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东北地区归哪个民族占领,曹操的势力范围是否抵达此处

三国时期,东北地区归哪个民族占领,曹操的势力范围是否抵达此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710 更新时间:2024/2/26 7:42:39

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大获全胜,失败的袁绍从此一蹶不振,两年之后就病逝。袁绍死后,长子袁谭占据青州,次子袁熙占据幽州,三子袁尚占据邺城,外甥外甥高干占据并州。

在曹操的穷追猛打之下,袁谭、高干战败被杀,袁熙、袁尚只能逃往乌桓。

乌桓同鲜卑一样,是东胡的一个小部落,居住的地区位于,大兴安岭的南部地区。乌桓是一个典型的游牧部落,当东胡被匈奴打败之后,乌桓就一直依附匈奴。

东汉初年,乌桓经常配合匈奴不乱,侵扰代郡等地,后来张举、张纯等人造反叛乱,就开始利用幽州地区的乌桓部落,对周围的郡县,进行掠夺、屠杀百姓。《三国志》中曾记载,乌桓攻破幽州之后,直接掠走几十万的汉人。

东汉末年,乌桓出了一位厉害的人物——蹋顿,他智勇双全,很快就统一了辽东、辽西,把乌桓的小部落全部集合在一起,成为当地的霸主,主要活动在大小凌河以及喀尔沁草原一带。

袁绍灭掉公孙瓒之后,占据了河北地区,从此之后,乌桓于袁绍的家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当曹操下令追击的时候,很多将领提出质疑,认为两袁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没有必要费如此大的力气,出兵追缴。何况孤军深入,定会让大本营兵力不足,万一刘备等人趁虚而入,攻入许都,曹军就会步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然而郭嘉不这么认为,他一语中的地指出,乌桓和袁家关系非同一般,如果一旦错失良机,让袁氏和乌桓汇合,等日后兵强马壮之时,必定会卷土重来,到时候,魏国的损失会更大。

郭嘉认为,当时的刘备根本不足为惧,刘表根本就不会重用于他。于是曹操采纳了郭嘉意见,开始抛弃辎重,率领大军千里奔袭。两军在白狼山大战,最后两袁只能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而这个时候,曹操却开始按兵不动,很多人都很疑问,曹操却胸有成竹地说道:不出两日,公孙康就把两袁的人头送上。

也正是因为此次出征,曹操留下了千古名作《观沧海》。

曹操为何如此自信,公孙氏会将袁的人头送上,我们就要看下公孙氏的历史。

公孙氏割据辽东地区,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都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公孙度的老家就是辽东襄平,也就是辽宁沈阳,后再在公孙琙的赏识之下,资助其娶妻生子,后来又被任命为尚书郎,还担任冀州刺史,可以说成为一方诸侯,地位显赫。

后再在权力欲望的支配下,公孙度自封辽东候、平州牧,派遣手下越过海峡,吞并了山东半岛,自此之后渤海、黄海之间的通道,完全被公孙度控制。

公孙度死后,儿子公孙康继位,建安十年,曹操打败袁谭,趁机收回了东莱地区。而公孙康也十分的厉害,209年直接占领高句丽,并与百济联姻,成为他的附属国。

当他知道“二袁”前来投奔与他,十分担心,两袁会趁机强占地盘,又派收容他们得罪曹操,当“二袁”风尘仆仆的赶到时,面对两人的苦苦哀求,只能暂时的收留了他们。

可是公诉康心中也是有小九九的,内心寻思,万一曹操攻打过来,还可以派二袁抵挡一阵。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曹操的军队竟然按兵不动个,根本就没有攻打辽东的意思。

曹操这样的操作,更让公孙康不安,觉得留“二袁”时间越长,越对自己不利。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将“二袁”骗到府中,直接取了两人的人头,向曹操卖了一个人情,曹操也很仗义,直接授予他襄平候,左将军,就这样不可一世的袁氏家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公孙康去世之后,弟弟公孙恭继位,这个公孙恭,就是一个酒囊饭袋,当了一年多的皇帝,就被赶下台,成为阶下之囚,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成为新霸主。

229年,孙权称帝,开始派遣船只出海,谋求海外的领地,可是东海外面的大小各个国家,都是公孙氏的附属国,孙权根本无从插手,只能退而求其次,于公孙渊联合。

有了孙权的支持后,公孙渊的野心也逐步的扩大,最终导致彻底于魏国决裂。

237年,公孙渊自封燕王,238年,魏明帝曹睿,让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前往辽东灭掉公孙渊。根据史料记载,司马懿使用声东击西之计,让公孙渊的军队,疲于奔命,又利用大雨之有利条件,挖地道、造楼车、钩梯,一个月之后,强攻襄平城,杀死公孙渊,自此以后,辽东四郡,全部归魏国所有。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在世的时候,势力范围没有抵达东北,只是建立友好关系,魏明帝时期,参占领了辽东四郡,才将东北化成魏国的领土。

更多文章

  • 曹操明知司马懿有野心,都愿意放其一马,为什么对杨修就非杀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三国演义》中,评价杨修的时候,除了“恃才傲物”之外,后面还有一句话“数犯曹操之忌”,综合起来来看的话,大家就明白,杨修之死虽然于自己恃才傲物有关系,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曹操身上。在“鸡肋”事件中,曹操用兵的时候,出现了犹豫,就在权衡利弊之时,遂用“鸡肋”作为夜间的口号。就是根据这两个字,

  • 管仲的毒计,不费一兵一卒灭三国,2500年后成美国杀手锏,很残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管仲有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一国,管仲在军事上采取什么措施,春秋管仲黑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智者,他们留下很多有趣的智慧故事让我们享用。甚至,有可能跨越大洋,称为美国在全世界实行霸权主义的手段。最典型的便是春秋时期管仲的经济战思想。管仲曾经用经济战搞垮了三个国家,听我给你一一介绍。第一个倒在经济战下的是鲁国。鲁国盛产一种又细又白的绢布,叫做"鲁缟"。这种鲁国的特殊手工产品行

  • 江苏出土西汉古墓,专家赶来收获意外之喜,表示:木材就值150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探索发现西汉大墓江苏,西汉古墓真实图片,西汉大墓考古出土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走向死亡的过程,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法逃脱这一宿命。逝者已逝,为了能够纪念亡故的人,活着的亲人便会给他修建一座坟墓,每到清明人们便会去到故人的坟前扫墓,正如《清明日对酒》写到的那样:“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01众所周知,古代君王和贵族大臣们的墓葬规格,

  • 很多人都认为袁绍没有本事,为何能够占据河北四州,拥兵数十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袁绍基本资料,真正的袁绍有多厉害,袁绍实力到底有多强

    大多数历史学者因为袁绍败于官渡,以结果为导向,对袁绍充满不屑!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今天就来讲讲,三国前期时的袁绍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袁绍号称“四世三公”,这个身份有多牛呢,简单来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担任三公的职务以来,连续四代都担任三公,门生故吏遍地,势力覆盖全国,有这样的家族撑着,就是一块废物也得

  • 诸葛亮说荆州必须占,庞统却说荆州要不得,2人水平可见高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庞统和诸葛亮对荆州的评价,诸葛亮为啥不夺荆州,庞统收荆州诸葛亮取西川会怎么样

    水镜先生曾说,卧龙凤雏得到其中一人,便可以安定天下。而卧龙凤雏二人,便是指诸葛亮与庞统二人。谈起才干,二人皆是身怀抱负的有志之士。谈起雄心,二人都是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不二之选。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有幸把卧龙凤雏都收为自己麾下,为自己的江山大计更添一份保障。可是,终究是命运的羁绊。刘备连复兴汉朝

  • 西汉外戚四次夺权,吕、霍、上官都失败,为何只有王莽获得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莽怎样篡汉的,吕氏外戚,王莽跟汉朝皇室的关系

    在《汉书外戚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汉兴,后妃之家吕、霍、上官,几危国者数矣,唯一及王莽后兴。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汉朝时期,吕、霍、上官三家,权倾朝野,掌控朝廷,为何最后都失败了呢。西汉外戚夺权,有几个特定的条件:1,母后临朝。2,外戚专权。3,皇帝幼小。4,群臣支持。我对于四个外戚,详细的

  • 孟婆,到底真实存在吗?专家在《山海经》发现她的原型,美若天仙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孟婆在山海经中是怎么记载的,孟婆的原型在山海经,山海经中的孟婆真实存在吗

    据说喝了孟婆汤后,死者会忘这一世所有的事情,把灵魂清楚干净之后,才能转世投胎。那么,历史上到底存在不存在孟婆?孟婆汤又是什么东西呢?关于孟婆的原型,主要有三种说法:一、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比较有名的一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初定时期,号召全国民众修筑长城,孟姜女的丈夫也是一去多日。几年之后还

  • 如果蜀国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最终能否取得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蜀国有能力吞并魏国吗,蜀国与魏国隔着什么山,魏国为何不攻蜀国

    [var1]由于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实在太大了,让人几乎看不到获胜的希望,且诸葛亮五次北伐,仍然未能击败曹魏,蜀汉最后倒是被曹魏给灭了,所以不少人都质疑诸葛亮的北伐,认为诸葛亮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若诸葛亮不北伐,蜀汉国力至少还比较强,能够多扛一阵,要是蜀汉再去全力开发西南,增强实力,到时候蜀汉将会

  • 古代最神秘的一个人,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苏秦张仪孙膑都是他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苏秦与张仪孙膑谁厉害,苏秦张仪和孙膑是一个时期的吗,苏秦和张仪孙膑

    [var1]鬼谷子最为厉害的是,他培养的学生,一个个都是奇才,只要经过他的指点,都可以做出一番大事。鬼谷子虽然足不出户,但是却有能力让天下翻天覆地。据历史记录,孔子的门下弟子也不过是72贤人,鬼谷子门下就有将近500个精英之多,每一个学生都是学识渊博,在历史上拥有一定的地位,很多事将帅之才,比如历史

  • 管仲用一妙计灭楚,不费一兵一卒不杀人,如今美国视其为制胜绝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桓公伐蔡为啥管仲伐楚,管仲一粮灭四国的故事,管仲怎么对付楚国

    《孙子兵法》中说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战争是为了夺取胜利的手段,但却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战争一旦开始,不管成败如何开战双方都势必会有伤亡,因此只有不战而胜才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高境界,而这也就更加考验将领的谋划和智慧了。01管仲作为齐国名相,有着极为出众的谋略