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世有些人不知怎么的,就喜欢贬诸葛而拨高庞统。总说诸葛亮不知兵,却偏要对诸葛亮以一州之力六伐大国,令强魏也不得不避其锋芒的事实故作视而不见,也真是很奇怪的一种现象。
开句玩笑,若谁觉得诸葛亮以一州伐天下不是什么本事,那大可玩个游戏验证一下,让他带领十人模拟对打八十人,看看他能否赢得了。若能赢,或能打成难解难分,再来点评所谓的“诸葛不知兵”。
而绝大多数人如果以十人之力对抗八十人,只怕要浑身哆嗦腿都软了,就算学过拳脚,也忘了功夫,只想着要逃了。
凤雏之才不可否认,但凤雏性格却持才傲物,不善于团结,又招人反感。与卧龙比,终究是相差太远了。
庞统有能力,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持才自傲而得罪同僚。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三分本事、七分人事”。如果一个人持才而骄,那么必然引起大众反感,然后受到排挤,让他空有本事也无从施展。
而庞统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在遇到刘备之前,虽然早就入仕荆州,名气很大,却止步于县吏,这就是性格造成的。
周瑜病逝于南郡,那时候应该已是吴臣的庞统护送周瑜灵枢入吴。
然后,自持有才却未得志的庞统,在回程时,对慕名前来相送的东吴陆、顾劭、全琮等东吴将门英才、名士子弟等逐一品头论足了一番。
庞统评陆勣、顾劭二人:“陆君如驽马,但实际却还有余力;顾君可说是条驽牛,却还能负重而道远。”然后,庞统还觉得不过瘾,又对全琮说:“您乐善好施而慕美名,颇类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一般,但也称得上是一时俊秀!”
庞统就是这风格,当面揭人之短,这就决不是宰相与大将之才。
所以,《三国志》虽称陆、顾劭、全琮等“深与统相结而还”,但这“相结”二字,究竟是结交还是结怨,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而东吴众人还要假客气式的对庞统说:
“将来天下太平了,再与你一同评天下名士。”
而实际这话,已有讥讽之味了。
后来,刘备得荆州,庞统就成了刘备下属。
当鲁肃听闻刘备只是任命庞统为县令后,煞有其事的写信对刘备说:
“庞士元非为治理百里小县的人才,应任命为治中、别驾之职,方能令他施展所学。”
既然鲁肃深知庞统如此有才,那么为何还要把这样的人才推荐给孙权,而要推给东吴的潜在大敌刘备?
就因为鲁肃了解庞统这种看不起同僚,也瞧不起上级的性格,
俗话说,不善于团结上下级的部门领导,哪怕这领导能力多强,也决不是一个合格的部门领导。
而鲁肃向刘备推荐让庞统担任重要职务,很可能就是要给刘备的中军大帐埋下不团结因素,以给刘备日后添堵。
而诸葛亮与庞统比,完全是两种性格、不同风格。
诸葛亮不持才傲物,善于团结上下,能得人心。从关羽、张飞,到赵云、魏延,以及刘备班子中的大小官吏将佐,全部对诸葛亮服服贴贴的,这就是本事,也决不是庞统能做得到的!
庞统表现欲太强,迫切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急于求成,沉不住气。这样的人如果担任统率方面之军的大将,就容易大败。同时,这也是庞统不幸阵亡的原因。
演义中的庞统,落凤坡中伏,丧身于乱箭之下。
而正史上的庞统,却阵亡于围攻雒城的攻城战中。
《三国志.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由此可见,庞统并不是中了埋伏!而是率军急欲攻克雒城,不顾危险,离开了自已“军师中郎将”的指挥岗位,直接进入了敌军流矢可伤的一线,去督导突击队扑城,然后被流矢射中,不幸身亡,英年早逝。
庞统有勇,有谋,却建功,求胜心切,失了沉稳,这是自古为大将者所忌!
这就相当于师长不在师部掌握调度全师兵力,却跑到了尖刀连去指挥炸碉堡。这样的师长,勇猛是无疑的,却绝对不是合格的师长!
所以,如果庞统坐上了诸葛亮的位置,在刘备之后率军北伐,那么,他就会放弃诸葛亮结合魏蜀国力对比,采取以攻代防、以战代训的积极防御;与步步为营不追求大胜、只求不败的稳妥北伐。
而是很有可能会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将蜀汉主力直推进至长安,以一州军力去逼迫带甲百万的强魏征发天下之兵来与之战略决战。
而这样的决战,魏国就算输了,不久后又将有第二波的十万大军开来,再次决战。
但蜀汉无论输赢,都将会让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打第二仗。如果输了,那就是军覆国灭,因为蜀中无力立即就再征集起第二支大军。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看似无功,实际却为蜀汉打出了一支精兵,并为蜀地军民树立了不畏强敌敢于战斗的士气。所以,诸葛亮逝世后,蜀汉还能延续二十九年。
如果庞统替代了诸葛亮,那显然是做不到诸葛亮的功绩!
而以庞统那种瞧不起人的性格,首先就凝聚不了蜀汉的将臣与军民们的人心。
人心若不齐,那么对于蜀汉,是非常危险的。那时候,就不是蜀汉六伐魏国,而是魏国发动了六次伐蜀大战,而也许伐了三四次,蜀就被魏国给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