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在位54年,却花44年的时间去攻打匈奴,为何揪着匈奴不放?

汉武帝在位54年,却花44年的时间去攻打匈奴,为何揪着匈奴不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645 更新时间:2023/12/6 4:06:27

其实匈奴问题由来已久,攻打匈奴是历史的必然。匈奴政权兴起于战国时期,经常侵犯中原领土,在战国的中后期的赵国就经常遭受匈奴的侵扰,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过后,多次击败匈奴,后来赵国大将李牧也曾吊打匈奴,吓得匈奴十余年不敢南进,后来才知道,那是少数的可以取胜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

待到秦汉之际,中原政权身陷农民起义浪潮无法自拔,匈奴的冒顿单于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匈奴政权得到了发展。

汉朝建立后,匈奴政权就不断南下侵扰。当时韩王信也参与了叛乱,勾结匈奴攻打汉朝,刘邦被迫迎战,但是却发生了“白登之围”,刘邦军队和主力部队断绝联系,匈奴人把刘邦困在白登山,最后还是贿赂匈奴冒顿单于的妻子阙氏,才能够脱险离开。

经历了“白登之围”,刘邦也不敢和匈奴硬碰硬,只能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等到刘邦死后,吕后一直把持朝政,当时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求爱信,说自己是单身,吕雉是寡妇,不如让吕后做自己的老婆,这个单于真是色胆包天,当时樊哙已经忍不了了,想要出兵攻打匈奴,但是吕后最终还是忍下去了,这种情况下吕后还能够忍下去,真是理智战胜了冲动。

其实想到了吕雉的狠毒刻薄,和当时受了委屈也要冷静沉稳的对比,真是感觉不是一个人。

吕雉这样做也是为汉朝的考虑,主要原因也是汉初国家局势并不是很明朗,根基不稳也不能和匈奴撕破脸皮,所以就一直处处忍让,并且以和亲为手段,试图安抚匈奴。

和亲政策一直是屡试不爽,在汉景帝和汉文帝也是一直沿用。但是一直采取安抚政策,无异于慢性服毒自杀,匈奴一旦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就会兴起一阵腥风血雨,汉朝就得给出粮食、金银、女人,汉朝地位一直是卑微的,所以和亲政策也是用了60多年。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虽然只有16岁,但是他显示的沉重冷静、智慧聪颖,已经在同岁的诸公子中显示出来了。

汉朝的统治根基已经稳固了,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中,汉朝已经发展得不错了,经历了“文景之治”,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民生问题上,汉朝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汉武帝登基后,政治上中央设立中朝,地方设立刺史监察官吏,文化上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经济上盐铁官营、改革币制,选拔人才上也是唯才是举,汉武帝从各个方面上都在加强中央集权,并且有足够的勇气来进行新的改革。

只是在对于匈奴的问题上,汉武帝会比较头痛,因为历代以来,在匈奴问题上都是采取怀柔政策,汉朝也是受了不少委屈,只是打掉牙齿往自己肚子里咽,而汉武帝又不是一个肯向匈奴人低头的皇帝,于是中原政权和游牧政权势必有一战。

那么汉武帝攻打匈奴有什么必要性么?

其一,窦太后离世了,权力也转到了汉武帝的手中,他必须要有所作为,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他解决了一直以来祖辈们解决不掉的匈奴问题,就能够值得吹嘘一辈子了,也能够赢得百官和百姓们的支持,所以对匈奴的攻打避不可免。

其二,为了边境的稳定。匈奴人一旦想要犯上作乱,首当其冲的就是边境的安全和稳定,一定会遭到威胁,这绝对不利于汉武帝稳定统治,所以对匈奴人一定不能放任。

其三,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并且汉武帝对军队要求严格,军队训练有素,军纪如天,因此汉武帝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这为汉武帝战胜匈奴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四,汉武帝的个人抱负。汉武帝是一个有宏图壮志的皇帝,汉武帝的一生,很多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一直四处征战,而且他的梦想就是打通河西走廊,通往西部,因此匈奴问题必须解决。

其五,汉朝对匈奴一直是一忍再忍,自降身价去和亲,但是匈奴仍旧时不时挑衅,侵犯边境地区,并且像一个强盗一样,四处掠夺,为了洗掉这么父辈们的屈辱,汉武帝一定要向匈奴开战。

汉武帝在位期间,匈奴势力明显减弱了,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完全消灭匈奴,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匈奴人只要改变了自己的活动地区,就能够生存下去。

虽然汉武帝在位54年,用了44年来攻打匈奴,但是这仿佛就是汉武的使命,而汉武帝对匈奴造成的重创,以及汉武帝的顽强的消灭匈奴的意识,都成功的让汉武帝名声大噪,所以汉武帝值得历史铭记。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用人失误不假,但马谡之后再无用人之错,上帝视角不能太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那么聪明为啥用马谡,诸葛亮几次用人失误,诸葛亮与马谡的经典对话

    司马懿的优点就是诸葛亮的缺点,司马懿擅长走高层路线,虽有不言,言必及要,他带领大兵团能打胜仗,但是也应当看到,司马氏也有明显不足,那就是不擅长治下——司马懿掌握军政的全盛时期,消灭公孙渊却放任高句丽坐大,陇西百姓多次随诸葛亮入蜀;其子司马师执政时期有淮南三叛,司马炎时期有树机能之乱。01诸葛亮治蜀,

  • 项羽纵然自刎也不愿过乌江,不是出于自尊,而是到江边想起一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项羽为何自刎不过乌江,项羽为什么自刎都不肯过乌江,项羽为何宁死不肯渡过乌江

    尤其是唐朝诗人杜牧,更是坚定地认为项羽哪怕是经受了失败只剩下了一个人,依然可以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写下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千古名篇,言下之意对于项羽的乌江自刎颇不以为然。觉得只要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巢,还是能够再次争夺天下,并不是没有战胜刘邦的希望,这种自刎不过是出于自尊的懦弱表现。尤其

  • 郭奉孝有多恐怖?他若活着就没三国,曾令两万曹军大败袁绍十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郭奉孝之死真相,历史上真实的郭奉孝,最牛逼的谋士郭奉孝

    小说《三国演义》开篇有这么一句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乱世之争,英雄辈出,金戈铁马,令人向往。01谋士,是三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毒士贾文和、智囊荀文若、借东风的诸葛亮、打黄盖的周公瑾、骑着驴的郭奉孝、献《榻

  • 诸葛亮为蜀汉留下一战神,此人以3万兵力灭20万魏军,却知者寥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北伐十大猛将,诸葛亮历次北伐曹魏兵力,诸葛亮北伐时兵力有多强

    曹爽伐蜀发生在公元244年,曹魏在魏明帝曹睿去世以后,曹爽与司马懿作为曹睿的“托孤顾命大臣”,一起把持朝政,但是曹睿渐渐骄横,削去了司马懿的兵权,而自己独掌权政,成为曹魏著名的大权臣,但是自己的才能其实也颇为平庸,此时听从属下的建议为了增强威信,于是率领二十多万大军伐蜀,猛攻汉中。这一场战役在正史与

  • 为何秦始皇用“朕”作为皇帝的自称?专家:将字拆开,你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自称为朕,秦始皇当时称自己为朕吗,秦始皇为什么称寡人不称朕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秦始皇这个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中华统一的君主,秦朝以前,统治者都喜欢称自己为王,但是秦始皇野心很大,他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伟大,于是称自己为皇帝,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秦始王是一个多么霸道的人了。不仅如此,他加紧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著名的“焚书坑儒”就是他的“杰作”。建立了郡县

  • 他是西凉枭雄,活到70多岁,比董卓和马腾还要厉害,却少有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董卓与马腾,马腾的军队和董卓的军队哪个厉害,董卓和马腾谁厉害

    韩遂虽然是一个野心比较大的人,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头脑的人。起初,韩遂也不过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凉州金城郡的官员,后来当时的金城太守殷华不幸去世以后,他还亲自护送殷华的遗体到遐邱,这个举动令韩遂得到了很多城中百姓的称赞,为他积攒了不少的好评。此举我们可以看出韩遂是一个很善于操控人心的人,也十分地有远见。

  • 三国时期,东北地区归哪个民族占领,曹操的势力范围是否抵达此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曹操先后占领了哪里,三国曹操的版图,东汉曹操占领陈留后干了什么

    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大获全胜,失败的袁绍从此一蹶不振,两年之后就病逝。袁绍死后,长子袁谭占据青州,次子袁熙占据幽州,三子袁尚占据邺城,外甥外甥高干占据并州。在曹操的穷追猛打之下,袁谭、高干战败被杀,袁熙、袁尚只能逃往乌桓。乌桓同鲜卑一样,是东胡的一个小部落,居住的地区位于,大兴安岭的南部地区。

  • 曹操明知司马懿有野心,都愿意放其一马,为什么对杨修就非杀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三国演义》中,评价杨修的时候,除了“恃才傲物”之外,后面还有一句话“数犯曹操之忌”,综合起来来看的话,大家就明白,杨修之死虽然于自己恃才傲物有关系,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曹操身上。在“鸡肋”事件中,曹操用兵的时候,出现了犹豫,就在权衡利弊之时,遂用“鸡肋”作为夜间的口号。就是根据这两个字,

  • 管仲的毒计,不费一兵一卒灭三国,2500年后成美国杀手锏,很残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管仲有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一国,管仲在军事上采取什么措施,春秋管仲黑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智者,他们留下很多有趣的智慧故事让我们享用。甚至,有可能跨越大洋,称为美国在全世界实行霸权主义的手段。最典型的便是春秋时期管仲的经济战思想。管仲曾经用经济战搞垮了三个国家,听我给你一一介绍。第一个倒在经济战下的是鲁国。鲁国盛产一种又细又白的绢布,叫做"鲁缟"。这种鲁国的特殊手工产品行

  • 江苏出土西汉古墓,专家赶来收获意外之喜,表示:木材就值150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探索发现西汉大墓江苏,西汉古墓真实图片,西汉大墓考古出土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走向死亡的过程,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法逃脱这一宿命。逝者已逝,为了能够纪念亡故的人,活着的亲人便会给他修建一座坟墓,每到清明人们便会去到故人的坟前扫墓,正如《清明日对酒》写到的那样:“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01众所周知,古代君王和贵族大臣们的墓葬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