼劲等人认为科举制产生了汉朝;关履权、周谷城等认为产生于隋朝;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人这认为开创于唐朝。要想搞清楚科举制起源于什么时候,那我们弄清

  • 隋朝和突厥之间的战争:杨坚通过外交手段瓦解了统一的突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突厥与隋朝的大战,隋朝对突厥政策,隋文帝时期突厥

    一,一个公主挑起了两大帝国的战争580年,东亚大陆的两个大国都出现了巨大的政治变动。突厥方面。佗钵可汗去世,其弟弟社图继位。在这个继位过程中,发生了汗位之争的小插曲,就是这个插曲为后来突厥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当时突厥推行分封制,全国除了有大可汗统领之外,还有东面可汗、北面可汗、西面可汗三个小汗分治地方

  • 中国古代最败家的10大皇帝,杨广排名第一,明朝上榜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杨广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皇帝吗,杨广是历史上的好皇帝吗

    1,隋炀帝杨广排名第一的是隋炀帝杨广。604年,隋朝的第二代皇帝杨广即位了。在此之前,他的父亲杨坚创造了一个盛世。在疆域上,杨坚继承了宇文邕的伟业,实现了消灭了南朝,击败了突厥,实现了国家的再一次统一。在经济上,统一后的隋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规模达到了5000万。在政治上,国家制度趋于成熟,三

  • 宰相写“青鹅”二字被告谋反,百官为其喊冤,武则天:把字拆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谋反片段,武则天下空白圣旨,武则天用锥子降伏烈马

    裴炎,乃是出身千秋不衰的河东裴氏,在公元680年成为宰相,深得李治看重,将他看作顾命大臣,从682年开始将他派给太子李显当心腹,并在次年病重时命令他辅佐李显监国,任中书令执掌政事。但大家也都知道,什么唐中宗唐睿宗的,在此时都不过是傀儡,真正掌权的乃是武后武则天。裴炎虽然是李显的辅政大臣,但在听闻李显

  • 五代十国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很少有人提起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五代十国最详细历史,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因此,可以通过他有趣的了解一下五代十国的情况,他就是郭威。郭威当上皇帝后,有一次去淮南调查民情,当地百姓告诉他,朱温早年征伐这里时,将缴获的上万头耕牛给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征收牛租,时至今天的后周,还在征收,而当年的牛早就死了。郭威当即下令废除了这项既过时又累民的税收。他不仅听当地百姓讲天下大事,也

  • 隋末西秦霸王薛举,如何大败李世民?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薛举和李世民,李世民打薛举开创盛世,薛举是何人

    起兵称王薛举本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其父薛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容貌魁梧雄壮,骁勇善射。其家钱财巨万,喜欢交结边地豪杰,称雄于北方边地。隋朝大业(605年—618年)末年,薛举担任金城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时逢年荒民饥,陇西盗贼蜂起,金城县令郝瑗为讨伐贼寇招募兵卒

  • 武则天活了81岁,临死前说的10个字,让武家免遭灭门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活了多大死掉了,武则天死前说的十个字,武则天临死时说的话

    说起会权术之道的女性,武则天是当之无愧的。她的身上有太多神秘气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可谓一股清流直接将女性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当时女官的比例是历朝历代最高的。但如此聪明的女人心里也有着难以解决的难题,比如武则天在称帝之后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立太子的事情;二是如何在她死后保全武家。为了平衡

  • 唐朝文人爱“狎妓”,甚至还以有“虱”为荣,这种风气是怎么形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十分的宽泛,开放了录取的规模,还打破了传统,不敢是官宦子弟、将校子弟,甚至连寒门、商人子弟,都有入仕的机会。尤其是晚唐时期,录取寒门子弟入仕,已经蔚然成风。到底被推崇到什么程度,就连宰相薛元超,也以不是进士及第为平生三大恨之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科举入仕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根据权威

  • 他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篇却力压李白、杜甫,被誉为“唐诗之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杜甫和李白谁的诗多,杜甫给李白写的最经典的两句诗,杜甫李白的最出名的十首诗

    盛唐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期,光是《全唐诗》内收录的,就有49403首(四万九千四百零三),像是我们熟知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都有大量诗篇收录在册。俗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要问所有唐诗当中,哪篇才是唐诗之最,肯定很难讨论出个具体的答案出来,比如说白居易的《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