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负”字,道出了一个帝王内心的多少辛酸。可以说,他真的有负于百姓,为了自己那急切的建功立业之心,一生都在大兴土木,掘长堑、营东都、开运河、造龙舟、游江都,更是役使了百万子民。有统计,仅仅8年时间,他就造了22项大工程,为此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不计其数。
那么,作为一代君主,隋炀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帝王呢?
最早对隋炀帝进行评价,当属李世民。有一次,他读完《隋炀帝集》后,对身边的人说,隋炀帝曾说过:“认同尧舜的功绩,否定桀纣的暴行,但为何他从始至终的做法都完全相反呢?”魏征回答:“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李世民对魏征的分析非常认同,之后,这一君一臣的普通一次谈话,却无形之中奠定了后人对杨广的评价。历史总是很残酷的,有伟大的开国君主,有伟大的中兴之主,但是,绝无伟大的亡国之君,人们对亡国之君的评价大多都是消极的。能站在一个非常公平的位置,客观地评价一个亡国之君确实很少见。
事实上,杨广作为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并不是一位昏庸无能的皇帝。
根据当代历史学者的不完全总结,杨广总创造了很多个“史上第一”:
第一次开凿了“利在千秋”的大运河;
第一次建起了被誉为“土木工程里程碑”的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第一次创建了有防御体系的活动宫殿和报警器,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医校“太医署”和古代最精美的图书馆;
第一次进行了空前的文化建设,整理了数千部文化典籍;
第一次在中国修筑了25000多里的交通干路,建起全国空前的水陆交通网络和水利灌溉系统;
第一次开拓了“过于秦汉远矣”和超过唐宗宋祖的疆域;
第一次扶植了佛教宗派的产生,开始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第一次有了领先世界的外伤断肠吻合手术的记载;
第一次在法律上废除“十恶”之条;
第一次取消商品入市税;
第一次免除妇女的课税,揭开了取消妇女人头税的序幕;
第一次确立了为以后历代沿袭的教坊制和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文艺演出队伍;
第一次在京都设立专管少数民族的“四方馆”,提出“混一戎夏”、诸族一家的思想政策,把郡县制推广到了西域;
第一次在“无隔华夷”的开放政策下,隆重接待数十国使团、商人及留学生,进行了空前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这些“史上第一”,均发生在杨广执政的14年间,可以说,对中国此后1300多年的王朝历史,影响可谓非常深远。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皇帝,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对他的评价,都是暴君、亡国之君。
历史学者胡戟说:“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唐太宗没有开凿大运河。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可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其实,对于杨广多次下江南,外人都以为,那是一国之君想下江南寻找美人。但很多人却不知道,那是他笼络江南人心的一种方式,缓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怀疑,打破了南人成为忠于隋室臣民的许多政治文化隔阂。都知道,隋朝的建立仰赖关陇贵族集团,于是,杨广即位后,有意引入江南的士族力量,并对关陇贵族集团进行抑制。所以,在反隋的势力中,除了农民起义,还有关陇贵族集团的集体造反。
那么,你肯定会问:“即使隋炀帝大兴土木,也只会对农民增加赋税和徭役,几乎不会影响到贵族的利益呀?”
那么,贵族集体造反是为何呢?
原来,杨广在位期间,创立了进士科,以此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让中下层地主甚至贫寒子弟都能通过读书应考走上仕途,从而,打击豪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这一做法,虽然影响了中国1300多年,直到清末废科举为止。但在当时,科举制剥夺了关陇贵族集团的世袭特权,动摇了他们作为贵族的利益链条。所以,就引起了这些贵族的严重不满,为后期关陇贵族集团的叛乱埋下了伏笔。杨玄感、李密、李渊,隋末几股大的起义,领导者都是关陇贵族集团出身。
如此看来,杨广创立进士科,为贫寒子弟进入仕途打开了一扇大门,使得“鲤鱼跳农门”不再是天方夜谭。但是,杨广做的这个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到头来却给自己招来了大麻烦,使得自己成为了亡国之君,背负了上千年的恶名。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在世的最后一年。随驾南下的十多万侍卫骁果将士,最终举火起事,内外呼应,攻入宫中。至此,隋朝灭亡,杨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其实,回顾杨广的一生,做的好事不计其数,只是,因为他的好胜心太强,让所有的事情,变成了限期完成。巨大的工程,不计代价的投入,造成了苛政和暴政的表象,才有了历代史学家对他偏差性的评价。现今,历史已经走远,我们对杨广的评价是否应该客观一点?
参考资料:
【《隋书·卷三·帝纪第三》、《资治通鉴·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