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展现出了司马光充足的智慧,更是成为了后人口中神童的代表人物。只不过,如今的时代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有了质疑者,这个故事也慢慢被一些人否定了。
这一切就源于一位名叫马未都的学者,他根据自己了解的历史,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宋代如何能够烧制出大缸呢?一时之间因为这个问题,很多人也开始怀疑司马光砸缸真实性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过,随着一个成语的出现,马未都的观点似乎被否定了,用现在的一个网络用词来形容,就是被狠狠地“打脸”。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真假难辨的司马光砸缸
其实,有人对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表示真假可疑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在我国的历史上,诸多的神话故事、传说,都是后人编纂捏造而成的。
如此,这些本就不存在的事情,也成为了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出于这一点,马未都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抱有疑惑也是正常的,毕竟有那么多捏造故事在前,也难保司马光砸缸故事的真实性。
不过,虽然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会弄虚作假,但是正统史料一般是很可信的。查阅《宋史》不难发现,其中也是有着关于司马光持石块击破瓮,将其中的小孩解救出来的记载。
一般来说,史书是不会有弄虚作假的成分,综合此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并不像是被后人捏造出来的。然而,此刻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尽管通过查询史料,我们得知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司马光砸缸的细节却没有被宋史所记载。
还有令人关切的一点就是,年仅7岁的司马光真的能有举起大石头的力气么?就算他能举起大石块,又怎么能用石块击碎水缸的呢?
要知道,在古代出于对耐用性的考量,水缸通常都是很坚固耐用的。想要击破一个水缸,花费的力气可不小,一个成年人或许可以做到,但是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司马光,一个年仅7岁的孩童,是怎么靠着自己的一己之力将一个水缸击碎的呢?这是一个很大的疑点。同时,根据当时的工艺来说,制造出水缸难度很大。
砸碎的究竟是什么?
现在,对司马光砸碎的并不是水缸的学者,并不只有马未都一人,但是能大胆提出疑问的马未都却是佼佼者。据史料所记载,在宋朝的工艺条件下,司马光应该是没有水缸可以砸的,被他砸碎的应该是个瓮。
那时,老百姓也没有缸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用来承装东西的都是瓮,照着这么个趋势看来,司马光砸缸似乎应该叫司马光砸瓮要更贴切一些才是。
看到这里或许就有人会迷惑,瓮和缸不应该是同一种东西么?其实他俩还真就不是一种东西。别看平时这两样东西,承担的作用差不多,但它们的形状和工艺却是大相径庭。
水缸应该很多人都不陌生,时至今日很多人家,比如江南水乡的庭院中,都还能见到水缸的踪迹。一般来说,水缸的形状上宽下窄,是一种敞口向上的容器,头比下面的部分要更大,这是缸最大的特征。
瓮则不然,瓮并不像水缸那样是一种敞口的容器,它则恰恰相反,瓮更多时候是收口的形状,具体点形容的话,瓮就像我们的灯笼一样,中间要比两头更大,挺像我们使用的坛子。
当然,二者不单单只是形状上差异明显,就连工艺上都大相径庭。不要看着水缸其貌不扬,烧制一口水瓮很容易,而水缸的烧制难度,就要比水瓮大上很多了。
水缸在烧制的时候要求中间竖直,以至于在窑中,水缸很容易会出现受热不均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受热不均的情况,也就意味着水缸彻底报废了。
也正因此,缸在宋朝时的价格可不菲,毕竟失败率太高了,成品价格高一些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这么一来,水缸的普及程度就没有那么高了,一般的平民百姓那里会用得起昂贵的水缸,就连皇室也是很稀少。
与价格昂贵的水缸相比,有着同样功能的水瓮,就更加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原因也很简单,水瓮要比水缸便宜不少,百姓更能够接受它,也正是出于这一点原因,学者马未都才会做出他的质疑推断。
一个成语,真相揭露
对于司马光砸缸一事,马未都的质疑曾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历史学界的知名学者们,都在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争执着。
如果按照上述的推理来说的话,司马光砸烂的还真不是水缸,是不是就可以佐证马未都的观点正确了呢?
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之时,有人却对此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并且用一个成语就将这个观点给驳斥了。这个成语就是“醯酱千缸”,它最早出自于《史记》,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所出现的成语。
这个成语虽然我们在平日里很少会使用到它,但是它却是真实存在的一个词,所描绘的是古代的人们使用缸来酿造酱油和醋的一种场景。
这个成语一经发现,马未都的质疑便宣告了破产,西汉时期的司马迁都曾见过缸,老百姓也一直在用缸制作酱菜,又从何说起宋朝不存在缸呢?亦或者说不普及呢?
这个词语的出现,标志着水缸早在宋代以前,就被投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马未都的核心主张,在这个成语的佐证之下不攻自破。
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所受到的质疑也就不攻自破了。目前,我们在的时代,还无法还原真正的历史面貌,但是很多小处的记录也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碎片,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