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客缦胡缨,吴钩霜月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萧钦言淡然若定,吟诗作赋,果然具有当朝宰相的风度……这首诗是唐朝李白所写的《侠客行》,后面两句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
绝对的有气势、有格局!
这使得我们对这个被清流派称之为“奸相”的老者肃然起敬……随后的剧情中,我们看到齐牧一族所谓的德高望重清流派,原来也只不过是满腹诗书,口宣道德文章,背地里却干着杀人越过勾当的虚伪之徒。
大忠似奸,大奸似忠,谁奸谁忠?朝堂党争神仙打架,殃及池鱼,受罪的依然是大宋的百姓们,更会波及到赵盼儿孙三娘和宋印章这些来京闯荡的汴漂小青年……她们因为牵扯到顾千帆皇城司的人际关系,自然也会成为清流派打击的对象。
抛开剧情,萧钦言的原型如果是宋真宗年间的宰相王钦若的话,他的结局并不坏——
据房间传说王钦若出生时,家乡的河流满天通红,这就预示着他一生会光耀门庭。
果然,宋真宗和宋仁宗年间,王钦若两次入相,位极人臣。若不是早年间被宰相王旦以宋太祖赵匡胤说“不能让南方人为相”为借口,排斥阻止他入阁,王钦若可能入相还要提前十年……若是如此,可能就没有寇准的什么事儿了!
唐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在朝堂上,南北人才对峙也成为一道风景线——王钦若是自唐宋以来第一位南方人入相的……
由此可见,他的个人能力和才能一定是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求,使得宋真宗和宋仁宗以及太后刘娥对他刮目相看。
《梦华录》剧中并没有对萧钦言的这些才能和本事做出详述,但历史书中早有定论——认为他投机取巧,善于钻营,更懂得揣摩上司官家皇帝的心思,因此屡次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得到重用。
譬如宋真宗想在活着的时候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于世,王清诺导演的一出天降祥瑞的天书,怂恿宋真宗封禅泰山,大建庙宇;
对于这一做法,清流墨客一直对他利用鬼神之说糊弄皇帝嗤之以鼻,并把他与丁谓等人共称为大宋五鬼,极富诟病之能事……这里面可能存在着许多嫉妒恨的成分,难道那些清流之徒就不相信鬼神吗?他们什么时候成为无神论者了?
剧中柯政下野,萧钦言入相,这个事件可能对应寇准被王钦若弹劾,搬弄是非,在宋真宗面前说他“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以致寇准被贬出汴京……王钦若当时的理由,现在看起来并没有错,寇准之所以与辽国作战,并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目的就像一个赌徒,孤注一掷把大宋和皇帝的命运与一场战役和他的个人荣辱绑在一起——若败大家都玩完。
宋真宗经王钦若这样一说,立刻明白自己在澶渊之盟前后实际成了寇准的傀儡,而且事实上寇准在战场胜利之后,也没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反而怂恿皇帝签署了绥靖辽国的协议……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一盟约只是一个偷安的短期协议,倒是成就了寇准的个人名誉和丰功伟绩。
剧中齐牧一族搅动朝堂,目的是为了促使宋真宗立太子、废除太后执政,这实际上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当时的天下在刘娥后党的治理下政通人和,安居乐业,清流派所要的只不过是自己当政罢了。就如当年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他们的dang争一样,不管谁入相出将,老百姓只是交税费的多少,底层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丁谓倒台,王钦若也受到牵连,被罢相,但宋仁宗登基后他立刻支持刘娥执政,因此再次获得殊荣,再次入相……这段时期他配合刘娥治理国家不能说没有功劳,可惜在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述,也许是后来的人为删除了。
《梦华录》顾千帆与赵盼儿,之所以后来能够大团圆,功成身退,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爹地还在当政,又有太后如何这样强大的后盾,否则以曹敬、齐牧这些老奸巨猾的对手手段,他们怎么可能会全身而退?
王钦若后来因病去世,死在任上,被宋仁宗追谥为“文穆”。
对于王钦若,萧钦言,这个人您怎么看?
欢迎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