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浩然:不抱怨的人生,活得有多赚

孟浩然:不抱怨的人生,活得有多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741 更新时间:2024/2/6 17:17:33

青年时懂得道理,中年时领悟真谛,晚年时达到境界。

有人做过统计,大唐王朝三百年来,有名有姓的诗人诞生了2536位。

2536人,怀才不遇者不计其数。但终其一生未做过一官半职,只有孟浩然一人。

他用双脚丈量大唐的好山好水,用双眼见证人生的坎坷起伏,用双手写下恬淡洒脱的人生态度。

人生再难也不抱怨,让他在诗星璀璨的盛唐,活成了所有人的精神偶像。

01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在襄阳的一个书香世家。

此时正值武则天篡唐改周之际,外面的世界一片喧嚣。

老孟家是亚圣孟子之后,胸中自有气象。虽然“结庐在人境”,却自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孟家老屋背后,是一片桃园,落英缤纷,花香满径。孟浩然年少无事,就跑来这里读书。也是在这里,未及弱冠之年的孟浩然,写下了《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毛头小子孟浩然,就这样成了襄阳城的明日之星。

孟老爷子甭提有多高兴了,想着光耀门楣这下算是有指望了,便打发他早日去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706年,孟浩然参加襄阳县试。

诗赋、试策、帖经三场下来,孟浩然一气呵成。在十八岁的年纪,就荣膺襄阳全县高考状元。

眼瞅着下一步就是襄州府试,一家老小都备好了题名宴,孟浩然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拒绝参加府试。

理由很愤青:皇室混乱、朝廷腐败、纲纪不振。我家老祖宗孟子说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皇帝,我才不为他卖命呢。

少年热血的孟浩然,任性一时爽,却把孟老爷子气吐了血。

家庭会议开一开,三姑六婆劝一劝。可怎么样,都拉不回这头倔牛。

孟浩然与家族的关系,就此闹僵,孟老爷子看见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闹僵就闹僵,年少轻狂的孟浩然一气之下干脆离家出走。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跑到鹿门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只是少年孟浩然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个拒绝参加府试的决定,这一次任性的离家出走,将成为他一辈子无缘仕途的先兆,将成为他与父亲终生未能和解的遗憾。

倒是那份随性洒脱的性格,在此时的少年孟浩然身上就已露出端倪。

不就是不参加科举吗?不就是在家里受气吗?这有啥好抱怨的?

鹿门山的风光这么好,与其花心思生闷气,还不如坐船看看风景呢。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02

山中无日月,寒暑不知年。

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少年孟浩然,也长成了感情充沛的青年小伙。

恰巧此时,襄阳城内来了位歌女,名叫韩襄客,年方二八、色艺俱佳。

孟浩然常去给她捧场,一来二往,两人渐渐熟络。

一个靓丽光鲜,一个风度翩翩;一个多才多艺,一个满腹经纶。

不擦出点火花,都对不起大好青春。

终于有一天,孟浩然壮着胆子约出了韩襄客。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韩襄客吹了一首《巫山曲》,孟浩然和了两句诗。

“只为阳台梦里狂,降来教作神仙客。”

韩襄客转过绯红的脸颊,也回了两句:

“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

哎哟,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看起来,都让人脸红心跳。

可两人的爱情,在诗书传家的孟老爷子那,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娶一个歌女进门,家风何存?孟老夫子的脸,都给你这个不孝儿丢光了!”

老爷子只给了孟浩然两个选择:要么退婚,要么扫地出门。

可青春时的爱情,不遇上就算了,遇上了谁又能逃得过?

再说了,孟浩然这牛脾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冲冠一怒为红颜”,孟浩然毅然离家,跑到韩襄客家拜了天地,结了连理。

赢了爱情,却输了亲情。搁在谁身上,都是人生一大憾事,难免为此唉声叹气,怨天怨地。

可孟浩然不这么想,赢了爱情,赢的是自己的一颗真心。

输了亲情虽然遗憾,可与其做于事无补的抱怨,不如投身官场搏个功名,也算是告慰老爹的生前遗愿。

于是,结束为期三年的替父守孝后,人到中年的孟浩然决定走出襄阳。

可等待他的,却是命运再一次的捉弄。

03

公元717年,当朝宰相张说前往两湖地区检查工作。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没错,就是那首在后世大放光彩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凭借这首诗,孟浩然与张说结为知交,并在他的引荐下,结识了一票长安城的达官贵人。其中就有贺知章王维张九龄等政坛、文坛的领袖。

就在孟浩然摩拳擦掌、翘首以待时,却传来了张说因罪入狱的消息。没了张说的引荐,再想通过献诗献赋的渠道进阶仕途,可谓痴人说梦。

摆在孟浩然面前的,只剩下最后一条路:科考。

考就考呗,反正十八岁时我就是全县高考状元,孟浩然心里倒也不怵。

科目一为诗赋,这是孟浩然的强项,顺利通过。

科目二为试策,相当于现在的申论,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政论文。

自由散漫了半辈子的孟浩然,对官场一窍不通,这下可把他难住了。

结果自然是名落孙山。

人到中年,生命只剩下一半,前半生浮皮潦草,浑浑噩噩地过去了。终于有一天,你幡然醒悟,决定痛改前非,立志要做一番事业。

却猛然发现,世界已经对你关上了所有的门。

然而孟浩然非但没有抱怨,转身就南下吴越,游山玩水去了。

抱怨有什么用?除了让自己生气、让别人讨厌之外,什么都得不到。

有抱怨的功夫,还不如多看一眼大唐的好山好水,多交几个当世的才子英豪。

04

辗转于河洛、吴越、川蜀之地,孟浩然在山水田园之间,一盘桓就是十数载。

随遇而安、豁达洒脱的性格,让他的诗歌清丽脱俗。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公元735年,已经46岁的孟浩然迎来了人生中最后一次进阶仕途的机会。

时任襄州刺史的韩朝宗,听闻当朝文坛偶像孟浩然闲居在家,忙不迭赶来拜访。

这个韩朝宗也不是一般人,以举贤荐能闻名于世。李白就曾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名句。

孟浩然大手一挥,“喝都喝了,我现在全身痛快,哪有空管其他事情啊!”

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巧合的是,五年之后,五十一岁的孟浩然因为好友王昌龄路过家乡,于是设宴款待。宴席上,他不顾背生毒疮,医生千叮万嘱要忌口的禁忌,开怀畅饮大吃生鲜,导致毒疮复发,撒手人寰。

晚年的孟浩然,经过了人生的坎坷起伏,早就看淡了世间的功名利禄,真正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此时,世间已没有什么挫折和遗憾,值得他去抱怨。

不抱怨,是孟浩然年轻时就懂的道理,是中年后就领悟的真谛,也是晚年后随心而至的境界。

回想盛唐一代,才人辈出,群星璀璨。

多少人身处高位却惶惶不可终日,论地位、论财富,他们比家庭破裂、婚姻受阻、终生未仕的孟浩然成功多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能活出孟浩然的那份自在和潇洒,就连李白、王维都视他为精神偶像。

要说幸福度,他们都比不上孟浩然。

世人皆苦。孟浩然告诉我们,不抱怨的人生,活的有多赚。

更多文章

  • 史上死的最窝囊的5大战神:秦琼作死,项羽可怜,薛仁贵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正史中的秦琼有多厉害,历史上秦琼真实的实力,历史中秦琼有多强

    商鞅 被自己制定的法律给弄死,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

  • 刘裕当时为何要把司马懿的后代,全部杀害灭族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懿刘裕死因,刘裕杀完司马懿的后代吗,司马懿后代被刘裕全灭了吗

    刘裕不仅作战勇猛、治军严明,而且很有谋略,善于以少胜多,逐渐成长为东晋的大将,并在一系列的战争中,消灭了东晋权臣桓玄一族,成为东晋都督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等八州军政大权的将领,实际上东晋的政权就掌握在刘裕的手中了。虽说司马德文小心翼翼度日,但刘裕依旧深感不安,听说司马德文的

  • 杨贵妃为什么会出现在辽代壁画中,一只鹦鹉一首诗告诉你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贵妃高清免费看,杨贵妃从壁画里走出来,香港宫廷美女杨贵妃

    《杨贵妃教鹦鹉图》如上图,这是一幅壁画,藏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这幅壁画于1994年在一座辽代贵族墓葬里被发掘出来,颜色鲜艳,人物生动,名为《杨贵妃教鹦鹉图》。不过,我们稍微仔细看就会发现,壁画中的杨贵妃与唐朝壁画中的女子,首先在装饰上有着较大的差异。辽代壁画中的杨贵妃,头上戴着典型的辽

  • 刘裕为什么要将司马懿的后人全都消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裕杀完司马懿的后代吗,司马懿后代被刘裕全灭了吗,司马懿后代被刘裕杀得快绝种了

    东汉时大奸臣曹操趁着天下大乱,挟天子以令诸侯,玩姓刘的于股掌。其子曹丕更是变本加厉、得寸进尺,逼着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曹家,曹丕如愿坐上皇帝宝座 。可是天道轮回,后来曹魏大臣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把曹家的皇帝当木偶去控制。到了后来,司马炎也如法炮制演出了一幕好戏,逼小皇帝曹奂禅让,夺去了曹家的

  • 司马炎明明有26个儿子,为何却偏把皇位传给一个不优秀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炎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司马炎死后谁继承了他的位置,司马炎子嗣多少

    司马衷一、两岁时, 大家发现他简直就是个弱智,是一个什么都弄不清楚近乎白痴的低能儿。因长子已于两岁时夭折,按封建皇族礼法只能立他为太子。但司马衷实在让老爹晋武帝瞧不上眼。武帝司马炎见他痴愚异常,恐怕难继大统,所以想在其他儿子中选个聪明能干的当自己的继承人。司马衷11岁时了,无论说话还是读书均愚不可及

  • 司马睿称帝后,为何与王导共有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导和司马睿说江南有两个人,王导和司马睿,司马睿与王导谈论晋朝的建立

    建兴四年(316年),长安陷落,愍帝被俘。次年,从长安逃出来的平东将军宋哲到达建康(即建业,为避愍帝讳而改),宣布愍帝命名司马睿''摄万机''的诏令,司马睿称晋王,年号建武,东晋实际上建族立起来了。又次年,愍帝死讯传出,在百官的劝进下,司马睿称帝,是为元帝,改元大兴(318年),定都建康。但司马睿对

  • 三国混战时,为何异族不趁机入侵,而是等西晋统一后才五胡乱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时期为何没有异族入侵,西晋对五胡态度,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大乱原因

    其实汉末异族不是不想入侵,而是没有那个能力,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把匈奴打残了,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修整,但是实力也不足为惧,而且在汉末,异族无论是人口还是武器装备都相对落后,而且无论是匈奴还是鲜卑,内部也是分裂,混战,没有统一,而其他的羌人、羯人也比较分散。其次,虽然汉末诸侯一直征战不休,但是在对待对

  • 司马炎好不容易当上皇帝,为何把太子之位交给了最白痴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司马炎以后是谁当皇帝,司马炎最后的太子,司马炎什么时候当皇帝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古代封建帝王立太子时都会考虑到的因素,那便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司马衷是司马炎皇后杨艳所生,是正儿八经的嫡出。他上面虽还有一个哥哥,可此子早夭没有做太子的福气。加上司马衷之母杨皇后深受皇帝宠爱,司马炎虽有二十多个儿子可要立他人之子为储君也是万万不能行的。于是太子之位便落到了年仅

  • 旅游达人李白,在外漂泊37年,都干了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白的旅游记录,李白旅游必去的地方,李白都去过哪些地方旅行

    图:徐霞客水墨画青少年时期,李白就一边读书,一边旅游。当时,他常去的山有戴天山、大华山、窦围山和紫云山等。15岁时,李白跑到梓州,拜赵蕤(注:唐朝著名的纵横家)为师。17岁,李白跑到北川县,大禹的出生地,留下了“禹穴”二字。20岁以后,李白又先后去了成都、眉山、重庆和峨眉山等地。25岁时,李白“仗剑

  •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不嫌烦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商朝从哪迁到哪儿,商朝怎么被证实的,商朝为什么要迁移

    中国历史上,频繁迁都这事,只在商朝有。《尚书》中载,商朝人“不常厥邑”,说白了就是待不住。照理说那时候的交通和运输条件都不是很发达,大规模搬家应该是很麻烦的。那他们为什么热衷于此呢?01商朝建立之前,商部落就有“八迁”。据《史记?殷本纪》中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第一次,从今天的山东曹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