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七朝,将朱棣父子气的要死,明英宗却把他当宝,退休3000人送行

历七朝,将朱棣父子气的要死,明英宗却把他当宝,退休3000人送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12 更新时间:2024/1/19 10:36:38

这3000多人可不是平民百姓,他们中有朝廷重臣,更有老人培育过的国子监学生。一些挚友和学生跟随着老人,送到通州码头,直到望不见船影这才转身离开。

这位乃是大明王朝文官风骨血气之典范,更是此后风起云涌的明朝谏官心目中的英雄、标杆人物,他叫李时勉。李时勉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七朝,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都是他上班时的领导。

他拥有45年工龄,更有两次入狱、三根肋骨被打断依然直言上谏“打不死”的凛然正气,可谓明初奇人。

15条谏言,气得朱棣扔了奏章

“天子守国门”是朱棣的经典之作,不管是心虚还是真的要守国门,反正朱棣打造紫禁城,迁都北京是个大手笔。永乐十八年,宏大的工程竣工,朱棣顶着压力将京师搬到了北京,回自己的老地盘安心上班了。

不过就在第二年,落成还不到一年的三殿竟然遭了火劫。朱棣时的三大殿指的是奉天、华盖、谨身殿,那可是朱棣上班和休息龙栖之地。

这还了得,面对一片焦土,朱棣赶紧颁发求言诏,要大臣们帮忙出出主意,看看“朕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引来天谴”?

此时的李时勉因参与《明太祖实录》的编撰与重修,晋升为翰林院侍读,凭着渊博学识,为皇帝和太子讲讲历史、点拨点拨。

一听皇帝要收集谏言,这可是自己的强项呀!李时勉深思熟虑,慷慨陈词,洋洋洒洒弄了整整十五条意见,呈给了永乐大帝。

什么移都北京是劳民伤财,什么那些进宫的外(藩)国人员不能群居在皇帝身边等等,这些条条戳到了朱棣的痛处,但又说得在理。被切中要害的朱棣越看越气,几次将他的“作业”甩在地上。

朱棣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李时勉那些逆耳良言是对的,所以对其十五条基本都采纳并付诸行动了,但对于这个把自己看穿了,甚至比自己聪明的人,朱棣还是心存顾忌并遗恨在心。

当然,像李时勉这般耿直之人在官场是不乏敌人的,终于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告了。朱棣正愁找不到借口,正好以歪就歪,顺手把李时勉扔进了大牢。

在狱中呆了一年多,若不是惜才的大学士杨荣举荐,只怕朱棣死了他也没法重新上岗。

一道疏书,朱高炽被他“气死”

永乐大帝带着无限荣光殉职在征途中,这对太子朱高炽来说应该是件好事,终于到了自己说了算的年代了;大臣李时勉似乎也觉得这是个春天,也应该一吐为快。

憋了这么久的李时勉,又开始为国操心,一堆的心里话想跟新上任的胖领导明仁宗说说。不管征不征言了,李时勉伏案疾书,给朱高炽上了一道疏书,细说自己看不惯的那些事。

可能李时勉自己也没想到,就是这道疏书,差点要了自己的命。看了李时勉的“谏言建议”,大好人朱高炽竟然暴怒不已,把他传到殿前。哪晓得李时勉铁嘴毒舌,既不认错,也不让步。

朱高炽估计本来就有个“三高”,气得满脸通红,手脚发颤,竟然忘了自己的仁义本性,喝令一旁的武士用看着就吓死人的金瓜击打李时勉。

李时勉依然不低头,三根肋骨打断也不叫饶。朱高炽命人把已经奄奄一息的李时勉抬回家,改职交趾道御史,没过几天就把他丢进了锦衣卫大狱。

在狱中,若不是一位锦衣卫特别照顾,他只怕是比朱高炽还要先走一步,离开这个世界了。

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看看《明史》上面的这段记载,朱高炽到死都没能忘了这个李时勉,甚至他的死都可以归咎于李时勉的一疏之气。只是可怜朱高炽只做了“十月天子”,死在“恶人”前面。

忠国忠心,朱祁镇一直不准他退休

可能我们很奇怪,李时勉到底在奏疏里边说了些啥,活生生把朱高炽“气死”了呢?在明宣宗朱瞻基这里有了答案。

朱祁镇当了皇帝理清头绪之后,不知道谁又把李时勉气死父亲这事拎了出来。朱瞻基立即命人把李时勉绑来,并誓言“朕亲鞫,必杀之”,谁知道就是这一审又为李时勉迎来了新生。

在殿前,已经年过半百的李时勉虽然跪下拜见皇帝,但其依然不卑不亢,说出了自己当年疏书的主要内容:“我当年也不过是劝你父亲朱高炽丧父期间不要近女色,让你不要离父皇太远。”

李时勉励接着说:“而且我也不是那小人,底稿都烧了。”朱瞻基一听,李时勉所言都是对的,树立父亲的尊威,保护我,何错之有呀?而且他知道这不是好事,自毁底稿,事情处理得也到位,就当场免其无罪,还官复原职。

此后的李时勉更是勤勤恳恳,忠心忠职,赢得朱瞻基的青睐,更博得“三杨”和明英宗朱祁镇的喜欢。朱祁镇的玩伴宠臣王振有一次故意找他的歪,将他戴上枷锁,三天不解。国子监学生李贵等一千多人为他求情,石大用更是上奏要代替受刑。

慢慢地,李时勉已经70岁了,他一直要求退休养老,但年少的皇帝朱祁镇就是舍不得这位好老师,多次挽留。直到李时勉73岁时,朱祁镇这才放手,准许老先生告老还乡。离开京都之时,也就有了开头那宏大和感人的场景。

李时勉离开朱祁镇没两年,那场令明朝痛苦不堪的“土木堡之变”发生了(我在想,如果李时勉还在他身边,朱祁镇此劫是否能免?)。唐唐大明帝国的皇帝成了瓦刺的俘虏,随行文武大臣损失殆尽,李时勉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此时的李时勉已经76岁了,但他那颗忠国之心依然澎湃着,为国难而寝食难安。自己跑不动了,他就命孙子李骥上书朝廷,请求选将练兵,救主雪耻。

这样一位大明铁杆,虽然没有于谦等力挽狂澜之功,但他这种一心为国、耿直忠诚的品质,并不逊色于他们。最后还是把明史中的这段评价送给老人家吧——“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更多文章

  • 能灭明朝却干不过满清?面对八旗的李自成为何一触即溃?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没有李自成清朝能打败明朝吗,李自成为什么能打八旗,明朝和李自成联手能打赢满清吗

    前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仅仅到了三月份,李自成麾下的大顺起义军便攻入了北京城,覆亡了享国二百七十余年的明王朝。而在此之前,闯王李自成一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一支豪强势力。时至今日,史家都不乏对其人抱有肯定的态度。然而巧妙的是,李自成在攻破

  • 岳飞死于谁手?到底是秦桧、金人,还是赵构?易中天一口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岳飞是不是死在赵构和秦桧手里,岳飞到底是秦桧杀的还是赵构,岳飞死的时候秦桧对赵构说了什么

    岳飞之死,一直是中国古代最具争议的一个话题。原因无外乎一个字,那就是“冤”。这基本已经在民间老百姓的心目中达成共识或定论。结合岳飞的抗金功劳,再看他的结局,确实是非常冤的。可是南宋时期,跟别的朝代稍有不同,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岳飞之死确实很冤。可是问题就出现了,新建的南宋朝廷如此

  • 为何马皇后把朱元璋背包塞满肉,自己在家挨饿?藏着太深奥的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马皇后一死朱元璋就放飞自我,朱元璋为什么只听马皇后的劝的,为什么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性情大变

    公元1343年朱元璋就面临着即将来临的灾荒。那个时候他还小,只能看着自己的父亲朱五四辛苦地在土地里耕作。没想到眼看着就要收获了,可是却连续很久没有下过雨,旱灾就要来临,地里的庄稼一点一点地在枯萎,父亲的身躯也一天比一天佝偻。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还没有感觉到害怕,只要他能看到父亲的背影,就好似生活中有了依

  • 原来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密码,有这样的含义,这也是上天对明朝帝王的警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郑和下西洋的四大谜团,揭秘年前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情况,郑和下西洋真实历史记录

    “13”音译也就是“要善”!郑和是虔诚的穆斯林,也就代表着这是真主对朱棣的劝告,让他善待臣民、善待国家社稷,所以要善待这个数字,才能长久平安,但是这一切当时没有人在意。虽然郑和辛辛苦苦从海外带回密码,但可惜的是,明朝的皇帝们在位时都没有明白这个含义。崇祯在煤山自尽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相陪。他在

  • 大唐最强雇佣兵,为何在宋朝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大唐最厉害的兵种,宋朝唐朝军队实力,唐朝军队为什么比宋朝少

    这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比如 蒙元、清满,这两个是大家比较熟知的。 地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但有一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四个正统王朝,一度虎踞中原,统治中国北方近半个世纪,然而却突然消失,所以不为人所知。这个民族便是 沙陀。 沙陀族的族源和早期历史关于沙陀的族源,史书中多有记载。《册府元龟》卷九五六

  • 明朝三元及第有哪些人?其中一人被公认,另两人争议极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六元及第的状元,明朝三元及第简介,明代三元及第有几人

    明朝是一个非常重视科举考试的朝代,绝大部分人想要做官都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想要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非常不容易,进士及第更是一个人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而想要在乡试、会试、廷试中取得三元及第好成绩,则更是举世瞩目。不过尽管这样困难,依旧有人做好,光是明朝都不仅仅出现一个这样的人。要说明朝三元及第的人,咱

  • 朱元璋为人心狠手辣,为何对“算命先生”如此敬重?原来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哪一个小孩子不是天真的呢,朱元璋小的时候也不例外,只不过天灾加上人祸让他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因为元朝人残暴的统治,他被分为最低贱的那一类人,他连自己的姓名都不配拥有,这样的人对当时的世界还会抱有善意吗?加上自己的父亲时候连给自己父亲安葬都不能体面,自己被逼无奈做了和尚之后,又连饭都吃不上,开始自己

  • 明朝与西域:没有统治西域的明朝,通往西域之路见证明朝的兴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为啥没有收复西域,明朝是否控制西域,明朝为什么不去征服西域

    从明朝的地图来看,西域不在明朝的统治范围内,在西域东部边缘,明朝设置了关西七卫,这才是明朝涉及的地区。很多人迷惑,明朝为什么没有拿下西域?这里有多种原因造成。从战略地缘上看,明朝都城在北京,距离西域比较遥远,对西域兴趣没有那么大。这样也减少了对西域的开发,节省大量的银两。明朝初期,朱元璋和朱棣的北伐

  • 明朝第一个因文获罪的诗人,朱元璋亲自监斩,这是多大的仇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高启,字季迪,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与文学家,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

  • 历史惊人的相似,如今的美国像极了灭亡前的明朝,有3点可以印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深度解析明朝历史,明朝前后历史简介,明朝历史时代特征

    有着汉文化情结的人都很怀念明朝,因为毕竟清朝是属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不管他是被动还是主动,都必须压制汉文化倡导本族文化,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最后一个汉民族文化应该是明朝。人们对明朝怀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曾经有做微震海内外的辉煌历史,在朱棣永乐年间,明朝让中国闻名世界,碾压当时的许多国家。这和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