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000多人可不是平民百姓,他们中有朝廷重臣,更有老人培育过的国子监学生。一些挚友和学生跟随着老人,送到通州码头,直到望不见船影这才转身离开。
这位乃是大明王朝文官风骨血气之典范,更是此后风起云涌的明朝谏官心目中的英雄、标杆人物,他叫李时勉。李时勉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七朝,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都是他上班时的领导。
他拥有45年工龄,更有两次入狱、三根肋骨被打断依然直言上谏“打不死”的凛然正气,可谓明初奇人。
15条谏言,气得朱棣扔了奏章
“天子守国门”是朱棣的经典之作,不管是心虚还是真的要守国门,反正朱棣打造紫禁城,迁都北京是个大手笔。永乐十八年,宏大的工程竣工,朱棣顶着压力将京师搬到了北京,回自己的老地盘安心上班了。
不过就在第二年,落成还不到一年的三殿竟然遭了火劫。朱棣时的三大殿指的是奉天、华盖、谨身殿,那可是朱棣上班和休息龙栖之地。
这还了得,面对一片焦土,朱棣赶紧颁发求言诏,要大臣们帮忙出出主意,看看“朕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引来天谴”?
此时的李时勉因参与《明太祖实录》的编撰与重修,晋升为翰林院侍读,凭着渊博学识,为皇帝和太子讲讲历史、点拨点拨。
一听皇帝要收集谏言,这可是自己的强项呀!李时勉深思熟虑,慷慨陈词,洋洋洒洒弄了整整十五条意见,呈给了永乐大帝。
什么移都北京是劳民伤财,什么那些进宫的外(藩)国人员不能群居在皇帝身边等等,这些条条戳到了朱棣的痛处,但又说得在理。被切中要害的朱棣越看越气,几次将他的“作业”甩在地上。
朱棣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李时勉那些逆耳良言是对的,所以对其十五条基本都采纳并付诸行动了,但对于这个把自己看穿了,甚至比自己聪明的人,朱棣还是心存顾忌并遗恨在心。
当然,像李时勉这般耿直之人在官场是不乏敌人的,终于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告了。朱棣正愁找不到借口,正好以歪就歪,顺手把李时勉扔进了大牢。
在狱中呆了一年多,若不是惜才的大学士杨荣举荐,只怕朱棣死了他也没法重新上岗。
一道疏书,朱高炽被他“气死”
永乐大帝带着无限荣光殉职在征途中,这对太子朱高炽来说应该是件好事,终于到了自己说了算的年代了;大臣李时勉似乎也觉得这是个春天,也应该一吐为快。
憋了这么久的李时勉,又开始为国操心,一堆的心里话想跟新上任的胖领导明仁宗说说。不管征不征言了,李时勉伏案疾书,给朱高炽上了一道疏书,细说自己看不惯的那些事。
可能李时勉自己也没想到,就是这道疏书,差点要了自己的命。看了李时勉的“谏言建议”,大好人朱高炽竟然暴怒不已,把他传到殿前。哪晓得李时勉铁嘴毒舌,既不认错,也不让步。
朱高炽估计本来就有个“三高”,气得满脸通红,手脚发颤,竟然忘了自己的仁义本性,喝令一旁的武士用看着就吓死人的金瓜击打李时勉。
李时勉依然不低头,三根肋骨打断也不叫饶。朱高炽命人把已经奄奄一息的李时勉抬回家,改职交趾道御史,没过几天就把他丢进了锦衣卫大狱。
在狱中,若不是一位锦衣卫特别照顾,他只怕是比朱高炽还要先走一步,离开这个世界了。
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看看《明史》上面的这段记载,朱高炽到死都没能忘了这个李时勉,甚至他的死都可以归咎于李时勉的一疏之气。只是可怜朱高炽只做了“十月天子”,死在“恶人”前面。
忠国忠心,朱祁镇一直不准他退休
可能我们很奇怪,李时勉到底在奏疏里边说了些啥,活生生把朱高炽“气死”了呢?在明宣宗朱瞻基这里有了答案。
朱祁镇当了皇帝理清头绪之后,不知道谁又把李时勉气死父亲这事拎了出来。朱瞻基立即命人把李时勉绑来,并誓言“朕亲鞫,必杀之”,谁知道就是这一审又为李时勉迎来了新生。
在殿前,已经年过半百的李时勉虽然跪下拜见皇帝,但其依然不卑不亢,说出了自己当年疏书的主要内容:“我当年也不过是劝你父亲朱高炽丧父期间不要近女色,让你不要离父皇太远。”
李时勉励接着说:“而且我也不是那小人,底稿都烧了。”朱瞻基一听,李时勉所言都是对的,树立父亲的尊威,保护我,何错之有呀?而且他知道这不是好事,自毁底稿,事情处理得也到位,就当场免其无罪,还官复原职。
此后的李时勉更是勤勤恳恳,忠心忠职,赢得朱瞻基的青睐,更博得“三杨”和明英宗朱祁镇的喜欢。朱祁镇的玩伴宠臣王振有一次故意找他的歪,将他戴上枷锁,三天不解。国子监学生李贵等一千多人为他求情,石大用更是上奏要代替受刑。
慢慢地,李时勉已经70岁了,他一直要求退休养老,但年少的皇帝朱祁镇就是舍不得这位好老师,多次挽留。直到李时勉73岁时,朱祁镇这才放手,准许老先生告老还乡。离开京都之时,也就有了开头那宏大和感人的场景。
李时勉离开朱祁镇没两年,那场令明朝痛苦不堪的“土木堡之变”发生了(我在想,如果李时勉还在他身边,朱祁镇此劫是否能免?)。唐唐大明帝国的皇帝成了瓦刺的俘虏,随行文武大臣损失殆尽,李时勉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此时的李时勉已经76岁了,但他那颗忠国之心依然澎湃着,为国难而寝食难安。自己跑不动了,他就命孙子李骥上书朝廷,请求选将练兵,救主雪耻。
这样一位大明铁杆,虽然没有于谦等力挽狂澜之功,但他这种一心为国、耿直忠诚的品质,并不逊色于他们。最后还是把明史中的这段评价送给老人家吧——“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