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什么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什么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631 更新时间:2024/1/13 6:43:57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王朝,被称之为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且明朝还没有后宫干政的情况,可以说明朝借鉴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在制度上完美的避免了各种势力对于皇权的威胁。

明朝唯一明显的弊端就是太监乱政,当然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以后,也曾在制度上限制太监的权力,明确规定宦官只供洒扫侍奉,不许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文武衔。还造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牌,立于宫门口,上铸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但后来随着文官集团势力越来越大,明朝皇帝从实际出发,无视了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这一祖制,给予了太监的巨大权力,使内庭司礼监和外庭内阁相互牵制,皇帝居中来调节,不至于大权旁落。

但太监再权势滔天,也威胁不到皇权,像明朝王世贞对于太监的评价就很到位:“夫振、瑾至狼戾也,公卿台谏至狐鼠伏也,亿兆至鱼烂也,然而不为汉、唐之季者,高皇帝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嚬而忧,再嚬而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

在之前明朝系列文章中,宋安之分析了明朝的各种制度的利弊,那么今天再来给大家说说明朝为什么没有后宫和外戚干政呢?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后宫与外戚一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后宫权力大了,外戚也就跟着水涨船高起来,诸如西汉的吕后专权以后,不顾汉高祖刘邦留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大封诸吕为王;还有唐朝武则天称帝以后,只相信自己的娘家人,不只是大封武氏诸人为王,甚至还曾想立侄子武三思为储君。

甚至外戚权力大了,都可以自己改朝换代,诸如西汉就是亡于外戚王莽之手、还有隋文帝杨坚也属于是北周的外戚。

那么明朝为什么没有这种情况呢?

这一切还要从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明朝制度的制定者朱元璋说起,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有感于历史上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的惨痛教训,使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在后世在选妃方面,抛弃了门第观念,只选普通良家女子;二是加强了对于后宫的管理。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两个方法。

一、选妃制度

明朝除了在开国之初盛行与勋贵联姻以外,诸如太子朱标取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取徐达之女等,之后有明一代的后妃很少出身勋贵家族,多是挑选自民间,因此出现了“后妃多出民间”的现象。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天子后妃及其亲王王妃,必须要选择普通的良家女子,当然范围没有限制到必须是普通老百姓,像普通的官、军之家也可以,只要家道清白,相貌不错就可以。

一般选妃的范围是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类似于今天的海选,然后由礼部筛选,最后剩下的几十人带入宫中,挑选一二人作为后、妃就好,至于其他落选女子是以礼送回家。

这样一来,皇帝的后宫之中后、妃都是出自普通家庭,后族没有强大的势力,自然对于皇权形成不了威胁。

选择后妃的范围虽然限制于普通的家庭,避免了因为后族势大,以至于后、妃威胁到皇权;但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后妃中有受皇帝宠爱的,其家族不是马上就水涨船高了吗?

其实这点明太祖朱元璋也考虑清楚了,那就是给予外戚的待遇,往往是授予有职无权的职位。

比如说明仁宗的张皇后,被称之为“女中舜”,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当选为太子妃以后,父亲张麟仅仅是被授予为七品的兵马副指挥。

明代宗的汪皇后在明代后妃中出身算是很好的了,父亲汪泉是世袭的金吾左卫指挥使,汪皇后被册封为郕王妃时,汪泉也就是升为三品的兵马司指挥,禄不视事,也就是有职无权,等到汪皇后正位中宫,汪泉进为泉都指挥同知府军卫,依旧是有职无权。

一般来说这些外戚也就是给一个锦衣卫的虚职,封为伯爵,最多是侯爵,还是有职无权,享受着俸禄就好了,当然外戚待遇还是不错的,像爵位就可以世袭。

但明朝皇帝对于外戚一直是防范于未然,时不时打压一下,避免其势力膨胀,像到了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期间,以外戚世封非祖制,认为“祖宗之制,非军功不封,洪熙时,都督张昶封彭城伯,弟升亦封惠安伯,外戚之封,自此始。循习至今,有一门数贵者,岁糜厚禄,逾分非法”。因此废除了外戚爵位世袭的惯例。

像在这种情况下,有明一代后宫压根干政不得,连外戚都掀不起什么风浪,故史书评价“故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

二、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后宫的管理

稍微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曾在宫门口立下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

其实朱元璋为了防止后宫干政,还立下过另一块铁牌,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曾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牌用铁,字饰以金。

里面是复著令典,对于各种规矩说的很是详细;虽然禁止太监干政那块铁牌后来被太监王振取走了,但这块禁止后宫干政的红牌倒是没有被人取走,而且有明一代也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多少算是为朱元璋挽回了不少面子。

还有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经过朱元璋对于后宫如此细心的管理,是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最后再说说明代禁止后宫干政的利与弊

明朝在制度方面限制了后宫和外戚权力,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便是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的现象。

但弊端也不少,首先后族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了,自然是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但用好了也是皇帝的一个强大外援。

皇帝可以利用后族与文官集团斗,与一切不利于皇权稳固的势力去斗,自己去居中调节,从而大权独揽。

但是很明显明朝在这方面制度上是一刀切,直接限制死了后、妃和外戚的权力,自然利用不到他们了,所以皇帝只能利用身体不全的太监来对抗文官集团,太监因为身体不全的原因,往往多是心理变态之人,所以一掌权就是祸国殃民,其副作用还是很大的。

其次因为明朝的后、妃,及其宫女多是来自民间,并非出自世家大族,所以在培养皇子方面,多是培养出一些带有市井之气的皇帝。

诸如明宪宗,他宠爱的万贵妃是他的奶妈,从小就陪伴他身边的,万贵妃出自普通家庭,从小所受教育不好,自然影响到了明宪宗。

由此可见这个弊端,其实潜移默化之下,影响还是很大的,通过这个角度来看,相信大家也可以看出为何明朝皇帝多是带有市井之气,多是任性之辈了吧。

当然以大局观来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这个制度还是很成功的,使得有明一代276年,没有出现过后宫乱政和外戚专权的情况。

更多文章

  • 他虽是跛子,更不受朱棣待见,却是大明王朝第一仁爱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重用的七位大臣,朱棣身边的四大名臣,大明风华孙愚不是朱棣的部下吗

    朱棣的太子朱高炽左足残疾,行动不便,因此一直担任驻守后方的任务,靖难之役中,父亲朱棣率领十万燕军在前线奋勇直前,朱高炽则是在北京城抵御南军的进攻。朱高炽剧照后方工作在朱棣眼里是个简单的任务,而跟随他浴血奋战的儿子朱高煦却是格外勇猛,这样一来,朱棣对朱高煦是高看一眼,而对身材臃肿且行动困难的朱高炽百般

  • 朱棣雄才大略,在位期间皇后之位空缺17年,他的皇后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棣的皇后死后又立谁为后,朱棣的第二个皇后是谁,朱棣的皇后列表

    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政变取得了大唐的军政权利,朱棣则是发动靖难之役而取得帝位。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之后建文帝为了解除诸侯藩王尾大不掉的隐患,于是就施行削藩。但没想到的是,建文帝削藩不成,不仅引来了一场靖难之役,而且自己的帝位也被朱棣抢

  • 魏忠贤死后没多久,明朝就垮台了,崇祯死前大呼群臣误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魏忠贤临死前对崇祯说了一句话,魏忠贤不死明朝能活得更久吗,魏忠贤死后明朝还能延续吗

    魏忠贤作为明朝最大的宦官,在历史上的评价非常低,人们都用奸臣、阉党来形容魏忠贤,魏忠贤在位期间由于朱由校对其放任,导致魏忠贤把持了朝政,虽然魏忠贤陷害忠良,贪赃枉法,但是在一些大事上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因为魏忠贤自己也非常明白,依靠自己的出身,不过是皇帝的走狗,就算权力再大也是依附于明朝之上的,如

  • 苏轼:养一个好心态,顶得上世间一切良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苏轼人生短句,苏轼为人处世的情怀,什么是苏轼豁达开朗的心态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宋朝哲宗年间,苏轼和旧党元老梁焘、刘挚先后被贬往岭南。当时岭南气候湿热,瘟疫流行。梁焘、刘挚到岭南之后,先后病死。只有苏轼,百病不侵,安然无恙。他性情豁达,食肠宽大,无论走到哪里都吃得下,睡得着。什么瘴气、疫病,都影响不到他。别人长吁短叹,垂头丧气。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

  • 康熙效仿朱元璋一招,也想“治隆唐宋”,结果不看教训而贻害无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治隆唐宋碑康熙曾五次南巡,每次过金陵,都要专程至孝陵致祭,行三跪九叩礼,并御书礼赞朱元璋“治隆唐宋”!可以说,朱元璋是康熙帝的前朝偶像,康熙帝是朱元璋的隔代粉丝。2朱元璋在择储上,推行合乎儒家宗法制的嫡长子皇位继承者,这受到了满朝文武的赞赏和支持。他在立国之初,即册立皇长子即嫡长子朱标为太子,为之组

  • 明代宗朱祁钰,怎样才能逆天改命,阻止夺门之变,保住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代宗朱祁钰历史评价,朱祁钰死后皇位是谁,明朝朱祁钰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首先,左顺门之变,当文官们一哄而上,以诛杀王振余党之名,打死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宦官毛贵、王长随等人后,不能如史实一般被吓得惊慌失措,从此给朝臣留下“怯懦胆小”的第一印象,反之,要挺身而出,以朝堂法度怒斥其非,严惩带头斗殴的给事中王竑等人,让朝臣看到自己的胆量和担当。其次,北京保卫战,不能躲在皇宫后

  • 为何金兀术的拐子马铁浮屠遇上岳家军铁输?岳飞的应对战术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岳家军大破金兀术,金兀术与岳飞关系,岳飞与金兀术之间的战斗

    金兀术既然是一位名将,怎么可能是一直在打败仗呢?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真实历史中的金兀术并非无能之辈,他的战绩也是相当辉煌的,不过不可否认,在后期遇到韩世忠、岳飞等名将后,确实战斗力下滑了不少。从崭露头角到主力战将金兀术,原名完颜宗弼,“金兀术”是女真语的音译。他是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女

  • “官二代”李清照:好酒、好赌、好色,中国千古第一风流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当代才女李清照,李清照为什么被评为十大才女,李清照爱喝酒好赌吗

    谁是中国第一才女呢?乍一看,这个问题很像是带节奏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才女那么多,谁家的粉丝有胆子敢去说,自己家的偶像就是第一才女呢?细细一想,好像这个问题又没有了什么争议。论才之一字,从古至今,又有哪个女子敢在李清照面前说自己有才呢?李清照的一生,可以说是精彩至极。在诗词

  • 齐王王保保,为啥被朱元璋称为“奇男子”?劝降他用了什么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北征王保保,朱元璋7次招抚王保保,王保保与朱元璋的关系

    王保保,汉人还是蒙古人?我们说王保保是一个身世复杂的人,这一点首先体现在他的出身上。首先大家看到王保保这个名字,肯定觉得他是一个汉人。但其实王保保还有一个名字,叫扩廓帖木儿,这个名字又是一个典型的蒙古名字,那么王保保究竟是汉人还是蒙古人呢?王保保出生在河南沈丘(其出生地也可能位于安徽省临泉县,当时也

  • 李景隆被笑称是朱棣卧底,他是怎么坑建文帝的?三场大战就是见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棣对李景隆的态度,李景隆怎么变成朱棣的,朱棣大破李景隆

    李景隆的人生完美的解释了当下流行的一句网络用语: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为什么这么说,他的确做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果建文帝要追责在靖难之役中的失职人员,李景隆是第一个应该被清算的大将。李景隆之所以能被委以重任,首先要感谢的不是齐泰、黄子澄等文臣,而是他的父亲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