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落凤坡被射死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蜀国会有怎样的发展?

如果落凤坡被射死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庞统,蜀国会有怎样的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755 更新时间:2024/1/27 1:44:50

而后世有些人不知怎么的,就喜欢贬诸葛而拨高庞统。总说诸葛亮不知兵,却偏要对诸葛亮以一州之力六伐大国,令强魏也不得不避其锋芒的事实故作视而不见,也真是很奇怪的一种现象。

开句玩笑,若谁觉得诸葛亮以一州伐天下不是什么本事,那大可玩个游戏验证一下,让他带领十人模拟对打八十人,看看他能否赢得了。若能赢,或能打成难解难分,再来点评所谓的“诸葛不知兵”。

而绝大多数人如果以十人之力对抗八十人,只怕要浑身哆嗦腿都软了,就算学过拳脚,也忘了功夫,只想着要逃了。

凤雏之才不可否认,但凤雏性格却持才傲物,不善于团结,又招人反感。与卧龙比,终究是相差太远了。

庞统有能力,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持才自傲而得罪同僚。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三分本事、七分人事”。如果一个人持才而骄,那么必然引起大众反感,然后受到排挤,让他空有本事也无从施展。

而庞统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在遇到刘备之前,虽然早就入仕荆州,名气很大,却止步于县吏,这就是性格造成的。

周瑜病逝于南郡,那时候应该已是吴臣的庞统护送周瑜灵枢入吴。

然后,自持有才却未得志的庞统,在回程时,对慕名前来相送的东吴陆、顾劭、全琮等东吴将门英才、名士子弟等逐一品头论足了一番。

庞统评陆勣、顾劭二人:“陆君如驽马,但实际却还有余力;顾君可说是条驽牛,却还能负重而道远。”然后,庞统还觉得不过瘾,又对全琮说:“您乐善好施而慕美名,颇类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一般,但也称得上是一时俊秀!”

庞统就是这风格,当面揭人之短,这就决不是宰相与大将之才。

所以,《三国志》虽称陆、顾劭、全琮等“深与统相结而还”,但这“相结”二字,究竟是结交还是结怨,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而东吴众人还要假客气式的对庞统说:

“将来天下太平了,再与你一同评天下名士。”

而实际这话,已有讥讽之味了。

后来,刘备得荆州,庞统就成了刘备下属。

鲁肃听闻刘备只是任命庞统为县令后,煞有其事的写信对刘备说:

“庞士元非为治理百里小县的人才,应任命为治中、别驾之职,方能令他施展所学。”

既然鲁肃深知庞统如此有才,那么为何还要把这样的人才推荐给孙权,而要推给东吴的潜在大敌刘备?

就因为鲁肃了解庞统这种看不起同僚,也瞧不起上级的性格,

俗话说,不善于团结上下级的部门领导,哪怕这领导能力多强,也决不是一个合格的部门领导。

而鲁肃向刘备推荐让庞统担任重要职务,很可能就是要给刘备的中军大帐埋下不团结因素,以给刘备日后添堵。

而诸葛亮与庞统比,完全是两种性格、不同风格。

诸葛亮不持才傲物,善于团结上下,能得人心。从关羽、张飞,到赵云魏延,以及刘备班子中的大小官吏将佐,全部对诸葛亮服服贴贴的,这就是本事,也决不是庞统能做得到的!

庞统表现欲太强,迫切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急于求成,沉不住气。这样的人如果担任统率方面之军的大将,就容易大败。同时,这也是庞统不幸阵亡的原因。

演义中的庞统,落凤坡中伏,丧身于乱箭之下。

而正史上的庞统,却阵亡于围攻雒城的攻城战中。

《三国志.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由此可见,庞统并不是中了埋伏!而是率军急欲攻克雒城,不顾危险,离开了自已“军师中郎将”的指挥岗位,直接进入了敌军流矢可伤的一线,去督导突击队扑城,然后被流矢射中,不幸身亡,英年早逝。

庞统有勇,有谋,却建功,求胜心切,失了沉稳,这是自古为大将者所忌!

这就相当于师长不在师部掌握调度全师兵力,却跑到了尖刀连去指挥炸碉堡。这样的师长,勇猛是无疑的,却绝对不是合格的师长!

所以,如果庞统坐上了诸葛亮的位置,在刘备之后率军北伐,那么,他就会放弃诸葛亮结合魏蜀国力对比,采取以攻代防、以战代训的积极防御;与步步为营不追求大胜、只求不败的稳妥北伐。

而是很有可能会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将蜀汉主力直推进至长安,以一州军力去逼迫带甲百万的强魏征发天下之兵来与之战略决战。

而这样的决战,魏国就算输了,不久后又将有第二波的十万大军开来,再次决战。

但蜀汉无论输赢,都将会让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打第二仗。如果输了,那就是军覆国灭,因为蜀中无力立即就再征集起第二支大军。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看似无功,实际却为蜀汉打出了一支精兵,并为蜀地军民树立了不畏强敌敢于战斗的士气。所以,诸葛亮逝世后,蜀汉还能延续二十九年。

如果庞统替代了诸葛亮,那显然是做不到诸葛亮的功绩!

而以庞统那种瞧不起人的性格,首先就凝聚不了蜀汉的将臣与军民们的人心。

人心若不齐,那么对于蜀汉,是非常危险的。那时候,就不是蜀汉六伐魏国,而是魏国发动了六次伐蜀大战,而也许伐了三四次,蜀就被魏国给灭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商朝一共迁都过几次,商朝为什么要频繁迁都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朝历史曾多次迁都,商朝多次迁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商朝不断迁都

    也就是说,在商朝时期,商王汤继位之前殷商就迁都了八次,而汤即位后又迁移了五次都城所在地,其迁都的频繁程度,比后来的王朝都多。像是如今山东的曹县、滕州,河北的泜水,河南的商丘、郑州、安阳,甚至于安徽北方的亳州等地,全都有商朝王城建立的遗址。迁都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并非闹着玩儿的,商朝如此频繁迁都,每

  • 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材是如何介绍夏朝的?不得不说教材越来越理智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夏朝历史书推荐,中职历史教材,中国历史课本记录夏朝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首先,文章介绍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是新石器。正文中介绍了中国发现的最典型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然后给出一张旧石器遗址分布地图,并且让学生思考其分布规律(主要位于河流两边)。文中并没有说元谋

  • 周朝依靠什么,延续了八百年的江山呢?底层社会的稳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周朝1800个诸侯国,周朝为什么可以延续八百年的江山,周朝的兴衰原因

    自古以来,毁灭一个王朝的根本规律,乃是来自底层社会的动荡力量,而不是上层社会的权力交替,后者只是一切具体的结果,前者才是最大的动力,所谓“天下大势”,说的也是这件事。首先周朝的“基因”,决定了周朝的中央权力并不强,在商时,周国并不是什么顶尖大国,牧野之战中,周也是“联军”组合才起了作用,所以才有了持

  • 远古传说:最后两条龙被夏朝人吃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夏朝龙,远古时代的龙,在远古的夏朝是否有人养过龙

    常闻夏朝人养龙传说,正经史书如《史记》和《左传》都有类似记载,传的有鼻子有眼。夏朝人到底有没有吃龙?或者说他们到底养了什么东西,后被世人传为养龙?夏朝人吃龙的故事①"孔甲畜龙"典故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 如果发现了西周王墓,那或许发现夏朝都城遗址就更近了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周王墓发现夏朝都城,夏相王之墓,夏王墓全过程图

    殷墟如今,快100年过去了,我们似乎还没有发现像殷墟那样重要的遗址。国内主要朝代的帝王陵墓都挖掘得差不多了,只有个别的得到了保护,如秦始皇陵、乾陵等。在考古价值上,秦始皇陵远远大于乾陵,因为秦始皇陵的时代更加古老,规模更大。许多考古学家都猜测:秦始皇陵中是否藏着大量先秦的竹简,甚至有六国的史书。这个

  • 良渚遗址是夏朝的都城遗址吗?它的发现证明了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良渚文化共有几处遗址,考古学家发现良渚遗址,良渚遗址是夏朝遗址么

    1,良渚遗址:舜的古都?夏朝脱胎于有虞氏。有虞氏著名的首领为舜,妫姓,名字为重华,舜是其谥号,因为其政绩突出,被列为“五帝”之一。而舜又是东夷族的首领(最早的东夷族指的淮河一带的民族),又被称为帝俊。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可见有虞氏生活的区域并非在中原地区,而是在东

  • 被评为“千古第一狐狸精”的女人究竟是谁?不是妲己,而是其他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妲己千古第一狐狸精,传说中的妲己真的是狐狸精吗,妲己狐狸精迷惑人的视频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妲己虽然有着“祸国妖姬”的称号,却还当不起“千古第一狐狸精”的“盛誉”。真正的“千古第一狐狸精”,乃是与妲己、褒姒、骊姬合称为“四大妖姬”的夏朝妺(mò)喜,而且妺喜不仅有“狐狸精”的称谓,还有着“中国第一位女间谍”、“中国第一个亡国皇后”等诸多“第一”称

  • 夏朝的地望到底在哪里?最有可能的是山东、江苏、河南交界一带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夏朝的中心地区在哪,夏朝具体在哪,河南叶县夏朝遗址

    中国许多的古文献都记载,夏朝的建立就是一个羌人。《新语·术事》云:“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鲧娶于有莘氏,……产高密(禹),家于西羌”。《盐铁论·国病》亦云:“禹出西羌”。这么多的文献记载都认为大禹是西羌人,大体上是不会有问题的。汉族的祖先为

  • 认出1个字,奖励10万元!甲骨文,是如何被“读”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甲骨文怎么看懂的,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简略说明,甲骨文是如何被人发现的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至今。据记载,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现在分布在全世界的甲骨文收藏估计在13万到15万片之间,总共记载的字数达到4300余个。但目前,甲骨文的释读仍处在瓶颈期,仍有一

  • 夏商周的“夏朝”,到底存在吗?为何西方学者质疑,中国学者坚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夏朝属于史前时代吗,夏朝和夏商周的关系,夏商周的夏朝是怎么成立的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夏朝从大禹开始,共传了14代,经历了17个王,总共存在471年(一说432年)。1949年后,中国历史教科书将夏的范围定为前21世纪~前16世纪。然而,对于这几百年发生的事,我们知之甚少,文献记载也很匮乏。这也是西方学者质疑中国夏朝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甚至有很多学者还肯定的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