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为何总是会缺钱呢?其实,从表面上看,是连年的灾荒和战争耗空了国家的库银,而实际上,是明朝二百多年来,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赋税制度,以至于大量的赋税都被官员们中饱私囊,而进不到国库。明末的南直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的北方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但南方鱼米之乡并没有大的天灾,而且江南的丝绸和布匹生意也做的如火如荼,远销海外,经济状况非常好。可南方的粮食就是调不到北方的灾区,南方的赋税也同样收不上来。
所以这就造成了明朝末年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作为旱灾和蝗灾十分严重的陕西、河南地区,农民都吃不上饭了,当地的赋税却在连年加征。而经济状况比北方好的多江南,赋税的额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不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怎么会出现这样令人无法理解的情况?
其实这与朱元璋建国之初制定的一系列赋税制度有莫大的关系。我们试看一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亲自制定了一个政策,让百姓的纳税实物不入国家和地方衙门的仓库,直接供应于军士的家庭,军士也不再发给军饷,并规定先由应天府抽派若干税民,和金吾卫的五千军士对口。实验了一年之后,朱元璋觉得效果良好,于是通令把这一办法推广到全国。
朱元璋的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鼓励百姓纳税,不纳金钱而纳实物。赋税之于士兵,也几乎等同于不发军饷而直接发粮食和其它实物。这就好比说,我现在在一家公司上班,一个月3000块钱,到月底发工资了,老板不发钱给我而发与3000元等价的实物一样。这种方法之脱离实际,窒碍难通,不待言而自明。因为这等同于放弃了金钱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而退回到了物物交换的时代,是一种极度的落后。
明朝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经济本来就跟凋敝,朱元璋这样做似乎还能够行得通。但随着发展经济恢复了,生产的粮食和其它商品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如果还用实物交税,则势必很难统计赋税的具体总额。就拿丝绸行业来说,一百匹绸缎的价值总共有多少?是值一百两白银而是二百两白银?这些如果不换算成等价的金钱,就不可能制定出当前经济环境下应该收取的赋税额度标准。也发展不出来成熟的记账制度。
张居正看到了这一弊端。他推行于全国的一条鞭法,其中有一条是把天下的实物赋税全部转换成银两,从此朝廷不再征收实物,只征收银两。朝廷需要什么,就直接用征收来的银两去民间购买。这样一来不但给国家省去了仓库的费用,而且收税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可惜张居正死后,他的一些列改革都被废除了。
于是,到了崇祯年间,为什么江南地区的赋税总是收不上来,原因正在于此了。不管江南地区的经济多发达,由于朝廷缺乏账面上的数字记录,那么朝廷就不可能会知道这个地方到底生产了多少实物。既然不知道,就没有办法规定具体的赋税额度,只能按照往年的标准粗略地收取。再加上官僚系统的腐败,地方的实际情形一层层地被隐瞒,这就造税率层次不齐的现象。江南地区相对富有,但税率却常年没有变化,北方常年受灾,但为了弥补国库却常年额外加征,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最终,这种畸形的赋税制度把大明朝拖向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