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财政收入和支出对比:明朝养藩王到底花了多少钱?

明清财政收入和支出对比:明朝养藩王到底花了多少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999 更新时间:2024/1/15 6:48:09

一,明清财政收入对比

明朝的财政收入,前期主要征收粮食,后期折算为了银两。根据《明太祖实录》的数据,1385年全国的税粮一共2089万石,1393年为3297万石,此后明朝前期都维持在3000万石左右。但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军屯制瓦解,全国征税的土地面积大幅度下滑了。明初登记的土地为8.5亿亩,到1502年只剩下了4.2亿亩。这种现象导致了明朝中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明朝选择加派税收。例如1551年,明朝就在南直隶、浙江等地加征了120万两的税收,相当于本年全国田赋的60%。后来,张居正推行改革,重新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使得明朝的财政收入得以恢复。万历六年,明朝农业赋税收入2080万两。加上其他财政收入,万历六年的财政总收入为2650万两。当然,其中的田赋主要还是征收粮食,最后折算为白银。万历六年的米麦征收为2660万石,值银1644.2万两。

清朝的财政收入都是按照银两计算,但是也不能和明朝直接对比,因为白银的价格发生了贬值。明朝初期,一石米的价格大约是0.25两,到明朝中期上升到了0.5两左右,明朝后期是0.5两到0.7两。清朝前期,米价一石在1两左右,到乾隆年间上升到了1—1.5两。

康熙年间,财政收入一般在3000万两到4000万两之间,“三藩之乱”时期下降到2700万两,最高的康熙五十年,达到了4000万两。乾隆年间,财政收入进一步上升,基本都在4000万两以上,最高达到了4854万两。不过考虑到白银贬值,这个数据可能还不如康熙年间好,主要原因是人头税被废除,农业税不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

清朝个别年份的财政收入状况

到清朝中期,国力走向衰落,而财政收入也从每年4000多万下降到了每年3000多万,财政危机就出现了。至于鸦片战争之后财政收入和前期没有对比性,这里就不用讲了。

二,明清皇室、官僚的财政支出对比

在明朝初期,由于国力强盛,官僚机构尚未膨胀,藩王数量也有限,国家财政还是非常充足的。但是到了中期,皇室花费问题,“冗官”问题,藩王问题成为了明朝财政上的死结。

首先来看看皇室的花费,明朝初期,皇室花费很小。朱元璋崇尚节俭,宦官也不过百人。但是,随着国家稳定,朱元璋逐渐完善了宦官机构,形成了“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也”。随后,宦官的人数飞速增长。成化年间,右副都御史彭韶曾上言:“监局内臣数以万计”。万历年间,宦官数量更是膨胀,有时候一次就要新增加上千的宦官,如1588年“命选收净身男子二千人”。1601年的四月竟连收两次,第一次“收用净身男子三千名”,第二次“收千五百名”。明朝后期的宦官数量非常庞大,差不多是10万人左右。

如此多的宦官,就需要大量的财政来养。康熙帝曾说“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一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康熙说明朝宫廷消费需要几百万两,对不对呢?根据《中国财政通史》的资料显示,万历六年,明朝的宫廷支出大约是200多万两,大约占据当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官僚支出也是明朝开支的一大头,根据《明史·刘体乾传》的资料来看,明初武官就达到了2.8万,到成化年间的文武官员超过了10万,为历代最多。

汉光武时,省官止七千五百余员;唐时文武官一万八千八百余员;明洪武初,武职二万八千余员。——《广阳杂记》历代官制,汉七千五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万余。——《明史·刘体乾传》

如此多的官员当然需要大量的财政来养,不过各类史书没有留下具体的数据,刘体乾只是大概说“各项俸粮约数千万”,这个数据明显夸大了。不过,明朝官员的俸禄的确很低

明清文官俸禄对比表——来源于《中国财政通史》

清朝方面,由于史料较多,数字也比较详实。宫廷开支方面,清朝皇帝总体是非常节俭的。清初给皇室的开支是每年70万两,后来被康熙帝压缩到了7万两,大约是明朝的几十分之一。到乾隆年间,宫廷开支迅速上升,到达了每年200万两,到嘉庆道光年间还是200多万两,考虑到白银贬值现象,这个数据也不高。

官僚支出方面,清代的官僚系统主要是俸禄和养廉银。清朝在官僚俸禄上主要继承明朝,因此官员的俸禄也很低。雍正年间,开始推行养廉制度,将“火耗归公”等收入的银两作为养廉银,养廉银的支出远远大于俸禄。1766年,清朝支出的俸禄为90万两,而文武官员的养廉银却达到了427万两,加起来就达到了517万两。另外,1766年还支付给外藩王公俸禄为12万两,这些主要给蒙古王公。全国加起来,1766年的官僚系统支出为529万两。

三,藩王和军事支出对比

为什么要将藩王、军事的支出放在一起呢?因为朱元璋养藩王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保家卫国,只不过后来他们失去了军权,完全变成了社会的“寄生虫”。清朝呢,养八旗也是当养军队,八旗的支出也是军费。

明初,全国藩王子弟仅仅49人,到了明朝中期发展到了10万人,到明朝后期突破了60万人。至少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用在藩王上的支出就达到了853万石粮食,而山西和河南的状况最为糟糕,“二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853万石什么概念?上文提到过,明朝前期的税收大约是一年3000万石,而明朝中期是2000万石到3000万石。如果按照当时的粮价折算为白银,就是1200万两到1700万两之间。

今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万石,而禄米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二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明世宗实录》

为了限制藩王支出的无限扩大,明朝进行了“宗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藩府人员的数量增长遭到了遏制。但是供养藩王的财政支出依然很大,根据万明、徐英凯的《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的数据,隆庆年间到万历初年,明朝宗藩岁禄占财政收入的29%。

明初主要藩王分布

另外,明朝还有另外的方式来给养藩王。第一个就是土地,朱元璋规定“郡王诸子年十五,人赐田十六顷为永业,除其租。”实际上,明朝赐给藩王的土地数量没有明确规定,如《明史》记载“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这样的结果就是藩王大量兼并土地,“中州地半入藩府”。在成都平原出现了“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的现象。藩王的土地大幅度增加,农民的土地就减少了,而藩王土地是不需要交税的,这就是变相增加养藩王的财政支出。

另外一个就是税收特权,例如周王拥有开封的税收特权。藩王也往往在交通要道设置商卡,私自征收商税。一些本来由国家经营的垄断资源,藩王也会经营,例如河南福王就获得了河南部分地区的盐铁专卖权,如此就变相地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导致“三镇之军需、九边之储饷无所措办”。

明朝的军队规模非常庞大,在早期推行军屯制,也就是兵农合一,国家不需要拿多的钱来做军费。但是这是变相压迫军户,因此军户逃亡现象严重。从明朝中期开始,募兵制再次兴起,军费开支也越来越大。明朝的军费开支主要都用于了九边重镇的防御。成化年间,九边重镇的军费开支是40万两,到嘉靖年间突破了250万两,隆庆年间达到了310万两,万历后期为400万两。明朝末期,由于战争频繁,军费急剧增加,这是特殊情况,这里不作考虑。此外,修建长城等防御工事也需要大量的军费。

清朝的主要开支就是军费。清代的主要财政支出用于军事。清朝总兵力为80万人,其中20万为八旗,60万为绿营。清朝的军费开支在1300—2400万两之间。在康熙年间,“以兵饷居其八”;乾隆年间,“兵饷一项,居国用之六七”。以1766年为例,当年1766年的军费支出为1700万两。

八旗入关后,每人平均分配30亩土地,免收赋税。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清朝享受财政供养的主要是八旗军人,到清末八旗人口大约250万,其中领取钱粮的大约有22万人。八旗的军饷不会因为八旗子弟的人数增多而增多,所谓“兵有常数,饷有定额”。

根据陈锋的《清代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的研究,清代八旗军人与绿营军人的人均俸饷水平大约是3:2,如此可以推算出1766年养八旗军人需要560多万两白银,在加上42万两的“八旗添设养育兵银”42万两,一共就是610万两。

八旗

要知道,清代养八旗是养军队。清朝200多年的时间里,八旗军不断征战,打下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土地是无价的,例如一个新疆的矿产资源都是按照“亿吨”来计算。即使到了清朝后期,八旗军队战斗力下降了,变成了社会寄生虫,但是依然出现了僧格林沁、赵尔丰、塔齐布、多隆阿等名将。

综合对比下来,我们就能够得知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都花到哪里去了。明朝的财政收入,大约有三分之一用于供养藩府,大约十分之一用于皇室消费,军费开支在天之前大约能够占据五分之一,其他的主要用于官僚俸禄。清朝的财政收入,大约一半用于军费开支,其中五分之一用于八旗军开支,绿营军占据三分之一。

官僚支出占据六分之一,皇室支出不到十分之一。其他的支出用于赈灾和免税,修建水利工程等,例如康熙免除了1.5亿两税收,乾隆免除了3亿两税收,按照一年3000万的开支计算的话可以用15年。

清朝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军费,这才保障了清军的战斗积极性,为国家开疆拓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明朝的大部分财政支出显然是打了水漂,当崇祯皇帝让藩王捐款时,藩王真是一毛不拔。

更多文章

  • 袁崇焕是不是民族英雄,为什么会有很多的袁崇焕负面评价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对袁崇焕的评价,袁崇焕犯了哪些错误,关于袁崇焕为啥争议这么大

    但也同样需要肯定的是,在袁崇焕执掌辽东时期,由于他的昏招频频也直接或间接地酿成了一系列的惨剧。他最终被送上刑场,接受了残酷的3543刀的凌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绝路!从公元1622年开始,袁崇焕的老上司孙承宗主持修缮了著名的关宁锦防线,但在这条防线的修建和布置的过程中,却出现了

  • 元朝是如何成为了中国的正统王朝?并非只是统一全国如此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元朝是正统的王朝吗,元朝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国家,元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一,忽必烈汉人幕僚的形成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随后的几十年,蒙古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随着蒙古的扩张,其分裂之势也日益明显。西道诸王逐渐接受了当地的伊斯兰教,而东道诸王则不断接受中原的文化和典章制度。蒙古大汗则试图进行调和,对待各种宗教和制度一视同仁。但这依然无法阻碍蒙古

  • 北宋为何不能收复燕云:不是辽国太强,而是军事制度出了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了吗,北宋末年收复燕云十六州事件,北宋为什么不拿下燕云十六州

    一,燕云十六州如何成为了辽国南疆?燕云十六州,由于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区,因而可以称为“中原门户”。中原王朝占领此地,就可以设置据点,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游牧民族占据此地,就可以牧马中原,甚至建立王朝。因此,这里是兵家之争之地。唐玄宗时期,为了抵御突厥、契丹的侵扰,在华北设置了范阳、平卢、

  • 《水浒传》烈日炎炎似火烧,押解生辰纲的土兵为何还要争着喝酒?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水浒传都谁劫生辰纲,水浒传行军路线,水浒传朝廷共有几十万大军

    宋金海上结盟之后,北宋发起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役,可不曾想,被金军打得节节败退的辽军面对北上的北宋军团,反而打出了极其血腥的战斗力,最终导致企图收复失地的北宋军队反被辽军打的人仰马翻。不得已,北宋将领刘格前往金国寻求军事救援,刚进入金国重臣粘罕的大帐内,粘罕就下令手下递给刘哥一杯酒,并且极其嘲讽的说

  • 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受牵连者超万人,蓝玉究竟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蓝玉案受牵连的功臣都有谁,蓝玉墓,蓝玉死在洪武几年

    每一位历史上成功起义上位的“草根”皇帝,除了自身强悍的综合实力之外,文臣武将的辅佐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打造大汉王朝刘邦,还是开创明王朝的朱元璋都是这样。俗话说的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位优秀的将领是十分难得的,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留下名字的名将也是屈指可数。说到朱元璋手下的武将,涵盖了那个

  • 宋朝南征两次,虽然未深入越南腹地,为何说为宋朝续命152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与越南之战,宋朝从越南引进了什么,宋朝战争有多惨烈

    北宋建立后,在南方的广南西路聚居着很多峒蛮,其中以侬氏、黄氏、韦氏、周氏四大姓的人居多,这些人独霸一方,其中在广源州(越南高平广渊)及西原州的蛮族势力最为强大。对于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宋朝建立后,继续按照唐朝方式进行治理,让当地首领为长官自行管理。在广源州的侬氏世代居住此地,而广源州在邕州西南,处于

  • 明初溧阳黑恶势力叫板朱元璋,370户惨遭血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建国后十大最大黑恶势力案件,溧阳打黑第一人,明朝怎样打击黑恶势力

    大明《醒贪简要录》中说:官员只要贪六十两银子以上,不仅要当众斩首,还要“剥皮楦草”!而促使朱元璋下定这个决心的,源自于一起震惊天下的地方恶势力大案! 洪武十八年(1385年),这位时年五十七岁、令华夏民族满血复活的铁腕帝王,正热火朝天、雄心勃勃,要打造一个远迈汉唐的太平盛世。不想却有个溧阳县书生黄鲁

  • 明朝疆域概述:前期雄心勃勃地继承元朝版图,后期将边疆一再丢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疆域扩张史,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明朝全盛疆域有多大面积

    一,明朝对元朝疆域的继承元朝是中国古代疆域最大的王朝,其面积突破了1400万平方公里,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并且,元朝的存在大大扩展了国人的眼界,使得人们的天下观扩大了。1368年,朱元璋追亡逐北,灭元朝,建立了明朝。那元朝留下的1400万平方公里的遗产,到底该如何处理呢?在革命的年代,朱元璋打着

  • 故宫地砖坏了,工匠修复时发现“大秘密”,专家:朱棣心真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按照古代的信仰习俗,皇帝都是天选之子,皇帝们也大都追求自己与天空的联系,往往会用天上星辰的位置来与国家都城像对应,用这种办法来向平民展示统治阶级的至高性质。根据神话传说,掌管天庭的天帝住在紫微宫,统治人间的皇帝自然就是天子,紫薇便成为皇帝宫殿的代称,又因为皇宫在封建时代,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进入的禁

  • 明朝官员为何要让荷兰人进攻台湾岛?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首次谈判失败后,明朝开始派遣大军围攻澎湖列岛。此战,明朝有兵船200艘,投入军队超过万人,荷兰投入的军舰13艘,人数900多人。双方鏖战了8个月,终于让荷兰守军出现了孤立无援的绝境,而明朝也花费了17万两军费,耗费严重。于是,双方再次谈判,最终达成了之前的条件。1624年,荷兰殖民者撤离澎湖列岛,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