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心为崇祯分忧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何最终还是被崇祯杀掉了

一心为崇祯分忧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何最终还是被崇祯杀掉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071 更新时间:2023/12/8 8:26:05

这时的朝堂之上,大臣们还是喊打喊杀,个个义愤填膺,要坚决的打下去。两面都无法不妥协,就导致了一个可怕局面——流贼被官军打得奄奄一息之时,后金打来了,关外战线吃紧了,必须从“剿贼”前线抽调大军支援关外,导致流贼死灰复燃;或者是辽东刚刚打败清朝,想要巩固阵地、收复失地之时,流贼势头又起来了,又需要抽调辽东守军去镇压。崇祯皇帝和他的重臣们忙着拆东墙补西墙,这样用不了多久,东西两边的墙都会倒塌掉的。这时,崇祯最理智的解决办法就是跟后金和谈,摆脱两面作战的境地。

就在这个时候,后金却给了明朝一个意想不到喘息的机会:提出议和。皇太极主动提出了议和,他极具战略眼光,他明白虽然在军事实力已明显占据优势,但这些满族人还没有占据中原的意思,他们只是希望能与明朝划定边界,然后互通经济,明朝每年支援一定数量的金银财宝,他们再回赠点皮毛,因此,提出议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面对内忧外患,明朝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响应,先安定一边再说。况且,皇太极提出的条件也不是狮子大开口,完全可以接受。

崇祯得到后金主动议和的消息,也是打心眼里高兴,可是,自己是一朝天子,自己怎么能在朝堂之上公然提出议和呢?他知道自己一旦提出议和,很快就会被朝堂上的言官们的吐沫给淹没。我是皇帝,我是坚决不能提议和的事。这时他便开始用各种方法暗示大臣,想让他们给上个奏折,提点这方面的建议,然后他再点头顺水推舟把议和的事情办了。等来等去,就是无人提及此事,为什么?大臣都知道崇祯的心事,但没有人愿意承担此事,皇帝爱溜肩膀,没有担当。今日议和成了,明天就可能翻脸,说你蒙蔽圣上,丧权辱国,那是要掉脑袋的,崇祯刻薄寡恩,喜怒无常那是出了名的。这时周延儒再次入阁为首辅,内心也想议和,但不敢明确表示。 崇祯帝征询阁臣的意见,实际上就是想在阁臣中找替罪羊,一旦议和失败,就可将罪责推在阁臣身上。 周延儒老奸巨猾,言辞模棱两可,其他阁臣也不置可否。于是所有的大臣一片沉默。

崇祯只有自己找人来做这个事情了。兵部尚书陈新甲进入了他的视线,也是不二的人选。很快,崇祯就打听到一件事。早先,陈新甲因为南北交困,派遣使者来与大清议和,背地里告诉过傅宗龙。宗龙离开京师时,把这事告诉了大学士谢升。谢升看到疆事大坏,后金主动要求议和,就把宗龙的话讲给了崇祯。崇祯帝召陈新甲过来质问,陈新甲赶紧叩头谢罪。谢升进言道:“那边如果肯议和,和也可以。”崇祯听了心中大喜,但表面却默然不语。兵部尚书陈新甲揣摩到了崇祯的心思,主动向崇祯提出,自己愿意出面议和。崇祯帝心术再次派上用场,听后默然,表示默许。由陈新甲出面来办这事,即使将来不成,自己也不用担责任,于是当即批准了,并对其交待:此事务必保密,切不可外传!

和后金议和并不顺利。这时,谢东首先出了事,丢了官。一次言官去拜见谢升,谢升说:“皇上的意思是主张议和的,希望你们不要多话。”言官一听大为吃惊,纷纷上书弹劾谢升,谢升被罢官而去。比起后来陈新甲的结局,谢东已经十分幸运了。崇祯帝在把议和一事交给陈新甲以后,和他手诏往返过几十次,都告诫他不要泄漏出去。朝廷里人们渐渐知道了,屡屡上书争议,但都没有掌握到证据。

这次议和,双方都很重视,陈新甲派职方郎中马绍愉出关议和。出关后,马绍愉受到了后金的高规格接待,走的时候,后金还搞了仪式隆重欢送,由此可以看出,后金对这次议和是有着相当诚意的。马绍愉立即将议和的情况写成了密奏,传到了北京。陈新甲看完马绍愉的密奏,心里也很高兴,如果真的能成功议和,那么对明朝绝对是大功一件!但就在这个时候,马上就要朝会了,陈新甲便将密奏放在桌子上,上朝去了。

历史就在这一刻,改写了。

陈新甲有个秘书,在陈新甲走后,秘书照例去处理工作,发现桌子上有一份陈新甲看完的文书,也没多想,以为和以前一样,要立即抄写成塘报发下去。明朝有邸报、塘报两种,邸报都是记录皇帝旨意和大臣奏陈等信息的,而塘报则是记录地方各省军政大事的,要通过驿邮部门发到驻京大臣及地方各省。

这一发不要紧,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堂堂大明王朝竟然要和关外的清朝议和,这是何等的耻辱!这不是要重蹈宋朝之辙吗?奏折从四面八方送到京城,一致反对议和,要求严惩主和官员。崇祯得知议和消息泄露后,勃然大怒,自己一再告诫陈新甲要绝对保密,可他竟然堂而皇之地印发了塘报!是可忍孰不可忍,崇祯严厉斥责陈新甲,将一切罪名都安在了他的身上。

如果崇祯帝在这关键时刻能毅然主持,公开告谕群臣,自己知道此事,这场风波本可以平息。但他总想将此事往别人身上推。崇祯没有一点担当的一面再次上演,其实只要崇祯站出来,说他是按我的意思去办的,大臣除了讲些道德上的大道理,事情到此也就打住了。但崇祯可没有想承担问题一点意思,他装的比谁都要清白,他把所有的“罪过”全推到陈新甲身上了。

陈新甲有没有担当,能不能把这个事给扛下来?他有担当,但知道这事儿太大,如果自己扛下来,死罪难逃,他不愿意做明朝的“秦桧”,于是就上书申辩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你崇祯的旨意办的,并在文中多次引用崇祯的指示。这一下把崇祯虚伪的面具给结掉了,使得死要面子的崇祯怒不可遏,动了杀机。

不能在这件事上杀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把陈新甲任兵部尚书以来所有的失败都归到了他一个人身上,于是,陈新甲就这样被抛弃了,被拉出去砍了。

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二十二日,明朝原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斩于市,与满清的和议也随之终止。陈新甲被杀后,议和的事自然无人再敢提及,而明朝也失去了挽救自己的一个绝好的历史机遇。

做了两年多兵部尚书的陈新甲被处斩。陈新甲还是有一定才能的,“新甲雅有才,晓边事”, “军书旁午,裁答无滞”,但因泄密案,破坏了崇祯的形象,才被灭口的。

崇祯有一个最大的缺陷,顾虚名,无担当。他杀陈新甲是这样,他不肯南迁是这样,他不及时让吴三桂入关也是这样。优柔寡断,刻薄寡恩,在需要决断时刻,总想让别人替自己决断,以便没有做好时,再秋后算账,有人做“替罪羊”。总之,领导是英明的、正确的,功劳都是领导的,过错都是下属的。原本,崇祯是有机会摆脱两面作战的困境的,然而因为舆论对所谓“气节”“道德”的恐惧,不愿承担责任,导致了局势的一发不可收拾。

杀掉一心做事的陈新甲典型地表明,崇祯有着严重的性格上的缺陷。这正是当时许多大臣不敢尽心为国的原因。 明王朝并非没有人才,只是因为崇祯的无担当,用人多疑且出尔反尔,遇事推脱责任,玩这些帝王心术之类的把戏,看明白的大臣开始人人自保,不敢大胆用事。 对于一个最高统治者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用刘克庄的这几句词,结束这篇文章吧!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写了一首打油诗,沈万三不以为然,哥哥沈万二却说:快逃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罚沈万三,朱元璋流放沈万三的借口,朱元璋用一文钱干翻沈万三

    常言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可有些时候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低调一点为好,尤其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如果稍有不慎,太过张扬的话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在历史上可是有真实的案例的。就比如明朝时期有一位富可敌国的商人名叫沈万三,他为了讨好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不吝钱财,各种溜须拍马。可因为行事

  • 张居正为了预防新政改革,人亡政息,奏请万历皇帝重修《大明会典》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万历皇帝抄家张居正,超清万历首辅张居正,万历十五年张居正简介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由明代官府修撰的《诸司执掌》、《皇明祖训》、《大明集礼》、《孝慈录》、《大明律》等法律典籍汇编而成的《大明会典》正式予以颁行,这不仅标志着作为明代基本法的律、例和会典,均在万历十五年这一年成熟和定型,而且,展现出明代法制的完备体系和终极样貌,成为封建社会法制建设的巅峰和

  • 韦太后杀死柔福公主:宋高宗和韦氏掩盖真相的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构和韦太后,韦太后回南宋南宋发生了什么变化,韦太后在金国的孩子回宋朝了吗

    在与外臣生子这一点上,韦太后与秦太后芈月有相似的经历。但不同的是,芈月是主动的,韦太后是被动的。而更大的不同在于,这位韦太后比芈月凶残,竟杀死了先帝宋徽宗的亲生女儿,也就是知道她在北朝为外臣生子底细、与她同侍一夫的徽宗之女柔福帝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靖康之役中,韦太后作为金朝的俘虏,被押解至上京(

  •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到底去了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允炆建文,靖难后建文旧臣都赶哪去了,建文帝为什么输在靖难之役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登基,他听信了幕僚的建议,要削藩,革他叔叔们的命,这也给朱棣造反找到了借口,他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朱棣获得全胜。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朱棣统领大军开进天京金川门,当朱棣进入皇宫时,宫中以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朱棣入宫后,清宫

  • 都知道司马光砸缸,却不知道缸里面的那个人是谁,你知道是谁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光砸缸的背后真相,司马光砸缸内幕,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孔融三岁让梨的故事,朋友们是知道的。小小年纪的孔融便知道尊敬父母,知道谦让,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美德。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孔融长大之后投奔了曹操成为了一名谋士,他最后被曹操所杀,竟是因为不孝。孔融经历存在这么大的反差,是让人想象不到的。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历史小故事,大家也是非常了解的,在我们的语文课本

  • 此人变卖家产买官,成千古名将,若不死,明朝或许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历史上的千古名臣,明朝人物排名一览表,历史上的明朝传奇人物

    古代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才让当官的比普通人显得更优渥,所以很多人都很想做官,这也促进了古代捐官制度的产生。为了做官,实现自己的毕生理想,戚继光不惜为此变卖家产,散尽家财,不过他也没有辜负自己的付出,成为了千古名将。关于戚继光的事迹,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的,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在抗倭这件事情上,他

  • 朱元璋兔死狗烹大杀功臣,为何对这三个人,却极力封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为何大杀功臣,朱元璋是如何封赏功臣,朱元璋真的诛杀功臣了吗

    那么朱元璋真的是弑杀残暴之君王吗?事实上,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屡见不鲜。刘邦连韩信、英布、彭越都尽皆屠杀,一样还被称赞。这也只不过是,在其位,谋其事而已。而朱元璋其实在对功勋之臣进行诛杀的同时,还大肆封赏三人,这又是为什么呢?从小出身贫寒,一家八口更是只能依靠租种农田过活,年份好的年景尚只能勉强糊

  • 崇祯一朝有多少能臣猛将,看看你就明白识人用人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崇祯时期的能臣名将,崇祯最有能力的文官,崇祯时期猛将

    在崇祯皇帝看来,他之所以丢了天下、丢了京城、丢了性命,都是手下那帮大臣们不得力、害了他。事实是这样的吗?在他执政一十七年间,至少这些人对他是忠诚的,也是能干的,满朝文武中纵然有误他之臣,亦有他自毁之城。韩爌协助崇祯铲除魏忠贤一党,为崇祯掌权立下汗马功劳,此人办事公正,处事有方,是崇祯时期难得合格的首

  • 高俅的太尉职位,在宋朝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高俅是太尉里最大的吗,高俅是如何成为太尉的,高俅多久当上太尉

    首先,我们来说说枢密使。枢密使这一职位最早是在唐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官职,主要是由宦官担任的枢密院的主管,也可以说是中央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北宋时期实行的二府三司,二府便是主管政事的中书门下和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中书门下以宰相和参知政事为正副长官,枢密院则是以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为正副长官。虽说枢密

  • 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除了霸占蒙古王妃,这个原因才是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一生的污点,朱元璋处死开国功臣,朱元璋最重要的事件

    蓝玉,也是常遇春的亲戚,早年间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后来随着元朝末年各地的民族起义,朱元璋走向权利中心, 蓝玉也有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在朱元璋二十一年,蓝玉领命北征,率领部下英勇奋战,使得元朝再无复国的可能,也正是这场战斗,使得他名声大噪,跻身开国功臣之列,朱元璋亲封他为“梁国公”。然而好景不长,受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