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科举制是隋炀帝创立的?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并非不可置疑

科举制是隋炀帝创立的?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并非不可置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911 更新时间:2024/2/19 2:07:25

中学历史教材的说法并非就是完全正确的,其认为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是科举制开始的标志也并未在学术界获得认可。史学家对科举制的产生时间还具有争议,徐连达、楼劲等人认为科举制产生了汉朝;关履权、周谷城等认为产生于隋朝;俞大纲、唐长孺、忠礼、金铮等人这认为开创于唐朝。

要想搞清楚科举制起源于什么时候,那我们弄清楚科举制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区别。察举制实行于汉朝和蜀汉,主要是由地方的州郡长官中央推举人才,其科目主要有孝廉、秀才两科。九品中正制推行了魏晋南北朝,是察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是由中正官来品评人物,划分等级,然后进行了录取,名义上侧重于人物的德行和才能,实际上是根据其出身门第来选拔。因此,九品中正制成为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工具。

察举制的科目

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的意思就是“分科选举”,不过我们说的选举不是推举、面试,而是笔试,也就是考试选举,如果不是考试选举,那就只能是察举制了。科举制和以上的制度相比,具有了三个特征,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是科举制:一,科举制主要是通过考试录取,“一切以程为去留”;二,“投牒自试”,可以自由报考,不分门第出身,也不需要地方官员的推举;三,形成定制,考试定期举行,而不是临时进行。

东汉太学讲学画砖像

根据以上的三个内容,我们就能够明确知道科举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了。徐连达、楼劲等人认为科举制产生于汉朝,是因为汉朝有考试录取的现象。西汉时期,太学会定期举行“设科射策”的策问考试,考试合格后会得到相应的官职。不过,这只是运用于学校之中,并没有推广到社会,因而不能算是科举制。况且早在西周的官学中就有了考试录取的现象。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盛行,就连汉朝学校中考试录取的现象也几乎不存在了,基本上是按照门第出身来录取。所以魏晋时期产生了“士庶天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到了南北朝时期,寒门逆袭成为了帝,寒门庶族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当时的门阀士族虽然还是位居高位,掌握政府的关键要害职位,但是他们对军务、政务不感兴趣,追求清闲享乐,以至于实际处理政务的下层官职变得重要起来。为了在社会上录取到实干型的人才,南朝政府开始推行了局部的考试录取。例如南齐有秀才科的策试,南梁时立五经馆,寒门也可以入学,最终通过开始而录取。当然,这些形式未脱离汉代太学“设科射策”的范畴,但是对后来科举制的产生有一定作用。

到了隋朝,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那么隋文帝用什么样的制度来弥补选官制度的空缺呢?我们来看看史料记载。开皇七年,隋文帝下令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又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很明显,隋文帝实际上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也就是规定地方官方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而隋文帝时期的察举科目主要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类似于汉朝的孝廉。

既然隋朝是推行的察举制,那么隋炀帝的政策也就很好理解了。607年,隋炀帝下令诸州荐人,分为十科。609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整个隋朝,也就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察举录取。

隋炀帝

而关于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目前也有争议。翻遍《隋书》和隋代文献,没有关于隋炀帝设进士科的记载。不过小编依然认为隋炀帝的确创设了进士科,但是这仅仅是察举制的一个录取科目而已。什么是“进士”,就是隋炀帝设置的十科中的“文才秀美”,也就是按照人的文学水平才录取,和汉代的秀才和贤良文学等科目比较相似。如此得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只是对察举制进行恢复和发展,并没有开创科举制。

到了唐朝,情况出现了很大变化。唐高祖渊在621年下诏“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622年,李渊再次明确规定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的寒门也可以“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这便是科举制产生的标志了。

首先,明确提出了不需要经过地方的推举,士人可以自己带着家谱去报名,不需要经过地方长官的审核。其次,规定了考核的方式就是考试,先在县里面考试,合格后在州里面考,最后都合格了才能“入贡”,也就是入京赶考了。这就是中国层层考试的开端。第三,规定了考试和录取的时间。综合起来,唐朝的考试录取已经形成了长期推行的制度,这就是科举制。

当然,科举制是从汉代的察举制和太学“设科射策”演变和推广而来,其中的科目必然受到两者的影响。如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许多科目的名称还是沿用了察举制的名称。而唐朝的科举制还保留了一些察举制的色彩,如在考试通过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面试,面试的内容为身、言、书、判,分别是相貌、言行、书法、逻辑思维,这些就有比较明显的察举制色彩。

综上所述:汉代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度,而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而科举制的源头,是汉朝察举制的部分科目以及太学“设科射策”的考试,到了南北朝“设科射策”的考试逐渐增多,为后来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唐朝初期,将“设科射策”考试推广到了全国,并且允许士人自由报名,形成了定制,于是便产生了科举制。

更多文章

  • 隋朝和突厥之间的战争:杨坚通过外交手段瓦解了统一的突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突厥与隋朝的大战,隋朝对突厥政策,隋文帝时期突厥

    一,一个公主挑起了两大帝国的战争580年,东亚大陆的两个大国都出现了巨大的政治变动。突厥方面。佗钵可汗去世,其弟弟社图继位。在这个继位过程中,发生了汗位之争的小插曲,就是这个插曲为后来突厥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当时突厥推行分封制,全国除了有大可汗统领之外,还有东面可汗、北面可汗、西面可汗三个小汗分治地方

  • 中国古代最败家的10大皇帝,杨广排名第一,明朝上榜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杨广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皇帝吗,杨广是历史上的好皇帝吗

    1,隋炀帝杨广排名第一的是隋炀帝杨广。604年,隋朝的第二代皇帝杨广即位了。在此之前,他的父亲杨坚创造了一个盛世。在疆域上,杨坚继承了宇文邕的伟业,实现了消灭了南朝,击败了突厥,实现了国家的再一次统一。在经济上,统一后的隋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规模达到了5000万。在政治上,国家制度趋于成熟,三

  • 宰相写“青鹅”二字被告谋反,百官为其喊冤,武则天:把字拆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谋反片段,武则天下空白圣旨,武则天用锥子降伏烈马

    裴炎,乃是出身千秋不衰的河东裴氏,在公元680年成为宰相,深得李治看重,将他看作顾命大臣,从682年开始将他派给太子李显当心腹,并在次年病重时命令他辅佐李显监国,任中书令执掌政事。但大家也都知道,什么唐中宗唐睿宗的,在此时都不过是傀儡,真正掌权的乃是武后武则天。裴炎虽然是李显的辅政大臣,但在听闻李显

  • 五代十国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很少有人提起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五代十国最详细历史,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因此,可以通过他有趣的了解一下五代十国的情况,他就是郭威。郭威当上皇帝后,有一次去淮南调查民情,当地百姓告诉他,朱温早年征伐这里时,将缴获的上万头耕牛给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征收牛租,时至今天的后周,还在征收,而当年的牛早就死了。郭威当即下令废除了这项既过时又累民的税收。他不仅听当地百姓讲天下大事,也

  • 隋末西秦霸王薛举,如何大败李世民?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薛举和李世民,李世民打薛举开创盛世,薛举是何人

    起兵称王薛举本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其父薛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容貌魁梧雄壮,骁勇善射。其家钱财巨万,喜欢交结边地豪杰,称雄于北方边地。隋朝大业(605年—618年)末年,薛举担任金城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时逢年荒民饥,陇西盗贼蜂起,金城县令郝瑗为讨伐贼寇招募兵卒

  • 武则天活了81岁,临死前说的10个字,让武家免遭灭门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活了多大死掉了,武则天死前说的十个字,武则天临死时说的话

    说起会权术之道的女性,武则天是当之无愧的。她的身上有太多神秘气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可谓一股清流直接将女性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当时女官的比例是历朝历代最高的。但如此聪明的女人心里也有着难以解决的难题,比如武则天在称帝之后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立太子的事情;二是如何在她死后保全武家。为了平衡

  • 唐朝文人爱“狎妓”,甚至还以有“虱”为荣,这种风气是怎么形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十分的宽泛,开放了录取的规模,还打破了传统,不敢是官宦子弟、将校子弟,甚至连寒门、商人子弟,都有入仕的机会。尤其是晚唐时期,录取寒门子弟入仕,已经蔚然成风。到底被推崇到什么程度,就连宰相薛元超,也以不是进士及第为平生三大恨之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科举入仕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根据权威

  • 他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篇却力压李白、杜甫,被誉为“唐诗之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杜甫和李白谁的诗多,杜甫给李白写的最经典的两句诗,杜甫李白的最出名的十首诗

    盛唐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时期,光是《全唐诗》内收录的,就有49403首(四万九千四百零三),像是我们熟知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都有大量诗篇收录在册。俗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要问所有唐诗当中,哪篇才是唐诗之最,肯定很难讨论出个具体的答案出来,比如说白居易的《琵琶

  • 房玄龄当宰相的时候,从来不说自己是功臣,但他的功劳却是最大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房玄龄和谁一同做宰相,房玄龄有当宰相吗,房玄龄醋坛子里走出来的模范宰相

    据说,房玄龄做官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善于用人。他眼光独到,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并能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其二是绝不居功自傲。房玄龄博览史书,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为避免功高震主,他一直牢记“谦虚”二字。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一直恪守臣节,为此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公元579年,房玄龄在一个官宦之家出

  • 众人都认为“王维”是诗人,当纪连海说出他的身份,令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一期节目中,学者纪连海先生专门讲到了王维,并站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他的画作和画作影响力,作者基于此也关注到了王维的画作。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出身名门,30岁状元及第,前半生官场尚顺,后半山痴迷山水。王维诗作,以五言见长,多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