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同样需要肯定的是,在袁崇焕执掌辽东时期,由于他的昏招频频也直接或间接地酿成了一系列的惨剧。他最终被送上刑场,接受了残酷的3543刀的凌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从公元1622年开始,袁崇焕的老上司孙承宗主持修缮了著名的关宁锦防线,但在这条防线的修建和布置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失误——距离辽东半岛18里的觉华岛,被设立成了明军在辽东的粮食补给基地。
将粮食转运至海岛,考虑到的是明军难以对抗野战场上的后金骑兵,但争议的是,冬季的觉华岛常年结冰并与大陆相连,后金骑兵完全可以疾驰而上,踏过冰面直抵觉华岛。
而防守该岛的,仅仅是7000多名没有野战能力的明朝水军。
不管是孙承宗时代的王在晋,还是袁崇焕时期的高第,两人都曾担忧的提出了觉华岛的问题,甚至曾提出将粮食转送进宁远或者其他城堡。然而,他们对面的孙承宗和袁崇焕,却对此不以为然。
该岛俟天寒冰结奴骑可驱,兵船难渡,或暂移于宁前之间。讫近岛海岸,冰俱凿开,达贼不能过海。
而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那场著名的宁远之战,后人记住了明军击退了努尔哈赤,但在讳败为胜的背景下,很多人却并不知道,在宁远之战的同时,觉华岛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血案。数万后金骑兵踏过冰面杀入觉华岛,他们仅以269人死亡的代价,又杀戮了岛上7000多明朝水军和7000多明朝百姓,还顺手烧毁了2000多艘船只和高达8万石粮食。
这就是所谓的宁远大捷!
第二年的宁锦之战,很多人记住了袁崇焕再一次击败努尔哈赤的儿子,也是后金的第二代领导人皇太极,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下面三个事实:
1、宁锦之战的主战场在锦州,但锦州城的守将却不是袁崇焕,而是赵率教!
2、历时一个多月的宁锦之战,被困锦州城的赵率教根本得不到袁崇焕的有力增援。
3、一年前的宁远之战,很多人抨击高第在战前撤防了大凌河城、锦州等城堡,造成诸多明军要塞不战而陷。但在一年之后的宁锦之战,除了锦州、宁远等少数城池之外,重新修建的大凌河城等城堡也同样被袁崇焕丢弃一空。
不能说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都是败仗,但从双方的损失对比来说,这两场战役也未必算得上是胜仗!
两年之后,杀死桀骜不驯的毛文龙,可以肯定的是,面对越来越独立的毛文龙,袁崇焕的确有必要给予压制。可问题是,面对轰轰烈烈的东江抗金运动,在毛文龙笼络住了几十万东江明朝军民的背景下,袁崇焕却直接将他干掉,他有提前考虑到善后的措施吗?
至少从毛文龙死后,东江敌后战场逐渐变得分崩离析,皇太极甚至大胆的离开大本营,转战数千里绕蒙古杀进关内。很显然,他已经不再把东江根据地当成威胁,这个结果又是谁造成的?
而最尴尬的是,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给予了充足的信任,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并且给予了督师蓟辽的特权,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答案当然是为了保证明朝的国土安全。可偏偏就在袁崇焕豪言要“五年平辽”的第二年,皇太极率领数万后金军竟然大摇大摆地杀到北京城下,这又是打了谁的脸?你袁崇焕又该如何向崇祯和明朝百姓来交代?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某个统帅立下军令状,声称要收复某个海岛,接着第二年,对方反倒打到我们的纵身深处,请问这个统帅该不该杀呢?
其实袁崇焕跟孙承宗都是一类人,不否认他们的血性和民族之心,但从军事层面的能力而言,实在是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