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勤奋好学,勇于追逐梦想并为此持之以恒

范仲淹:勤奋好学,勇于追逐梦想并为此持之以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290 更新时间:2024/2/5 18:16:54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孙子兵法》便是在此处被著成的。人杰地灵的吴县也养育了幼年的范仲淹,范仲淹的祖先范履冰曾是武则天时的宰相,后来因忠于李唐皇室而被酷吏所杀。后来范履冰的六世孙范隋被委派到南方当差,范家便迁徙到南方,在吴县定了居。

《宋史》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范仲淹才刚刚两岁,其父范墉便因病去世,年幼的范仲淹只好跟着母亲改嫁,进入一户姓朱的人家,于是范仲淹被改名为朱说(音同“月”)。

根据《宋明臣言行录》,范仲淹“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等他长大懂事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便决心再度光耀范家的门楣。于是感激涕零,辞别母亲,去到了南都,进入当地的学舍学习。

到了学舍,范仲淹不愿虚度光阴,以至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整整五年,范仲淹一心向学,累了就直接上床,未曾解开衣服睡个安稳觉。不但睡觉时尽量从简,范仲淹还刻意压榨睡眠,腾出更多时间来学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等到夜读困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让自己保持清醒。

不只是睡眠,在吃的方面,他“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为了学习,连饭也不好好吃,往往是只吃一点薄粥,太阳快落山才开始正式吃饭。这样和时间赛拍,争分夺秒的学习,终于换来“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他常常在学习之余“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这一志向,范仲淹早在其年少求学时便立下了。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结束五年的学舍学习,前去应考。这一年的进士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名叫蔡齐,所以这一年的科举榜单也叫“蔡齐榜”。二十七岁的范仲淹考得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五年寒窗,发奋学习,终于从家道中落的寒门士子变成了进士。

古语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考上明经已经算迟了,而五十岁考上进士,则还十分年轻。为人津津乐道的《范进中举》中,范进五十多岁,仅仅考上了举人,就高兴地发疯,而举人仅仅是考取进士的前提。范仲淹仅仅二十七岁就考上进士,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了。

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因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而得到重用,被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直到这时,他才取回原本“范仲淹”这一名字。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到南京守丧,当时的南京留守、应天府知府是大名鼎鼎的晏殊,他十四岁便考中进士,诗词在文坛知名,后来一直做到宰相。

晏殊重视文化教育,又听说了范仲淹才学出众,便邀请他到应天府开办的府学里任教。范仲淹任职期间,“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士大夫们都仰慕并效仿范仲淹忧国忧民、激昂慷慨的风度,一时间蔚然成风。

可惜,范仲淹虽然一片忠心,却不谙世事,不懂得官场之道,屡次犯颜直谏。宋仁宗十九岁时,其母章献太后仍然把持朝政。仁宗打算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样有损皇帝威严,上书反对,没有得到回应。不久,他竟然直接上书给太后,请求她还政于仁宗。

晏殊劝范仲淹谨言慎行,他却坚定地说:“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后来,范仲淹多次被贬,仍然坚持上书,向皇帝进言,“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死在上任途中,享年六十四岁。仁宗亲自为他写下“褒贤之碑”,并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范仲淹勤奋好学,勇于追逐梦想并为此持之以恒,他为人刚直,敢于直谏,为了国家将生死置之度外。虽然他未曾身居高位,但其忧国忧民之心被世人所认可和称颂。笔者觉得,现在的学生,都应当向他学习,以天下为己任,志存高远,方能不辜负现在的优渥的条件。范仲淹寒舍苦读五年换来进士及第,现在我们的学生求学十余年,应当立下更大的功业才是。

更多文章

  • 为何崇祯皇帝会被财政问题活活拖死?这锅朱元璋必须背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崇祯皇帝和朱元璋对比,崇祯皇帝面临的问题,朱元璋可以挽救崇祯吗

    明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为何总是会缺钱呢?其实,从表面上看,是连年的灾荒和战争耗空了国家的库银,而实际上,是明朝二百多年来,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赋税制度,以至于大量的赋税都被官员们中饱私囊,而进不到国库。明末的南直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的北方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但南方鱼米之乡并没有大的

  • 王英为什么能娶到扈三娘?并非宋江要拉拢他,而是要还人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江为什么把扈三娘嫁给王英,宋江王英完整视频,扈三娘与王英关系

    水浒中的宋江,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和兄弟共有三十六人,在山东一带纵横作乱,上万名官军也不是对手。后来张叔夜组织了一批敢死队,宋江就怂了,立马带兄弟们投降了,当然用的是“招安”,说起来好听点。其实他并非诚心招安,只为保存实力,所以后来又反,最终被折家将灭了。所以说,历史上的宋江,是正儿八经的反派人物。

  •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伯温死后为什么要送鱼给朱元璋,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后悔不,刘伯温临死前给朱元璋留了一个鱼

    事实也确实如此,刘伯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掐会算,能预知未来”。他写了一本《烧饼歌》的专著,预测了大明国运和未来世界。说实话刘伯温就是一个全才的人物。刘伯温所有一切都得益于他的师傅黄石公送给他的一本书——《太公兵法》,书中记述了各种奇谋异术,刘伯温凭借里面的知识帮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公元137

  • 藩王弊端那么明显,朱元璋非要坚持分封藩王,有何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368年,在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北伐,打破了不能由南自北统一的魔咒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成功开国,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之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以后,其他作为上可能有争议,可以讨论讨论,但是分封藩王这件事上,被大众一致认为是一大败笔,是明朝的一大弊端。身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并非是有勇无谋之人,不然怎

  • 宗泽:北宋抗金名将第一人,壮志北伐愤懑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代宗泽简介,宗泽个人资料,宗泽小视频

    一、文武双全,老骥伏枥宗泽深知,自己所热爱的这片大地早已不复昔日太祖时的强盛,且饱受辽国、西夏屡屡入侵。更可怕的是,由于重文轻武的国策,相比如何戍边卫国,这群奸臣们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在党争中打压异己,媚上欺下。因此宗泽下定决心,做一个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国之柱石。出身耕读世家的宗泽虽然家境一般,但家

  • 范仲淹赈灾,修建自家庭院,米价提高一半,为何百姓却赞不绝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范仲淹赈灾的措施,范仲淹赈灾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范仲淹提高米价赈灾

    当局朝廷如果纵容灾情不去管理,很有可能会闹出乱子。因此,每当某地发生灾情,朝廷就要想方设法前去赈灾,安抚灾民。公元1050年,吴州、两浙路爆发大饥荒,杭州灾情尤重。当时范仲淹主管浙西,因此这里的灾情范仲淹要想尽办法也要镇压下去,否则,朝廷中定然会有人借机弹劾范仲淹。面对如此严重的杭州灾情,范仲淹借用

  • 为什么西夏帝王画像都那么逼真?而同时期宋代帝王像反倒差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西夏十二帝王画像,为什么西夏皇帝画像比较逼真,一张图看懂西夏帝王

    由于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的存在,导致人们对西夏的了解都是从《宋史》《辽史》《金史》三史得来的。因为中国修史是后世替前朝修史,元朝时期蒙古丞相脱脱修了《辽史》《金史》《宋史》三史,却唯独没有替西夏修史,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与蒙古对西夏的打压政策有关吧!成吉思汗一生征伐无数,唯独攻打西夏,屡次无法灭亡

  • 《大明王朝1566》中,为何嘉靖不杀海瑞?这其中有三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嘉靖死了海瑞为什么痛哭,为什么嘉靖任用海瑞,大明王朝45集里嘉靖是要杀海瑞吗

    但是回到海瑞身上就不是如此了,他严格的以此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在家无论是对老母亲还是对妻子,他都是按照儒家思想的指导,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在工作中,他更是如此,在嘉靖一朝的后期,严嵩朋党掌权,朝纲贪腐严重。而在四十多岁才终于成为一名知县的海瑞,就混迹在这个环境中。当刚正的海瑞,迎上了一个腐败的年代,

  •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为何不杀严嵩,有一点“核心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嘉靖和严嵩,严嵩为什么害怕嘉靖,大明王朝1566嘉靖和严嵩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权臣,最终的结局却非常的悲惨。在严嵩的晚年,他因为处事不当,而受到嘉靖的猜忌,并最终落得儿子被杀头,自己被抄家的悲惨境地。虽然这个过程中,不乏他的对手徐阶等人的运筹,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整个职业生涯中,留下的不光彩记录着实太多,最终使得嘉靖想有恻隐之心也找不到充足的理由。不

  • 明星没文化多可怕,李玟不知“岳飞”是谁,网友:3岁孩子都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玟哪年出生,李玟像谁,明星李玟几岁

    我国是在全世界最有名的历史文明古国,也是留存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因为这种缘故,所以我们熟知古代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有不少的伟人,都在我们所学习的课本当中,说到这里大家肯定都认识岳飞了。当年岳飞是一代忠臣,但不幸的是被奸佞人士所害,导致他最终冤死,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岳飞生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