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朱瞻基算是个不错的皇帝,却也犯下了威胁大明的错误!

历史上的朱瞻基算是个不错的皇帝,却也犯下了威胁大明的错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539 更新时间:2024/1/25 5:36:34

朱瞻基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朱瞻基出生时他的爷爷朱棣还不是皇帝,只是燕王。据说燕王朱棣在朱瞻基出生的当晚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朱棣的父皇朱元璋将象征着皇权的大圭赐给了朱棣,并且对朱棣说“传世之孙,永世齐昌”。朱棣醒来后接到了孙子朱瞻基出生的消息,再一看小小的朱瞻基,觉得很像自己,说他必定是大明之福。

后来野心勃勃的朱棣就发动了明朝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变,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登基后,对于自己的长孙朱瞻基也是十分看重,不仅亲自为他挑选名师,同时也不忘亲自教导朱瞻基,甚至在朱棣远征漠北的时候也将朱瞻基带在身边,希望通过耳濡目染教会朱瞻基如何带兵打仗,可见朱棣对孙子朱瞻基完全已经是按照继承人来培养的。

公元1425年,朱瞻基正式登基,年仅二十六岁。这样的年纪其实已经不算年轻了,但是在他的叔叔朱高煦眼中,朱瞻基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根本没有当皇帝的资格,而自己从靖难之变中就积累下了赫赫战功,而且手中势力不弱,完全可以学自己的父亲朱棣再来一次靖难,可惜,朱高煦没有父辈那样的好运气,这次政变并没有成功。

新皇朱瞻基御驾亲征,大获全胜,朱瞻基念在与朱高煦的亲情上法外开恩,并没有将朱高煦斩首,只是将他幽禁了起来。朱瞻基班师回朝后又解决了自己的另一个皇叔朱高燧,至此之后,朱瞻基才算是稳稳的坐住了自己的皇位。

朱瞻基为什么被叫做“蛐蛐皇帝”?

朱瞻基其实属实是个好皇帝,之所以被叫做“太平天子 ,促织皇帝”也只是因为他的一个兴趣爱好喜欢玩蛐蛐。皇帝有点自己的小爱好并不打紧,只是朱瞻基这个爱好有点劳民伤财。在《明朝小史》一书中记载,朱瞻基喜欢玩蛐蛐,派人从江南征取,斥资甚巨甚至导致一些把百姓家破人亡,这一点也使朱瞻基被冠上了“蛐蛐皇帝”的称号。作为一名君王,有自己的爱好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超过了限度就不应该了,但仅凭玩蛐蛐这一点就认定朱瞻基是个昏君,也太过于苛刻了。

朱瞻基为大明朝留下了什么样的后患?

在朱瞻基统治的期间,大明朝的确是平安太平,史学家们甚至称赞其治下功绩堪比文景之治,是一个盛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他执政期间的一些举措却有很多弊端,虽然在朱瞻基统治的期间可能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却为后世带来不少遗祸。

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朱瞻基大幅度的使用宦官,甚至让宦官参与了国家大事的决策 。这样的制度在当时提高了皇权中央集团行使职权的能力,并没有展现出什么弊端。这与朱瞻基对宦官严格监管,有错严惩的制度也有一定关系。朱瞻基是个明君,所以宦官之流在他手下也并没有翻出来了什么风浪。

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朱瞻基会扶持宦官,历代皇帝的帝王心术中都有制衡一道,朱瞻基继位后文官势大,朱瞻基为了制约文官,便想到了用宦官来制衡的办法。为此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教宦官读书的机构——内书房。等到宦官培养成功后,朱瞻基就开始让他们逐渐参与朝政、甚至是军政。借此来牵制朝中的文武百官。

但是朱瞻基的子孙后代就没有他这么厉害了,朱瞻基的长子明英宗朱祁镇在征讨瓦剌时兵败被俘,这一场事变被称为“土木堡之变”,这一场事变的导火索也是宦官干政。

朱祁镇十分宠信一名叫王振的宦官,王振在朝中作威作福、独揽大权。正赶上瓦剌由于不满明朝的赏赐,在明朝领土内四处挑衅,王振就开始对明英宗煽风点火,鼓动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也是个糊涂皇帝,不像他父亲的精明,果真就被煽动了,不顾朝中大臣的劝说,一意孤行御驾亲征。在作战时,朱祁镇放任王振掌管军务,王振指挥不当又独断专行,以致最后明朝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俘虏了。

在明朝末期时,明熹宗朱由校统治时期,及其宠信宦官魏忠贤,不仅封他为“九千岁“,甚至还允许他决策朝政,这导致魏忠贤一手把持朝政、培植党羽、残害忠良,使得后来满朝大臣几乎都被罢免斥退。当时的百姓们更是只知道有九千岁魏忠贤,却不知道有皇帝。由此可见这宦官参政有多大的祸患了。

话虽如此,但皇帝也是人,朱瞻基能够掌管好当时之事已经殊为不易,也不能要求他对后世之事有所预见。所以总而言之,尽管朱瞻基有许多缺点,但是瑕不掩瑜,他的确是一个守成的好皇帝,这也是无法否认的。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最恨的一个姓,男丁世代为奴,女眷世代为娼,后代只能改姓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一生的污点,朱元璋最痛恨的一个姓是什么姓,朱元璋最低贱的姓氏

    氏的来源很多,以官名为氏、以地名为氏,《左传·昭公》就讲少昊氏诸鸟官名,亦是鸟名加氏为称,在西周、春秋时代,拥有氏的都是贵族,氏也代表一个家族的地位,不过秦朝一统天下之后,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不管是姓还是氏,都是中华5000年一直传承的,但是明太祖朱元

  • 崇祯自缢后已无直系后人为其收尸,那么他的身后事到底是谁安排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崇祯死前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妻女,崇祯死后多少人殉葬,崇祯死了谁收尸

    在我国古代,人们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身后事,特别是王公贵族,更是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为自己修建坟墓,期望在另一个世界仍然享受荣华富贵,那么明朝最后一个帝王,崇祯的后事又如何呢?是谁将他埋入了坟墓之中?李自成安排了崇祯的下葬虽然是敌人,但是李自成还是给予了崇祯一定的尊重,给了他一具棺材,并且容许百官前来

  • 刘伯温临终前,送了筐鱼给朱元璋,直到17年后才悟出其中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每一个王朝在刚建立时,都会大量封赏有功臣子。但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古代讲究的是皇权独尊,给臣子们太多封赏,势必会影响皇权。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当属清朝,所封的爵位大部分不是终身的,一个爵位传承几代就会往下掉一个层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问题会慢慢减弱。其他朝代在这个方面做的就差上一些,比如说

  • 为什么从宋太宗之后,中进士才开始变得吃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太宗进士名单,宋朝进士到底有多吃香,进士一般做几品官

    古代艰难的成名之路,铸就了科举考试中进士的崇高地位远古时期,人们对于贤者的要求其实粗暴简单:在严峻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之下,谁能带领人们过上好日子,就是有才之士,谁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并且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说,那时候采取的是禅让制。比如说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尧、舜、禹,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部落首领的。

  • 朱元璋问一女子: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女子智答四字,被传诵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十大神奇故事,朱元璋的三大未解之谜,朱元璋十五个遗训

    6岁放牛,17岁当和尚,40岁当皇帝,都说时局造英雄,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可如此巨大的人生跨度,放在整个历史中都是不为多见。即便你再怎么去说他的不足,朱元璋也是当之无愧的逆袭英雄。成为天下之主后,面对的无非两个问题,即稳固人心和加强统治,目的都是为了让民众在无形中自然顺服。放在某些附属国,这根本

  • 猜疑心太重的朱元璋,为什么信任大将军徐达?这六个字给出了回答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真实的朱元璋和徐达关系,朱元璋对徐达的态度,朱元璋为何信任徐达

    文/书生半凡图/来源网络01纵观中国历史,每朝每代皇权的确立,无不倚仗着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与决胜千里,等新皇权确立后,当初的功臣往往都成为权臣,然后这些功臣手上的权利再次威胁到皇权。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功臣权臣夺取皇权或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例子屡见不鲜,甚至包括功臣权臣黄袍加身。于是,每朝每代新任皇

  • 髡刑看似没什么,实则却极具侮辱性,为何朱元璋会对亲子用此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为何对亲儿子处以髡刑,中国古代酷刑髡刑,朱元璋最狠的酷刑

    虽然他让自己儿子所受之刑并未对其身体造成什么伤害,但是此刑却极具侮辱性,简直比让犯罪之人直接承受那些会给他们的身体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的刑罚还要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施用此刑呢?一、有关这种极具侮辱性的刑罚的介绍这种极具侮辱性的刑罚名字叫做髡刑,它是一种将人的须发都剃

  • 朱元璋给大臣吃兔肉和狗肉,为何只有刘伯温看出了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跟刘伯温谈话被人听到,朱元璋有多看重刘伯温,朱元璋和刘伯温吃点心

    下面我来说说这个故事到底怎么讲的:据说:某日,皇帝朱元璋请文臣武将一起吃饭,上了有鸟肉,兔肉和狗肉菜,大家喝酒吃肉,好不快意,唯独百年难得一见的再世诸葛刘伯温心里不快,表面上喝闷酒,假装笑脸。宴会结束后,有人就问刘伯温刚才看见你在酒席上闷闷不乐苦瓜脸是怎么回事?哪里不舒服啊?刘伯温附耳说:你不见那盘

  • 靖难之役时,建文帝优势占尽,为何会败给只有八百亲兵的朱棣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靖难后建文旧臣都赶哪去了,朱棣逼死建文

    哥哥关心历史,让我这个搞历史的弟弟脸上是相当有光了,吃饭吃三个小时,我自己喷了两个小时,哈哈哈哈!目前我只看到十集左右,主线剧情应该是围绕靖难之役展开的,导致这场政治悲剧并非朱棣一开始就筹划好的,而是建文帝削藩导致的,可以说,建文帝削藩是历史上削藩失败的一个代表之一,今天纵横就跟大家讨论一下,建文帝

  • 朱元璋是如何处置滞留中原的蒙古人的?方法看似温和实际却很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治国失策以及过度压迫汉人,导致元朝末年各地反元起义频频爆发,朱元璋的起义军算是异军突起,靠着“高筑墙、广存粮、缓称王”的策略,让陈友谅、张士诚在前面充当了抗元的炮灰,最后将元朝统治者赶回了草原,也收拾了陈友谅、张士诚,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登基之后,虽然表面歌舞升平,一片祥和,可是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